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堂探究讲义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教材研读学案
第二课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教材研读学案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思想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________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__________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社会经济
“无为而治”
2.“有为”思想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_______的发展形势。
诸侯国
国家统一
图文探究
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活了120多岁,长寿之道在于他平时注意约束自己的思想,不产生过多的欲望,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似,研究黄帝和老子思想的学派,被称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但却盛于西汉。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提示:秦末农民战争使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汉高祖刘邦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__________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__________和“天人感应”学说。
阴阳五行家
“天人合一”
(3)提出了“君为臣纲”___________“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父为子纲”
图文探究
西汉时期,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董仲舒辞官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春秋繁露》有17卷
,82篇,书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春秋繁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示: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起用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上:①从______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汉武帝兴办____,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③汉武帝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________的主流。
儒学家
汉武帝
太学
地方教育
正统思想
传统文化
社会链接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关规定。该通知已对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作出了具体安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
归纳综合
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董仲舒新儒学
目的 主张 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维护统治秩序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二、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所经历的变化
思想内涵的变化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3)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社会地位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2)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3)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例1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为政以德”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不符合题干要求
B × 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与题干要求不符
C √ 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综合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例2
(2011年华南师大附中模拟)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解析】 本题通过天相与国家的关系,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由上述示意图可见,董仲舒的这段话最终揭示的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 A
【探究史料研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
、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思考】 (1)材料论述了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3)董仲舒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提示】 (1)天人合一。
(2)为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
(3)其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一、汉代的太学
右图为汉武帝时的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武帝
右图为汉武帝陵——茂陵。公元前139年开始建陵,工期历时53年。整个陵园园区占地合60万平方米以上。汉武帝名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代孙。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即位称帝,在位长达54年。汉武帝亲政后,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广聚人才,重用儒家思想,文治武功,把国家推到一个强盛时代,真正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统一和疆域辽阔的强大中国。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9)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得到了重用,“独尊儒术”被采纳。(2)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所以也会被采纳。
二、本课测评(教材P11)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提示:(1)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2)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
三、学习延伸(教材P11)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提示:(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2)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3)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4)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