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欣赏、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这个问题,本课主要是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三种不同美术类型来对此展开分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提问、探究、展示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有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创作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四)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五)教具:
图片、计算机、投影机。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课前准备
播放舒缓音乐,安排学生就坐,准备上课,老师展示图片
学生就坐,拿出课本后,欣赏图片。
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情境导入
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巴尔扎克?2、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老师介绍:这幅作品及画家雕塑这幅作品的背景。总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学生自由回答,他们把自己心目中巴尔扎克的形象描绘出来。学生阅读本节并思考回答第二小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学生体验情境,明确任务。
知识与运用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1、
老师展示王式廓《血衣》与莫奈的《印象
·
日出》图片,讲解分析这两幅作品得出:
艺术家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社会现实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针对艺术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不管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创作意图,他们都体现了艺术家的表达和创作欲望。2、讲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产品是艺术,视觉上比我们敏感,以艺术视觉的眼光看世界。
如:毕加索作品
《牛头》,
你们知道毕加索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
学生认真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自由回答老师的提问。
打破了学生对艺术神秘的观念,启发学生探寻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进一步证实艺术家是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
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关系。
自由讨论
师生互动
教师总
结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先找一位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总结:影响艺家的创作意图。现实艺术艺术和现实这两个因素可能在同一作品里,也有可能不在同一作品里。3、社会和文化环境A、为什么说同一社会不同的文化情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是不一样呢?根据李桦的作品《怒吼吧,中国》和古元的作品《离婚诉》让学生自由讨论。提醒学生要注意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总结:李桦和古元虽属于同一社会,但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知识水平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B、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不是一样的。如:老师分析拉斐尔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和倪瓒的作品《六君子图》得出: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通过宗教题材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透视的能力。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图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表达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一位学生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学生们根据老师以上作品分析的方法,进行自由讨论,从《愚公移山》得出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是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自由讨论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边听老师分析边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
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目的让学生把思维放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集体协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讨的精神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理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
虽然有少部分方法不可行,但仍值得鼓励。总结增强学生知识。提到鉴赏能力。。
协作讨论师生互动评价
交流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1、本节主要讲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三种美术类型中是如何体现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展示具象艺术作品《开国大典》、意象艺术作品《荆轲刺秦王》及抽象艺术作品《红、黑、黄、蓝构成》图片,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种美术类型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把全班同学分为A、B、C三组,先让本组成员自由回答,然后选一本组代表进行总结。师生共同评论哪组分析的最好。2、观念艺术用艺术的手段,完成作品意图的表达。如法国艺术家杜尚《L.H.O.O.Q》
复习以前学过的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及抽象艺术,学生就问题阅读本节内容后。分组讨论,分别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本课观念艺术的内容后,边听老师讲解分析观念艺术作品,边感受、体会作品的内涵。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他们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同时分组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探讨有一种成就感。观念艺术中如何体现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并让学生意识到艺术手段对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对以上所学知识的运用,基本完成了本题问答,要肯定学生的成绩。
归
纳提高
一、总结:本课主要讲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现实,有的针对艺术,但无论是针对什么,他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本课也分别对具象艺术、意想艺术、抽象艺术、观念艺术是如何体现艺术家创作意图做了介绍。为了更好的鉴赏美术作品,我们必须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为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二、作业:1、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如何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2、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认真听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巩固这节课学生所学内容。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下一节课所学内容做准备。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八)板书设计
一、意图来源:
1、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
2、针对艺术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影响因素:
1、现实方面
2、艺术方面
3、社会和文化情境
三、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中创作意图的体现:
1、具象艺术
2、意想艺术
3、抽象艺术
4、观念艺术
二、教学实录:
(一)片段前准备
老师活动:
针对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A、B、C、三组,分别讨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体现的。分组讨论后,先让每组同学自由回答,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针对各自的问题复习以前学过的具象艺术、意想艺术、抽象艺术,阅读本课内容后,讨论各组的问题。
老师活动: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设备。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具象艺术是如何传达艺术家创作意图的?
老师:播放国歌,创设情景,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提问:这幅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一: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成立了的一个场面。。
老师:
你怎么知道的?(顺向诱导)
学生一:
因为在画面的中心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庄严形象,他正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说明了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画面上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领导人物的脸上也因此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学生二:作品具有喜庆的气氛,如:红地毯、红柱子、红灯笼、远处的红旗和蓝色的天空、黄色的菊花、远处的绿树,这些鲜艳色彩不仅对比强烈,而且营造了喜庆、庄严的气氛。
学生三:拍摄的《开国大典》的照片和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并不完全一致。(很好!拿照片与油画作品比较,观察的很仔细!)
