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24 11: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外国雕塑的特点及重要作品,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雕塑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领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能够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外国重要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不同地域的雕塑心态各异、自成一体,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宗教、社会活动等密切相关。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具体反映,最终达到使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学生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与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五)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六)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感受身边的雕塑艺术之美,进入教学情境,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激发出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雕塑的种类按形式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这节课,我们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学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古埃及雕塑的重要特征,指出它与宗教的密切联系,具体分析了《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概述了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雕塑的的主要成就及特点;第三部分,以古希腊雕刻名作《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拉奥孔》为例,阐明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特征;第四部分,围绕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摩西》、《哀悼基督》,论述文艺复兴雕刻的时代特征,让学生领会米开朗基罗艺术的巨大魅力;第五部分,首先概述了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雕塑的发展状况,然后具体分析了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的名作《阿波罗与达芙妮》,指出雕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学生通过比较,领会贝尼尼与米开朗基罗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
(二)讲授新课——作品分析
1、古埃及——萨夫拉狮身人面像、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
《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是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雕像的代表作品,古埃及雕刻家对人物脸部特征的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眼睛的表现尤为真实,传神,雕像其他部分的塑造相对简略,概括,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身份和精神面貌,王子强壮,机智,王妃丰满,端庄。雕像设色,男人的肤色深,女人的肤色淡,这也体现了埃及雕像的作风。
两河流域——受伤的狮子
受伤的狮子(公元前669—前626年间,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 亚述在古代两河地区,亚述王朝雕刻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建筑装饰雕刻十分发达,建筑墙面上饰以表现战争、狩猎题材的系列浮雕,其中对动物形象的塑造最为精彩。亚述雕刻家不仅准确地刻画动物的自然形态,而且生动地表现出其强悍的生命张力,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反映出勇猛、善战的亚述人的精神气质。
浮雕受伤的狮子是亚述雕刻的杰作,将狮子中箭受伤,后肢瘫痪,而依然竭尽全力昂首挣扎的形象表现得极为生动传达出动物内在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亚述人坚强、不屈不挠的一致。这件浮雕对受伤的狮子形象的艺术处理,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已成为人类雕刻艺术史上表现动物形象最杰出的范例。
古希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拉奥孔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又名《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尼开像》(尼开,即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090.htm"
\t
"_blank?),在罗马神话中称维多利亚
(?http:?/??/?baike.baidu.com?/?view?/?26560.htm"
\t
"_blank?)),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创作于公元前190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这尊雕像虽然头部已经残缺,但从她仅仅披着一袭“薄纱”的胴体可以看出她那轻盈婀娜的风姿。她是为纪念一次古代希腊海战中沙摩特拉岛的征服者德米特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913.htm"
\t
"_blank?)大败埃及王托勒密的舰队而制作的刚柔结合的艺术品。
从作品的整体气势上看,《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视觉效果极有冲击力,充满着强烈的表现力。任何人只要一看见这件作品,都会感受到女神动态传达出的那股昂扬气势,那种无可阻挡的感人力量,无疑这是胜利和无敌的形象化的外在体现。在整个希腊雕塑中,很少见到如此洋溢着动感和生气的形象,作品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古典时期另一件很不错的派奥尼奥斯的《胜利女神》,虽然也颇为生动活泼,但与这件杰作一比,在气势和整个动态上就显得弱了许多,远没有像这件作品这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胜利女神的气势和精神。能够有这样的视觉效果,很大程度是依靠女神形体向上升腾的前倾姿势,以及那对高扬舒展的巨翼来体现的。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胜利女神的肢体、衣纹等曲线,全都具有一种向前、向上运动的节奏,从而生动地创造出一种无法抑制的、奇妙的升腾感。
这尊雕像的衣饰,随着迎面吹来的海风紧贴在女神的身上。衣角向后飘起,极为细腻流畅的线条,让人仿佛能感觉到女神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肌肤。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走进文艺复兴——摩西、哀悼基督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7542.htm"
\t
"_blank?)先知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452.htm"
\t
"_blank?),旧约
(?http:?/??/?baike.baidu.com?/?view?/?22593.htm"
\t
"_blank?)圣经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htm"
\t
"_blank?)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653.htm"
\t
"_blank?)。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974.htm"
\t
"_blank?)(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摩西写下《十诫
(?http:?/??/?baike.baidu.com?/?view?/?48802.htm"
\t
"_blank?)》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
(?http:?/??/?baike.baidu.com?/?view?/?602047.htm"
\t
"_blank?),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历史上没有谁能够像摩西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崇拜者。
摩西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创作于1513-1516年间,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向往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06.htm"
\t
"_blank?)招来为他工作。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基罗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像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207.htm"
\t
"_blank?)》。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他曾亲自和上帝
(?http:?/??/?baike.baidu.com?/?view?/?3238.htm"
\t
"_blank?)接谈,受他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7.htm"
\t
"_blank?)(PALESTINE),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他经过红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4555.htm"
\t
"_blank?)的时候,水也没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让出一条大路。《圣经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htm"
\t
"_blank?)》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米开朗基罗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06.htm"
\t
"_blank?)用壮年摩西来表现。因为青年是代表尚未成熟的年龄,老年是衰颓的时期,只有壮年才能为整个民族的领袖,为上帝
(?http:?/??/?baike.baidu.com?/?view?/?3238.htm"
\t
"_blank?)的意志作宣导使。
摩西的态度是一个领袖的神气。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许多批评家争着猜测艺术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95.htm"
\t
"_blank?)所表现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阶段,然而他们的辩论对于我们无甚裨益。摩西头上的角,亦是成为博学的艺术史家争辩不休的对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种意义上是“力”的象征,也许就因为这缘故,米开朗基罗采取这小枝节使摩西态度更为奇特、怪异、粗野。
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射出火焰似的光。头发很短,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臂与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显明;但他的手,长长的,美丽的,和多那太罗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4.htm"
\t
"_blank?)的绝然异样。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它各部不相调和,是从埃及到巴勒斯坦至处奔波的膝与腿。它们占据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
摩西的衣服纯粹是一种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因了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雕像下部的体积亦随之加增,使全体的基础愈形坚固。
《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612.htm"
\t
"_blank?)盛时佛罗伦萨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
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雕塑
学生小结或老师总结
课后作业
名词解释
拉奥孔;2、木马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