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堂探究讲义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_____,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______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3)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___________的逆流。
清朝封建统治
中国资本主义
尊孔复古
2.诞生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____________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主要阵地:《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活动基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敬告青年》
新青年
图文探究
图片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现象:反映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2)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新文化运动
1.内容
(1)提倡_____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意义
(1)新文运动猛烈地冲击了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主
新文学
封建思想
马克思主义
图文探究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极其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哪方面的内容?
提示:《狂人日记》和《孔乙己》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__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2.传播
(1)撰写文章: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_______________》,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成立社团: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庶民的胜利》
马克思研究专号
(3)创办刊物:《劳动界》《_______》和《劳动音》。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3.影响
(1)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____________诞生。
劳动者
中国共产党
社会链接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只有它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今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和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是全党范围的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的教育,要求全党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归纳综合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4.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早期中共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探究热点考向】
(2010年高考江苏卷)“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例1
【解析】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进化论和人性论为思想武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故A项排除
B ×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出发点
C ×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材料理解错误
D √ 据材料中的“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直接获取正确答案;唤醒国民民主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2011年曲阜一中调研)“(尊重孔教)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为达到“巩固共和”的目的,他们掀起了( )
A.维新变法运动 B.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综合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主张
例2
【解析】 本题以一段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题干中材料既主张维护共和,又主张洗刷旧文学等旧思想;当时社会上孔教盛行;这些信息都符合新文化运动。由“巩固共和”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探究史料研习】
复辟与尊孔
材料1:袁世凯曾说:“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材料2:“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思考】 (1)材料1中袁世凯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实质目的何在?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2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
【提示】 (1)观点: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是中国立国的根本,应大力提倡儒学。目的: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影响: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陈独秀认为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儒学是社会进步的阻力。意义:对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国有进步意义。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一、漫画:“靠不住的”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许多进步的报刊也通过漫画的形式向群众宣扬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20年,杨清磬在上海的《解放画报》上发表漫画《靠不住的》。
画中一中国妇女正孤独无依地背靠着一根刻着“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石柱,而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
二、胡适改名趣谈
胡适上中学时,正是中国国难频仍的时期,维新改良运动的破产,八国联军的侵略,内忧外患,再加上慈禧专权,国之不国,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热血青年,出于民族自爱、自强的愿望,积极寻求救国之路。正在这时,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一时风行全国。这本书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许多人受到启发,他们好像找到了一种精神武器,看到了民族国家强盛的希望。
于是不少人热血沸腾,纷纷改起了自己的名字。有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孙竞存”,也有改为“杨天存”。胡适也在这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作为自己的名,以“适之”为字。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74)
《一个工人的宣言》,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意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这个宣言说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本课测评(教材P75)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提示:(1)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复辟帝制的行为必将遭到人们的反对。
(2)民主科学思想: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三、学习延伸(教材P75)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能把孩子一起泼掉。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提示:(1)同意观点一:儒家传统文化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非常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复古更是变本加厉。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同意观点二: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应辩证地对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