老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三:照片上左右两边都有领导人物,而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把领导人物都安排到左边,另外董希文画的大红柱子位置如果是对现实的描绘的话,那么毛主席站的位置应该有个红柱子,但作品里面没有,说明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主观处理。
(不错!善于思考。)
老师:那画家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四:这样可以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开阔大典盛况和宏伟的气势。
学生五:长方形的构图不仅展现出开阔、明丽的天空,而且也象征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灿烂。(想象力很丰富)
学生六:作者以近乎平涂的手法和单纯、艳丽的色彩表现出其对民族油画语言的追求。
本组代表总结:本作品代表具象艺术是如何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通过我组人员对《开国大典》鉴赏,由此得出必须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的精神风貌。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片段二:在意象艺术中艺术家是如何表达创作意图体现的?
老师:B、组的同学以汉代画像《荆轲刺秦王》和莫奈作品《卢昂大教堂》为例,说说意象艺术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
老师:你们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
学生一:荆轲是战国末年齐国人,因受燕国太子丹的赏识而被奉为上宾。太子丹为摆脱燕国被秦国灭亡的危险,派荆轲出使秦国,借贡献燕国地图和送上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为名,行刺秦王。画像石上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最动人心魄的场面:当秦王接见荆轲时,荆轲献上地图,在藏于地图中的匕首即将显露之际,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将匕首刺向秦王。但未刺中,秦王急忙躲闪,慌乱中连自己身上所佩的长剑也来不及拔出来,而秦王左右的官员也因秦王明令任何人不得带兵器上殿,只得以衣袖扑打刺客。在这危急之际,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以药囊掷中荆轲,使秦王有机会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这时荆轲只得拼命将匕首向秦王掷去,结果只击中了殿中的铜柱。从殿外赶来的卫兵最后将荆轲和他的随从当场杀死。
老师:你知道哪个是秦王吗?
学生二:右边的是。
老师:为什么?
学生二:从他们的动作、戴的帽子以及匕首刺向柱子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来。(观察的很细致)
老师:作品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呢?
学生三:作品中秦王在“逃”,荆轲在“追”,说明当时的气氛很紧张。
学生四:作品中匕首穿透铜柱,显然是一种夸张,这不仅渲染了荆轲掷出匕首的力量之大,还突出了这是一场生死搏斗的激烈紧张气氛。
学生五: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着意刻画人物表情和心理活动,而是通过整体的渲染直接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老师:莫奈作品《卢昂大教堂》又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呢?
学生六:拍摄的《卢昂大教堂》照片与莫奈的两幅《卢昂大教堂》作品并不完全一样,甚至莫奈所画的两幅《卢昂大教堂》从色彩上看也是不一样的,说明教堂是什么样子对作者来说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色点的融合所营造出的整体光色氛围和效果,所以作品是凭画家对卢昂大教堂的感觉来画的。
本组代表总结:根据我组人员回答由此得出:意象艺术主要侧重于画家的感觉和情感的表达,不必去收集和归纳形象,而是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直接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意想艺术作品也可以有故事情节。
片段三:在意象艺术中艺术家是如何体现他们的创作意图的?
老师:C、组同学以蒙特里安的作品《红、黑、黄、蓝构成》为例,
学生一:此作品是冷抽象,画家用最简单的形、色和线构成的这幅作品,他认为艺术作品应采用最简单的形和色。矩形是一切形中最简单的形状,三原色是色彩中最基本的单位,不可再分解,直线则是线条中最简单的。三者的结合,造成了最平衡、最和谐的形式和内容。
学生二:作品中没有事物、没有人物、无冲突和矛盾、无感情和思想,五种颜色全被黑线分割,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矩形方块,画面简洁、冷清的感觉。
本组代表总结:根据我组人员回答由此的出: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蒙特里安的作品《红、黑、黄、蓝构成》就是用水平线、垂直线及三原色构成,给人一种简洁、冷静、稳定的感觉。
片断四:
各组均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请同学们互相评价哪组最好。(同学们中气氛活跃,争论较为激烈,最后评出具象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