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同步课件】人教版 历史 必修3: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同步课件】人教版 历史 必修3: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堂探究讲义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________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春秋中期
现实主义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________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3.汉赋
(1)产生: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司马相如的_________《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南方民歌
大一统
《子虚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唐代著名诗人
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②盛唐:高适、____、孟浩然、王维等。
③李白、杜甫和______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岑参
白居易
图文探究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哪些?
提示:(1)创作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2)抒情长诗《离骚》是楚词的代表作,又称“骚体”
宋词和元
1.宋词
(1)繁荣的原因: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________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代表作家、名作或名句
①柳永:______的代表,代表作是《雨霖铃》。
②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其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③李清照:两宋之际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她的名句之一。
市井生活
婉约派
④辛弃疾:____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2.元曲
(1)兴起与发展: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能够歌唱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________一起,合称为元曲。
(2)代表:关汉卿、马致远。
南宋
元杂剧
图文探究
著名作品《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彷徨愁苦。这是何种文学形式?
提示:宋词
明清小说
1.兴起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________等志怪小说。
2.新阶段
(1)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出现。
(2)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产生。
3.明清小说
(1)发展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②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____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③为适应________的需要。
《搜神记》
资本主义萌芽
市民阶层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__________。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红楼梦》
图文探究
上述四幅图片出自四大古典名著,试判断它们分别出自哪部小说。
提示:图一、二、三、四分别出自《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归纳综合
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2.《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就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原因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例1
(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项表述错误
B √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但不能作为证明某一结论的确切证据,故B项认识比较合理
C × 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出现于唐代并不能说明茶起源于唐代,故C项表述错误
D × 神话传说更不能作为确定历史结论的证据,故D项明显错误
【答案】 B
综合考查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例2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以上所介绍的我国古代文集(  )
A.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形式
B.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活泼
C.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弘
D.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图可知,题干所说的文集为《诗经》,而《诗经》文体的特点是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答案】 A
【探究史料研习】
宋词的两大派别及其繁荣的原因
材料1:词是一种新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2: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八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3: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壮,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思考】 (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词人分别是宋词中哪两大派别代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提示】 (1)苏轼、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
(2)原因: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一、《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年轻妇女——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她临死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旗杆的白练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关汉卿用浪漫主义手法,让窦娥的誓愿实现,愤怒鞭挞了黑暗势力。
二、《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迄今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它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珍品,已经并且必将愈来愈多地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扬!国外学者把“红学”与“甲骨学”
“敦煌学”一起列为关于中国的三门世界性的“显学”(显赫的学问)。国内有人把“红学”与“易经”一起称为两门“玄学”,甚至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够得上专学资格的,仅一部红学而已。”
红学界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著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43)
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有多方面影响。《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二、本课测评(教材P45)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延伸(教材P45)
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
提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与南宋的战争不断,一些有骨气的士大夫非常渴望收复丢失的中原故地,这首词就反映了这种心情。本题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词意,使学生知道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鼓励学生探讨、发言,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