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同步课件】岳麓版 历史 必修1: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同步课件】岳麓版 历史 必修1: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1.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课外视野拓展
教材研读学案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侵略________、夺取__________________、占领________,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朝鲜
中国的东北和台湾
全中国
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_________运兵船。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在_______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______》。
清军
黄海
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____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________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干涉还辽:在列强的干涉下,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
重庆
4.影响
(1)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_______。
(2)外国______挤压,阻碍中国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3)巨额______________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4)拉开了列强_____________的序幕。
(5)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____________。
(6)各阶层展开了______________的斗争。
腹地
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
战争赔款
瓜分中国狂潮
军事改革
救亡图存
图文探究
仔细观察该图,你知道是谁代表清政府签订的该条约吗?条约的哪条内容最能体现该时期列强的侵略要求?
提示:李鸿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②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3)活动
①提出“_____________”口号,势力遍及______地区。
②阻击八国联军进攻_______。
③进攻北京______________使馆和__________教堂。
(4)结果:_____________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扶清灭洋
京津
北京
东交民巷
西什库
慈禧太后
(5)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___________的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____________的嚣张气焰。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_______运动。
反侵略
帝国主义
改革
思考探究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谁?
提示:义和团。
2.八国联军侵华
(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由天津进犯________,攻陷北京。
(3)结果: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
①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以________、盐税作抵押。
北京
辛丑条约
关税
②设使馆区,允许外国________保护。
③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___________”等。
(4)影响:______________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___________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驻兵
首祸诸臣
巨额赔款
使馆区
要点轻巧突破
利用列表和顺口溜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马关条约》内容 危害
白银二亿两(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辽台澎湖丧(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沙重和苏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许开工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针对训练1 “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项规定应出自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把握能力。由题干可知规定是允许日本人在华设厂,因此选C。A、B与日本无关,D内容不符。
如何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带有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针对训练2 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盲目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选D。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口号仅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而D项是不正确的评价,它反映的不全面。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背景、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1.兴起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在华教会势力活动猖狂,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2.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3.经验教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从客观上看是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从主观上看,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的重任。
针对训练3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B.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C.阻碍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解析:选C。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而非阻碍,故C项符合题意。
归纳综合
一个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加深到完全形成。
两条主线: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
背景:这两次战争均发生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教材P57)
(1)属性:历史地图。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形势,当代人绘制。
(2)信息:反映了清军进军、反击方向及防线,反映了日军的进犯路线,反映了主要战场所在地。反映了中国、朝鲜、日本当时的海陆形势和位置分布,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地的具体位置,反映了战争持续的时间为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中日甲午战争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2.《辛丑条约》签字仪式(教材P59)
(1)属性:人物情景图片,源自于照片,属合影留念类,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字仪式。
(2)信息:西装革履的八国联军的侵略者代表与老态龙钟的清政府的代表分列谈判桌两旁。深层信息反映了《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危害,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史料★应用】 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反割台斗争: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宣告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他们在5个月的武装抗争中,与装备精良的数万日军浴血奋战,许多将士捐躯疆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材料2:(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评价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意义。
(2)材料2反映出什么问题?列强是怎样调整策略的?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反割台斗争及瓦德西的话
审设问 (1)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回答。(2)问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瓦德西言论反映的问题,并结合《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思考列强的策略
扣教材 结合教材反割台斗争的相关内容及《辛丑条约》
条理作答 (1)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充分显示了台湾军民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以华制华”,列强组成公使团,以清政府为统治工具,共同宰割中国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慈禧轶事
《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斥责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极其残忍地下令将记者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慈禧太后的生辰“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阴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行刑。沈荩面对狱卒,大声说道:“快些了事!”于是,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沈荩
被打得血肉横飞,“骨已如粉”,其状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这时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速……用绳绞……”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记者。
附:课内答疑站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59)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历史现象:中国的皇家园林瑰宝圆明园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2.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上述现象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
提示:一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落后自然要挨打;二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朽,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三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自我测评(教材P59)
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
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提示: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精神,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三、活动建议(教材P59)
同学们可以在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各国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基础上,再观看《甲午风云》,这样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其中的爱国精神。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