(共38张PPT)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堂探究讲义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____和人造地球卫星。
(2)目的:打破美、___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重要成果
①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___________和大亚湾核电站。
导弹
苏
秦山核电站
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
2.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从1999年起,“____”号飞船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 飞船载着宇航员________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
杨利伟
图文探究
从上述图文中你可以看出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制背景
(1)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1964年袁隆平发现一株天然__________。
2.主要成果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
3.意义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_______________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杂交水稻
南优2号
联合国粮农组织
图文探究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结合右图分析人们这样说的
主要理由。
提示:(1)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政策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___________”。
(3)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银河—Ⅰ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__________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结晶牛胰岛素
基因工程
社会链接
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最高科技奖的师品绪、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强调新时期的科技兴国战略。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
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
归纳综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能、火箭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杂交水稻、计算机和航天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2.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3.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进步是原动力。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这种精神在当前科教兴国的大环境下要大力弘扬。
二、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中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表观。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综合考查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探究热点考向】
(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例1
材料2: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3: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1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2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解析】 第(1)问从中国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都具有实用性和继承性特点归纳;原因可以从经济、国家统一及统治者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明确这一系列成果即蒸汽机和电的发明等,然后结合其作用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从科技对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及对经济危机的遏制等方面分析归纳。第(3)问从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小问从其负面影响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要注意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技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金融危机。
(3)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解题技法】 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
1.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2.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3.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4.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
(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回答原因,写出“原因”。
(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就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1)原因:①……②……(2)过程:①……②……”等等
(3)段落化:一个层次答完后,自然另起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就显得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容易得高分。
(2011年烟台市统考)读下列文字材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以全新视角考查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例2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下列图反映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A
【探究史料研习】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材料1:探索太空永无止境,航天事业任重道远。广大航天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正确方向,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8年11月7日胡锦涛在庆祝“神舟7号”
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未来国家计划航天任务
2011~2012年陆续发射神舟8号、神舟9号、神舟10号系列飞船。
2012年“夸父计划”的卫星发射。
2020年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思考】 (1)据材料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提示】 (1)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
贡献:①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促进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中国的航天事业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带着中国人民飞天的梦想,真真切切地踏上了通往遥遥太空的神秘之旅。右图为翟志刚漫步太空。古老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步入高科技航天大国之列。“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是人类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高新科技事业的发展。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93)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提示:邓小平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1)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2)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3)“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4)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二、本课测评(教材P95)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科技成就主要有: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④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⑤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⑥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研制成功;⑦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三、学习延伸(教材P95)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如同意第一种观点,需从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破坏和平、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考虑;如同意第二种观点,需从维护中国安全、保卫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考虑。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