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竹影》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21:1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影》说课稿
说教材
1.位置:对于中学生来说,艺术好象离他们很遥远,又似乎充滞在他们的生活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目的是想通过作家对艺术的体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与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竹影》一文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完全从孩子的视觉与感触的角度,通过叙写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文章内容可知可感,符合孩子们的认识规律,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这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味。实际上也潜移默化地拉近了艺术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引发他们产生对艺术的兴趣,甚至是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究。
文中充满童真童趣,也能巧妙地将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我”和弟弟月夜在院子里乘凉显得轻悠惬意,留意的是天色光线的变化,孩童细致地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力已初现端倪,如“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为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竖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正是小伙伴华明的到来,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随之而来的一些声像上,如“黑影”、“竹叶萧萧的声音”、“竹叶中的月色”等。接着,“我们”由 “谈天”(探究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到“描写自已的影”,从而“发现了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然后开始了“画竹”的游戏,这一系列游戏过程正是童心的自然发展与变化。爸爸的出现则将孩子们对画竹的兴趣引领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画竹”与“画马”及“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的探究与分析,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艺术产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深度。因此孩子们发觉到了艺术的美。这样学生则也能从一气呵成的童趣故事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情趣。同时小伙伴们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爸爸”的因势利导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或思考。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却极富感染力。叙事简洁,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极力做到生动形象,人物的语言力求表意清楚明白,该简则简,该详则详。如:小伙伴之间的对话较简洁,爸爸对画画的讲析则较透彻。总体上都能给人张弛有度的感觉。
总之,《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定为教学难点。
说方法
1、说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字词典,解决字词难关;2、收集关于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孩子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故事讲述,介绍作者: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配以轻音乐,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我们在月光下画竹影,听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知识,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艺术和美有时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趣活动中。)
②理清思路
a)引竹:本文以“竹影”为题,是否开篇就写“竹影”呢?(明确事出必有因:以月夜乘凉引出即将所写主题)。
b)识竹:(看——画——听)月下看、水门汀上画、听父亲介绍。(本文重点)
c)悟竹:艺术,蕴涵在美中;美,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学生找到后先阅读圈点评注,再在小组内朗读品析,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品析,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品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
1、精巧的修辞: 例如“门口一个竖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把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用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有情有意,优雅迷人。“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光亮的动态美)
2、美妙的叠词:文中用了大量的叠词使得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情调,极具音韵美。例如“红光渐渐地减弱”、“作出萧萧的声音来”、“一缕一缕的细烟”、“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等等
3、传神的用词:例如“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句中的“弥漫”,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中的“乏”,形象地再现出光亮一点点减弱的情状。……
4、富有童趣、生趣和理趣的对话。(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
(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五>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机会,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了艺术的欣赏内容,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十分有益.)
〈七〉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和体验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八>、人们说童年是金色的,因为它充满着幻想。你的童年是金色的吗?最后请同学们以“童趣”为话题写一个充满童稚情怀的作文片段。字数300字左右。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 丰子恺
引:月夜乘凉  
游戏(趣) 识:(看、听、画)竹— —用心感受——艺术(美)
悟:艺术美
结束语: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感动流连,受益匪浅。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语文这个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