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程标准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课外视野拓展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材研读学案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战争创伤严重,_________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实力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国际地位
2.形成
(1)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六国又成立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7年,上述三组织合并为_____________,简称欧共体。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
__________,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_______ _________,并加强科技合作。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关税同盟
欧洲货
币体系
4.影响
(1)经济:促进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_________。
(2)政治:力图推行_________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_____地位。
竞争对手
独立自主
霸权
图文探究
图片为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共体总部大厦。1974年在这里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你认为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政治,上力图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
(1)美国对日本实行__________,日本_____美国。
(2)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
(1)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减免__________,提供____________援助。
(2)战后初期________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3)重视科技和_____。
(4)把发展_____放在首位,利用__________推动经济发展。
单独占领
追随
战争赔偿
资金和物资
民主化
教育
经济
国家政权
3.成就:1956~1972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_______。
4.影响
(1)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_______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_______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____、日、 ______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______格局。
第二位
一边倒
全方位
美
西欧
两极
图文探究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什么?
提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二战结束后,_______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_____地位,甚至成为_________的战场,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2.发展历程
(1)兴起:1961年,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2)发展: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亚非拉
弱势
美苏争霸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不结盟
非集团
3.影响:积极地反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主张用__________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它标志着__________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_________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殖民主义
霸权主义
和平共处
第三世界
超级大国
要点轻巧突破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成立、主张及影响
1.背景
(1)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浪潮,诞生新兴国家。
(2)处于弱势地位,成为争霸战场,要求改变不合理状况。
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诞生。
3.主张: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
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共同构成多极化趋势。
针对训练1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选B。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但并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
如何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二战后,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4.欧洲共同的地域,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5.法、德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针对训练2 针对训练2 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解析:选C。此题出得颇具匠心,没有给出漫画的时间,但隐性信息可以挖掘。两枚导弹一枚上有苏联国旗,另一枚是美国国旗,中间是孱弱的欧洲,表明二战后欧洲地位的急剧衰落,所以需要联合自强。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2.具体原因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与抗衡:①欧共体的成立及发展壮大,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②日本的迅速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4)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
针对训练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
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选B。多元化社会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还包括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两极格局的解体发生于苏联解体以后,注意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归纳综合
一条主线:世界多极化趋势。
两股经济势力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即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1)其队伍和影响扩大十分迅速。(2)矛头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集中反对霸权主义。(3)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4)其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一些消极因素。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欧共体的成立(教材P110)
(1)属性:人物情景图片,反映的是欧共体的成立。
(2)信息:反映了代表们正在签字,个个表情严肃、认真。深层信息反映了欧共体的成立为西欧国家的广泛合作创造了条件,为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欧共体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2.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现场(教材P112)
(1)属性:人物情景图片,反映的是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现场。
(2)信息:反映了会场内几乎坐无虚席,体现出了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国家普遍接受了不结盟的思想。深层信息反映了该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价值:对学习和研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史料★应用】 欧洲一体化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请回答:
概述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审设问 第一小问主要主要从材料中分析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着手
扣教材 教材中欧共体的形成
条理
作答 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速效提能演练
课外视野拓展
铁托与中国渊源——毛泽东曾被称为“半个铁托”
中国和南斯拉夫都曾遭受过法西斯的侵略,后来又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两国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当时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一个在中国。1956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道出了多年来一直深藏在他心里的秘密,说斯大林不相信他是共产主义者,认为他是“半个铁托”。
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经验,使毛泽东受到很大启发:南斯拉夫能够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毛泽东曾一度主张向铁托学习,拿英美的钱,干自己的事业。抗战期间,毛泽东试图争取美国援助,这无疑是借鉴了铁托的成功经验。欧战结束后,中共中央曾多次谈起南斯拉夫和铁托的经验。当时,毛泽东还想模仿铁托,在中国组建人民解放军。
附:课内答疑站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13)
请思考: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较,体现出美国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材料一声称美国领导资本主义世界(自由世界),表明了美国当时的霸主地位。材料二强调的是美国拒绝与中国交往。材料三中,尼克松明确表达了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目标。材料四表明美国要与欧洲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四段材料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两个变化:一是从领导西方世界到与西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从拒不与中国交
往到力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西欧的联合和实力的增强;长期以来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的形势。
二、自我测评(教材P113)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尼克松的话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趋势?
提示:“二战”刚结束时,是典型的两极格局,美苏两国的抗衡决定着世界的形势。7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显露,形成了一些新的力量中心,冲击着旧的两极格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