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0-24 17: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所具有的是(  )
A.一粒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B.电脑病毒感染电脑
C.天热时人会出大量的汗
D.腐烂的树桩上会长出蘑菇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
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3.下列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遗传现象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4.“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所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6.某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组别
裸地组
草坪组
灌木丛组
空气湿度的平均值
55.9%
63.7%
69.7%
A.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实验应选择在没有水洼的地方进行
C.该探究中的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小于灌木丛
7.骆驼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以上时,骆驼才会出汗。导致骆驼具有这种习性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8.小明在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表格,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

A鼠妇数量
B光照
C温度
D湿度
20只
阴暗
30℃
潮湿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A
B.B
C.C
D.D
9.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表所示,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
生物体
A
B
C
D
有机汞浓度(mg/L)
0.05
7
0.51
68
A.A→B→C→D
B.D→B→C→A
C.D→C→B→A
D.A→C→B→D
10.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11.下列哪项俗语描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朵朵葵花向太阳
D.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食物链缺少了(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13.下列(
)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A.分布在较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动植物种类比较多,但是缺少高大的植物;
B.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是人工造就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物和植物种类都较少;
D.多水、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14.“南橘北枳”比喻同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15.大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以上都不对
16.田鼠取食玉米从中获取营养,从生物特征角度分析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A.玉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母鸡下蛋
C.杨树落叶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7.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

A.生物圈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态系统
1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B.火山爆发碰触的岩浆
C.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D.馒头上长出的“白毛”
19.下列选项中,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里的一棵白杨树
B.池塘里的一条小鱼
C.路边的一棵月季
D.远处一望无际的森林
20.细菌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最终会将植物遗体分解成(  )
A.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B.小分子的有机物和水
C.酒精和二氧化碳
D.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
2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青蛙冬眠
D.南橘北枳
22.生物圈的范围是(
)
A.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B.海平面以下2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20千米之间
C.海平面以上20千米
D.全部在岩石圈
23.正常情况下,如果用图形表示兔数量的变化,下列哪一个图形是正确的?(  )
A.
B.
C.
24.在生物圈中,岩石圈生存的生物主要有(

A.昆虫、鸟类、细菌
B.哺乳类、鸟类、真菌
C.昆虫、细菌、病毒
D.一切陆生生物
2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光合作用
C.⑤表示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
D.④表示呼吸作用
二、连线题
26.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在一起
A.动物摄食
a.应激性
B.鲸喷出水柱
b.营养
C.向日葵朝向太阳
c.繁殖
D.植物开花结果
d.生长
E.人体排汗
e.排泄
F.蘑菇由小长大
f.遗传
G.子女与父母相似
g.呼吸
三、综合题
27.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鼠类和食鼠动物的生物数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生物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植物属于________
,鼠类属于
_________
。除了图中表示出来的成分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
和非生物环境。
(2)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
________,它们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联系称为
_______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数量由A发展到B
时。植物的数量会_______
,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的数量会
______
,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能力。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去分析,图示三类生物中,储存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
,储存能量最少的是
__________
28.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图,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此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
(2)若用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和______,后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_____,被植物吸收利用。
(3)图一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
(4)图一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的数量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_____,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具有_____能力。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C
7.C
8.D
9.D
10.C
11.C
12.A
13.A
14.C
15.C
16.A
17.D
18.D
19.D
20.A
21.C
22.A
23.B
24.D
25.A
26.
27.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
食物网
下降
增加
自动调节
植物
食鼠动物
28.生态因素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无机物
5

减少
一定的自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