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最初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是(
)
A.
小篆
B.
甲骨文
C.
隶书
D.
金文
2.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材料中的“他”是(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3.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罚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语出自下列哪个人物(
)
A.陈胜
B.刘邦
C.项羽
D.嬴政
5.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6.今天国家提倡“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C.秦二世时期
D.秦始皇时期
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古代也不断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分封诸侯
B.任命郡守
C.设置刺史
D.颁布“推恩令”
8.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放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主流思想来源于(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9.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 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③王莽的夺权引发了社会动荡 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0.对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法错误的是(D )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B.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C.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D.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11.“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
A.
马来半岛
B.
印度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六甲海峡
12.“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13.《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②商鞅变法?③巨鹿之战?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⑤官渡之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4.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又编制了“五禽戏”医学体操的著名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董仲舒
D.刘秀
15.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
A.
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
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
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
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一中“秦王”指谁?他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中的“陛下”“上”指的是谁?“从其计”中“其”指的是谁?除此之外,“上”在地方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王”和“上”经常被人相提并论,请你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农民每年都要将收获物的2/3上交给国家,常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要去打仗或服劳役。
材料二 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老百姓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置。
材料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何用意?
(3)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史料中的哪句话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状况?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列举三位推行这种政策的统治者。
材料三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玉珠,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3)材料三反映了文景时期的哪一措施?
材料四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4)材料四反映了“文景之治”什么样的局面?
(5)综合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
19.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武帝时,采取了什么主张,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遍认同的文化体系?提出这个主张的著名学者是谁?他属于哪一个学派?
(2)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1)材料一中的“中兴”指哪个朝代?这段话是谁说的?“大汉”是谁开创的?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材料三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材料三,你能比较一下这次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吗?
21.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
(1)哪一事件为图1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依据图2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3)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A
5.C
6.B
7.C
8.A
9.D
10.D
11.B
12.A
13.C
14.B
15.B
二.非选择题
16.(1)秦始皇嬴政。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主父偃。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3)秦始皇建立并巩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7.(1)反映了秦的暴政。(或答:秦朝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法严苛)
(2)号召人民举行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3)因果关系。因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所以人民起来反抗,发动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8.(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政策:休养生息。
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3)以农为本。
(4)人民富裕;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5)身为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19.(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
(2)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及巩固,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言之有理即可)
20.(1)东汉。光武帝刘秀。刘邦。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不同点:①陈胜、吴广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是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②陈胜、吴广起义临时采用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作了简单的舆论准备;而黄巾起义利用太平道,运用宗教作掩护,进行了10多年的宣传、组织、准备,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手段和形式更为高明。相同点:它们都是用农民起义的形式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1.(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如开发丝绸之路上的旅游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