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检测试题历史学科试题(2020.10)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管仲在①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
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
行“均田制”
C.唐朝在④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D.宋朝在②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2.孝文帝曾下诏曰:“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叙乱。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
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
帝(
)
A.以三长制维护社会秩序
B.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C.运用律法强化基层治理
D.注意保障农民劳动时间
3.《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
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
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
)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4.五四运动中学生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下表为时人对此事件的看法。这反映了(
)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
也可以使得。”
俞颂华《北京学生之表示与法律
本位之受迁》
“以法律之实质论,(学生)非但无背于法律之精神,且为促
进法律本位之元勋”
陆才甫《学生无罪》
“其居心之光明磊落,可以质诸天地鬼神而无愧”,因而无罪
(
2
)
于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
论》
“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的说法
了(指侵犯他人自由)”
康有为《请诛国贼救学生电》
“学生此举,真可谓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
以讨国贼者……”
A.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B.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
C.新文化运动从更深层面解放了思想
D.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5.“中华民族”概念是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
1913
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
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
A.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6.如表为太平军活动较激烈的几个省份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与人均田亩表。据此变化
可知,清朝中叶(
)
A.人口剧增致使传统宗法社会瓦解
B.小农经济破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人均土地量减少衍生人口大流动
D.人地矛盾的紧张激化了社会矛盾
7.如图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8.1957
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9.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
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
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这主要表明(
)
A.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B.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
C.特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建立特区符合马列主义精神
10.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这种理念被罗马人化为了行动和制
度。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成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
害他人。材料表明(
)
A.亚里士多德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B.古罗马是依法治国的国家
C.罗马法延续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D.罗马法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11.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实行两党制不利于政治稳定
B.保留君主是历史的倒退
C.从专制走向民主是大势所趋
D.只有共和才能体现民主
12.《技术史·卷
7》提到,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这种公路运输的发展已
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同时在较小的城市住宅区,汽车使那些有时间和金钱的人
在城里上班,在乡村居住。因此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而郊区在范围和人口方面都有所扩大。20
世纪的运输业发展,至少部分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
)
A.工业革命造成的城市化运动不复存在了
(
7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习惯
C.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人们居住地类型改变的根本原因
13.霍布斯鲍姆在《资本时代》中写道:在
19
世纪中期,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
主义者,他们自动支持教会、国王或皇帝,反对城里人的“邪恶图谋”。材料表明当时欧洲(
)
A.现代化任重道远
B.民主政治缺乏阶级基础
C.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民矛盾尖锐
14.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
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
意义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15.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
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
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
念结构如下图所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
A.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C.中国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D.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第
16
题
15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1
分,第
19
题
15
分,共
55
分)。
16.东汉末年瘟疫(15
分)
材料一
注:《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时期史学家。
(1)《后汉书》属于何种体裁的史书?该史书体裁的首创者是谁?材料中“建宁、惠平、光和、建
安”属于何种纪年方式?(3
分)
为了研究瘟疫对东汉社会的影响,该同学找了以下材料
材料二:“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千)、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时俱逝,痛可
言那?”(徐、陈、应、刘与孔融、王粲、阮瑀同为建安文学七子,其中
5
人同一年死于瘟疫。)
——曹丕《与吴质书》(此信写于建安二十三年)
材料三:张仲景写《伤寒论》背景
“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196-220
年)以来,犹末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国书店,1993
年
材料四:“东汉晚期,疫疠之灾造成的痛苦与不安弥漫整个社会,僧侣能够适时提供治身心的
佛法,故能勃然而兴。”——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66
本,第
3
分册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三、四,请协助该同学完成瘟疫对东汉社会影响的概括。(3
分)
(3)从该同学所找的
1-4
段材料看,是否可以得出东汉末年瘟疫频发并产生重大危害的结论?结合
上述材料证史价值说明理由。(9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
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
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店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
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
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
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
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4
分)。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
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
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
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教济等监控规程。
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
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4
分),
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
礼物说明
1405—1433
年
郑和代表皇帝,“贪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
1793—1794
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天文地理仪器、蒸汽机
模型、战舰模型等
500
多件,蒸汽机模型等贸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乾隆帝
赏赐丝绸、瓷器、五器及各类工艺品途
3000
件。
1853—1867
年
1853
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畲《瀛寰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文宇
刻{碑送到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1867
年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画
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
1941
年
11
月
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獅赠与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
1943
年
2
月
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
1949—1950
年
毛泽东访苏,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全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苏
联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
1957
年
11
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
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
1972
年
2
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
只熊猫;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
1986
年
11
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亚事长约翰范
尔霖,并赠送面值
50
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胶票,对方则赠送了组约证交所
证章。
2014
年
9
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5
分)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检测试题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河南开封,宋朝在开封设
符合题意
管仲在齐国推
“相地而衰征”,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①位于西安,A选项错误。北魏孝文帝
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③是北
选项排除。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④是杭州,C
选项排除
废除了,那么长幼有序就会混乱。因此要教会民众父慈
友、弟顺、夫和、妻柔这些道理
孝文帝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材料没有体现三长
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排除C项:;材料与保证农时无关,排除
解析】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
楼山泂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荼”体现岀品牌的特点,故B正确:宋代打破
商业模式,故A和C错误:区域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主
错误
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漱溟、陆才甫和康有为认为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学生的爱
为可以原谅:俞颂华
动是合乎正义的,法律应
义事业服务,学生的行为推
法律的发展;于知非认为学生的过激行为是违反法
综上所述
对学生痛
祥
烧赵家楼的事件的认识
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B项
不是所有人都
生的爱国行为,如于知非的观点,排除A。材料涉及白
动,而不是新文化
除C。材料主旨不是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
是强调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
突,排除D
各蒙
其代表发表声
我蒙同系中华民族
维护民
911年
提出民族、民权
华民国
国旗为五色旗,表明五族共和,认
各民族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起来
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故A正确;材料
明中华民族概
来,B、C不符合材料主
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羊解】材料中太
天国运动。根据表格数据分析6省份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速激增,人均田亩越来越少,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几个省活动较激烈,说
矛盾的紧
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
致农民起义
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农
济
战争后开始破产,材料反映了人地矛盾紧张激化了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
33年相比,右图中(1938
国共产党党员
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地主是团结的对象,不是革命对象
项错
在
国共两党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合作,C项错误
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并没有发
项错误
解析】从材料
展经济的不同主张
赶英超美
重经济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
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
断深入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
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排除
建设社会主义
想是随着对建设社
认识不断深入、成熟而不断调整
项决定C
项,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名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
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
识不断深入成熟的历程
解析】据材料“翻马列经典
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
租
商”并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当时对外开放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束缚仍然较严重,需要
列经典才敢于实践,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
B项错误
用
典与坚持社会主义
是两个概念,故C项错误;建立特区
主义精神之间并
系,故D项错误。故选
解析
是活着的工具”指人就是人,而不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成
人活着
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说明法保证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
勺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亚
里士多德的人文精神通过罗马法而在罗马延续,C正确
料不能体现,排除
C、D分别反映的是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两党制、德国
主立宪制、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体现出从专制走向民主的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故
德
国、法国没有实行两党
除A;美国、法国美国没有世袭君主,排除B;D不符合史实,错误
表述太绝对,错误:根据
纪50年代
发达的工业国家里,
运输的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经
社会影
些有时间和金钱的人在城
村居住”,结合所学
汽车是第二次
命的成果,汽车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故B正确;C表述
绝误;生产力发展是人们居
改变的根本原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
年代末,在发达
工业国家里,这种公路运输的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汽车使那
和金钱
城里上班,在
住”,联系所学第
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处
命时期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