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秋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páo
xiào
sǎnɡ
zi
liú
tǎnɡ
shā
yǎ
jiū
zhù
fèi
shuǐ
yǒnɡ
dònɡ
xī
dēnɡ
xiān
fān
kùn
nán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狞笑(nínɡ
líng)搀扶(cān
chān)
祭奠(diàn
dìnɡ)
刮断(ɡuā
ɡuǎ)
?澎湃(pài
bài)
蜷身(juǎn
quán)??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
)
2.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
3.《童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
4.《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
5.《在柏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五、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咆哮 惊慌 书记
跌跌撞撞
B.
拥戴 沙哑
党员 缝缝补补
C.
呻吟 费话 吞没 势不可当
D.
猛然 搀扶 丈夫
干干净净
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咆哮)
B.(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沙哑)
C.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哭泣)
D.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呼啸)
3.下列对《桥》语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B.“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句中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C.“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句中“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D.“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一句是说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4.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桑娜家里“穷”的是(
)。
A.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C.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5.“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这是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
A.高尔基
B.茨威格
C.奥莱尔
D.亚米契斯
六、填空题。(26分)
1.照样子,写词语。(9分)
(1)例:跌跌撞撞(AABB式词语)
、
、
.
(2)例:自作自受(ABAC式词语)
、
、
.
(3)例:魁梧黧黑(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
、
.
2.
关联词语填空。(5分)
(1)(
)夫妻俩心地都很善良,(
)在收养孩子的问题上想法才会不谋而合。
(2)(
)替两个孩子担心,倒(
)干脆把他们都收养过来。
(3)夫妻俩(
)自己多受点罪,(
)原意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4)夫妻俩认为,(
)还有一口气活着,(
)绝不能让两个失去爹娘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5)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
3.
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陈述句)
.
(2)渔夫对桑娜说:“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改为转述句)
.
4.
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
让给别人,把
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
的崇高精神。(4分)
(2)《穷人》中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一是
。二是
。(4分)
七、口语交际。(5分)
说服老师,让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
.
.
.
八、阅读理解。(14分)
真实的尴尬
到学校开讲座。
一个学生站起来直率地问我:“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我随口答道:“最明显的感觉是坐在家里不用去工厂上班了,
特别是刮风或下雨的倒霉天气,我往往就情不自禁地想,哈,我终于混到不用上班了!”台下的学生听到我的回答,不仅哄堂大笑,有的还为我能这样真实地回答而鼓掌。由于我很坦率,讲座一下子就掀起了高潮,有些学生就故意想方设法来难为我。他们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元钱太少了点儿吧?凭我这么个大块头,弯下腰来捡一元饯,那我也太不值钱了!
不过,要是一百元钱,我会欢天喜地地弯下腰去,问题是,还没等我弯下腰,早就有比我灵巧的人,抢在我的前面扑过去了!”这下子学生们更是狂热,一个个提问得更踊跃起来,我当然也就更坦率、更真实地回答他们。讲座完后,学生们纷纷拥过来称赞我,说他们过去听报告都是套话、假话和废话。正当我被同学们表扬得乐不可支时,却有一个老师走上,表情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好这样回答学生们的回答呢?你就是真的感到当作家不用上班,真的看到地上有钱弯下腰去捡,也不能这样回答呀!”我问他,那应该怎样回答。他说:“你应该说你握惯了锤子的手,突然开始握笔,有些不适应,但想到无论拿锤子还是拿笔,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你应该说拾金不昧……”那个老师说了很多,也很动听,最后他说。你要是像我这样回答,才是有水平的作家,而且还有教育意义。我只得尴尬地点着头。
还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车,不知不觉有一个人挤到我眼前,像看珍奇动物一样地看我,我抬头一瞧,原来这个人和我很熟,便向他打招呼。谁知他竟怯生生地问了我一句:“你是邓刚吗?”我说你开什么玩笑,我不是邓刚还能是谁。他还是认真地看了我一阵子,才说:“你是邓刚,怎么还乘公共汽车?”
