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课外视野拓展
第 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2
教材研读学案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原因
(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___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__________复辟的危险。
(2)林彪、_____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修正主义
资本主义
江青
2.危害
(1)在全国性_______状态下,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2)随着造反派“全面夺权”的展开,全国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_____________,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__________制度遭到了破坏。 _____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4)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__________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无政府
革命委员会
政治协商
法律
规章制度
图文探究
该图片反映的是文革时期,仔细观察该图,红卫兵正在干什么?有什么危害?
提示:图中表现的是红卫兵把孔府大门的匾额“万世
师表”摘下焚烧的情景。是在“破四旧”中破坏文物。
“破四旧”是指“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大中学生红卫
兵为主力的,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为标榜的运动。“破四旧”造成了社会生活的混乱,
财产、文物的损失。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转机:_______________召开,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首要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平反“文革”前后的__________。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______________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__________和基层民主建设。
在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主
持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冤假错案
人民代表大会
基层政权
(3)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①颁布了___________,并相继出台多部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__________”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_____,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③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 ___________》,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_______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______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
宪法
行政复议法
民告官
平等
图文探究
2011年1月20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池强作工作报告时称:“本市去年审结‘民告官’即行政案件9116件,比2009年多1795件”,那么民告官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含义: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_____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_____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_____。
2.概况
(1)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委员会组织法》。
宪法
投票
基础
城市
村民
3.内容
(1)城市居民直接选举________干部。
(2)农村以民主选举、 __________、民主管理、 __________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4.意义
(1)基层民主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______热情,保障了农民的__________。
(2)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______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居委会
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
政治
合法权益
基层
要点轻巧突破
“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和目的及其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4.意义:(1)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针对训练1 依法治国是指( )
A.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B.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宪法文件
C.全国人大制定法律
D.依照法律管理社会经济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含义的确切理解。“法治”不同于“人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
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革”发动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针对训练2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疯狂迫害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但不起任何作用。材料反映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①经济文化发展停滞 ②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③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人权遭到严重践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针对材料情景分析各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以“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针对训练3 下图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A.建国初期 B.20世纪50年代中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解析:选D。本题通过图文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图中是某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大会。
归纳综合
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两个时期: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彭德怀、陶铸追悼会(教材P98)
(1)属性:人物情景图片,反映的是彭德怀、陶铸同志追悼会。
(2)信息:反映了该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彭德怀和陶铸同志的高度重视。从前来吊唁人员之多的情况反映了两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深层信息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其首要环节是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平反冤假错案”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吉林梨树县四大家村的选举会场,新当选的村主任在发表就职演说(教材P99)
(1)属性:人物情景图片,反映的是新当选村主任发表就职演说。
(2)信息:反映了在吉林梨树县已正式实行了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办法,反映了该村委会的选举非常正规、隆重。深层信息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基层民主选举”有重要帮助。
【史料★应用】 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通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你认为“依法治国”方略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图片
审设问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制建设。第(1)问需准确掌握图片信息,材料中第2幅图能够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信息;第(2)问需准确理解四幅图片的内在联系;第(3)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不难作答
扣教材 教材中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图片
条理
作答 (1)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2)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目的是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运动表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第二阶段:从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开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的政变被粉碎。这一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此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项工作有了转机。
第三阶段: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附:课内答疑站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00)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
提示: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民”可以告“官”,这是人民民主实现的一个具体表现,反过来也是民主实现的有效保障措施,这也意味着对行政机关的法制监督和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不断发展。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00)
比较一下,1975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有何共同点?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1954年以来我国多次修宪说明了什么?
提示:(1)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都是在极“左”思潮氛围下酝酿和修订的,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倾向;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都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国情,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的确认和巩固。(2)宪法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根本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的最高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不断地修改以期达到更完善,对防止“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破坏宪法的现象再次发生有积极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合法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3)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三、自我测评(教材P100)
1.搜集资料举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事例,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提示:(1)事例资料可通过网上搜索、访问当事人等方式进行。(2)“文革”带来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提示: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立法驶入快车道”,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