我说乘公共汽车便宜呀。他一听大吃一惊,忙说:“你小声点儿,别让旁边人听见了笑话你。”然后他就非常亲切地在我耳边开导我说:“你完全可以说你是为了体验生活,或是你本来要乘出租车,但一下子来了公共汽车,偶然坐那么一次……”下车后,他还叮嘱我:
“你是个作家,说话得讲究点儿!”我含含糊糊地点着头,感谢他的好意,心里却悲哀地想:我们这个世界虚假的时间太长了,要想真实一下还挺艰难的。
还是乘公共汽车,我听到一段母子的对话,母亲问孩子:“你昨天没去参加劳动,是怎么对老师说的?”孩子回答:“我对老师说,昨天跟妈妈、爸爸看电影去了。”母亲一下子火了:“你这个傻蛋!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孩子瞪着大眼睛,不解地问:“你们昨天不是带我去看电影了吗?”母亲气急败坏地呵斥道:“说你是个傻蛋你还真是个傻蛋。因为去看电影就不去劳动,老师能高兴吗?你要对老师说你昨天生病了!”孩子吓得不敢吱声。我想,如此教育下来,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成为傻蛋,但会不会成为坏蛋呢?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2分)
乐不可支:①撑住;
②伸出,竖起;③支持;④调度,指使。
气急败坏: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着急;②容易发怒,急躁;③急迫,紧急;④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助。
2.当虚假的东西弥漫着整个社会时,真实的声音反而让人听起来感到尴尬,文章共写了三件“尴尬”的事,第一件事是第_________自然段,第二件事是第__________自然段,第三件事是第_________自然段。(3分)
3.先填空,再比较一下邓刚的回答和那位老师所认为的答案有什么不同。(6分)
(1)学生问: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
邓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
邓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们为什么对“我”的报告那么狂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套话”“假话”“废话”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展示。(25分)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让你难忘或感动的事情。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2020年秋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略。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páo
xiào
sǎnɡ
zi
liú
tǎnɡ
shā
yǎ
jiū
zhù
咆哮
嗓子
流淌
沙哑
揪住
fèi
shuǐ
yǒnɡ
dònɡ
xī
dēnɡ
xiān
fān
kùn
nán
废水
涌动
熄灯
掀翻
困难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狞笑(nínɡ√
líng)搀扶(cān
chān√)祭奠(diàn√dìnɡ)
刮断(ɡuā√ɡuǎ)?澎湃(pài√?
bài)蜷身(juǎn
quán√)??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
2.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3.《童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4.《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5.《在柏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五、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咆哮 惊慌 书记
跌跌撞撞
B.
拥戴 沙哑
党员 缝缝补补
C.
呻吟 费话 吞没 势不可当
D.
猛然 搀扶 丈夫
干干净净
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C
)。
A.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咆哮)
B.(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沙哑)
C.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哭泣)
D.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呼啸)
3.下列对《桥》语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B.“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句中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C.“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句中“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D.“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一句是说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4.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桑娜家里“穷”的是(
D
)。
A.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C.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5.“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这是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A
)
A.高尔基
B.茨威格
C.奥莱尔
D.亚米契斯
六、填空题。(26分)
1.照样子,写词语。(9分)
(1)例:跌跌撞撞(AABB式词语)
密密麻麻
、断断续续
、歪歪斜斜.
(2)例:自作自受(ABAC式词语)
自言自语
、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3)例:魁梧黧黑(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眉清目秀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2.
关联词语填空。(5分)
(1)(因为)夫妻俩心地都很善良,(所以)在收养孩子的问题上想法才会不谋而合。
(2)(与其)替两个孩子担心,倒(不如)干脆把他们都收养过来。
(3)夫妻俩(宁可)自己多受点罪,(也不)原意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4)夫妻俩认为,(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就)绝不能让两个失去爹娘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5)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3.
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陈述句)
得把他们抱来,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
(2)渔夫对桑娜说:“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改为转述句)
渔夫对桑娜说,他不在,桑拿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
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4分)
(2)《穷人》中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一是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4分)
七、口语交际。(5分)
说服老师,让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示例:老师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我想组织班级的同学办报纸。办报纸的目的是想增加我们的阅读量。办报纸不但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能让我们在办报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我们按照小组分工,进行合作。每一个小组都设计一个报纸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设计内容,具体的每一期报纸分工都有小组长进行分配。请老师支持我们。
八、阅读理解。(14分)
真实的尴尬
到学校开讲座。
一个学生站起来直率地问我:“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我随口答道:“最明显的感觉是坐在家里不用去工厂上班了,
特别是刮风或下雨的倒霉天气,我往往就情不自禁地想,哈,我终于混到不用上班了!”台下的学生听到我的回答,不仅哄堂大笑,有的还为我能这样真实地回答而鼓掌。由于我很坦率,讲座一下子就掀起了高潮,有些学生就故意想方设法来难为我。他们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元钱太少了点儿吧?凭我这么个大块头,弯下腰来捡一元饯,那我也太不值钱了!
不过,要是一百元钱,我会欢天喜地地弯下腰去,问题是,还没等我弯下腰,早就有比我灵巧的人,抢在我的前面扑过去了!”这下子学生们更是狂热,一个个提问得更踊跃起来,我当然也就更坦率、更真实地回答他们。讲座完后,学生们纷纷拥过来称赞我,说他们过去听报告都是套话、假话和废话。正当我被同学们表扬得乐不可支时,却有一个老师走上,表情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好这样回答学生们的回答呢?你就是真的感到当作家不用上班,真的看到地上有钱弯下腰去捡,也不能这样回答呀!”我问他,那应该怎样回答。他说:“你应该说你握惯了锤子的手,突然开始握笔,有些不适应,但想到无论拿锤子还是拿笔,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你应该说拾金不昧……”那个老师说了很多,也很动听,最后他说。你要是像我这样回答,才是有水平的作家,而且还有教育意义。我只得尴尬地点着头。
还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车,不知不觉有一个人挤到我眼前,像看珍奇动物一样地看我,我抬头一瞧,原来这个人和我很熟,便向他打招呼。谁知他竟怯生生地问了我一句:“你是邓刚吗?”我说你开什么玩笑,我不是邓刚还能是谁。他还是认真地看了我一阵子,才说:“你是邓刚,怎么还乘公共汽车?”
我说乘公共汽车便宜呀。他一听大吃一惊,忙说:“你小声点儿,别让旁边人听见了笑话你。”然后他就非常亲切地在我耳边开导我说:“你完全可以说你是为了体验生活,或是你本来要乘出租车,但一下子来了公共汽车,偶然坐那么一次……”下车后,他还叮嘱我:
“你是个作家,说话得讲究点儿!”我含含糊糊地点着头,感谢他的好意,心里却悲哀地想:我们这个世界虚假的时间太长了,要想真实一下还挺艰难的。
还是乘公共汽车,我听到一段母子的对话,母亲问孩子:“你昨天没去参加劳动,是怎么对老师说的?”孩子回答:“我对老师说,昨天跟妈妈、爸爸看电影去了。”母亲一下子火了:“你这个傻蛋!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孩子瞪着大眼睛,不解地问:“你们昨天不是带我去看电影了吗?”母亲气急败坏地呵斥道:“说你是个傻蛋你还真是个傻蛋。因为去看电影就不去劳动,老师能高兴吗?你要对老师说你昨天生病了!”孩子吓得不敢吱声。我想,如此教育下来,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成为傻蛋,但会不会成为坏蛋呢?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2分)
乐不可支:①撑住;√②伸出,竖起;③支持;④调度,指使。
气急败坏: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着急;②容易发怒,急躁;√③急迫,紧急;④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助。
2.当虚假的东西弥漫着整个社会时,真实的声音反而让人听起来感到尴尬,文章共写了三件“尴尬”的事,第一件事是第_1__自然段,第二件事是第_2~3_自然段,第三件事是第_4_自然段。(3分)
3.先填空,再比较一下邓刚的回答和那位老师所认为的答案有什么不同。(6分)
(1)学生问: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
邓刚答:“最明显的感觉是坐在家里不用去工厂上班了,
特别是刮风或下雨的倒霉天气,我往往就情不自禁地想,哈,我终于混到不用上班了!”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你应该说你握惯了锤子的手,突然开始握笔,有些不适应,但想到无论拿锤子还是拿笔,都是为国家作贡献……”
比较:邓刚的回答更真实、坦率;老师的回答是套话。
(2)学生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
邓刚答:“一元钱太少了点儿吧?凭我这么个大块头,弯下腰来捡一元饯,那我也太不值钱了!不过,要是一百元钱,我会欢天喜地地弯下腰去,问题是,还没等我弯下腰,早就有比我灵巧的人,抢在我的前面扑过去了!”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你应该说拾金不昧……”
比较:邓刚的回答真实、坦率、幽默;老师的回答只是场面话。
4.学生们为什么对“我”的报告那么狂热?(2分)
因为“我”回答问题真实、坦率,没有像他们过去听的报告一样都是套话、假话和废话。
5.
“套话”“假话”“废话”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分)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只会让人感觉到不真诚,不亲切,并且问问题的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真实的答案,只是一些虚假的场面话。(答案不唯一)
九、习作展示。(25分)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让你难忘或感动的事情。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