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程标准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了解:1. 区域的概念、类型和划分。
2.中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
应用: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学会分析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
课标领航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自主梳理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基础自主梳理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___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__。
地理空间
地理位置
可度量的实体
明确
过渡
相对一致
单一
综合性
思考1.试举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名称。
2.区域差异
(1)含义: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______条件、_________条件,分析它们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意义:为选择区域_________、调整区域___________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自然
社会经济
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
思考
2.分析中国每个自然区的地理特征时,主要选取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特点?
提示:在分析中国各自然区的地理特征时,主要选取形成区域差异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指标进行分析。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1)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气候:降水,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自南向北递减,但由于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区出现转向。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差异
1.自然区域差异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2)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其中______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____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纬度位置
海陆分布
地形
植被
2.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地势 海拔较___,属第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___,差别____,属第__级阶梯 海拔高,属第___级阶梯
气候 _____气候 __________气候 ______气候
水文
特征 多为____河(湖),地表水以_________为主 多为____河(湖),____________形成的径流是主要水源 外流区和内流区兼具,多为冰川湖泊
低
高
明显
二
一
季风
温带大陆性
高寒
外流
大气降水
内流
山地冰雪融水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植被
土壤 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多为草原和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 土层浅薄、贫瘠,缺少发育成熟的土壤
主导
因素 随纬度位置而变化的_____ 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__________ 随海拔而变化的___________
少
气温
干湿状况
垂直地带性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项目 东部季
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影响
程度 广泛而深刻 较弱 最为微弱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
农业区 以畜牧业为主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区域
项目 东部季
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经济和文化 开发历史久,经济文化_____ 经济______,教育和文化滞后
存在问题 _____不足、土地______和盐渍化 _____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势______
发达
落后
水源
荒漠化
气温
崎岖
思考
3.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不利于人类活动的开展,而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且水源充足。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区域
项目 气候 地形 水文
北方 __________气候 以_________为主 冬季河湖_____
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南方 _________________气候 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主 冬季河湖一般_______
温带季风
平原和高原
结冰
热带、亚热带季风
平原、低山和丘陵
不结冰
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业生
产类型
和耕作
方式 耕作
制度 一年一熟、___________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__________
耕作方式 以______为主 以____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______、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主要水果 苹果、梨等_____水果 柑橘、香蕉等__________水果
两年三熟
一年三熟
旱地
水田
棉花
温带
亚热带和热带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民居
建筑 特点 屋顶_______ 屋顶_______
优点 节省建筑材料 利于_________
人类活
动地域
联系方
式和通
达性 联系方式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__________
通达性 好 好
坡度小
坡度大
雨水排泄
内河航运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文化景
观和文
化行为 饮食 ____为主 ____为主
方言 较少 ____
工业 ______为主 _______为主
面食
米食
繁杂
重工业
轻工业
思考
4.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其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的生长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____最高,_____________最低,东、中、西部_____排列,差距在逐渐______。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____,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_________。
东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梯度
扩大
快
相对缓慢
2.形成原因
(1)区域位置差异
①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_________,地势平坦,区内及______联系比较便捷。
②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
(2)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____趋势。
改革开放首先从__________地区开始。
海运优势
区际
交通不便
东移
东部沿海
思考
5.2005年东、中、西经济地带的发展速度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提示:2005年,西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和中部,这主要受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知能层级突破
理解区域的含义
知识精析
1.图示理解区域含义
整体性——区域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区域有差异;开放性——任何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要注意联系地方区域划分的实例,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掌握概念的组成要素和特点。
2.认识一个区域,是区域分析的基础。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区域:
(1)确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是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
(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这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准确而迅速地确认。例如,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宁夏为菱形等。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例1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图中反映了不同干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范围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2)不同的干湿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C
学以致用
A.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多要素
B.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不一定相似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区域的特点及区域划分的指标。区域的特点是:①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也相似。②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由此可见,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差异的比较
知识精析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
要素 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要素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要素 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
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材料,填表并完成下列问题。
例2
城市 甲 乙 丙
位置 91°E,30°N
附近 104°E,31°N
附近 120°E,30.2°N
附近
海拔(m) 3658 505 7
年太阳总辐
射量(千卡/厘
米2·年) 202.4 88.5 112.3
城市 甲 乙 丙
年日照时
数(小时)
年平均
气温(℃) -7.5 16.3 16.1
7月平均
气温(℃) 14.9 25.8 28.7
1月平均
气温(℃)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湿润区
年均降水
量(mm)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①年日照时数
A.1239.2 B.1970.6 C.3005.3
②1月平均气温
A.-2.3 B.3.6 C.5.6
③年均降水量
A.453.9 B.976 C.1400.7
④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A.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B.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C.草地
⑤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叶等
(2)从表中资料分析甲、丙两城市所在农业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确定甲、乙、丙三城市的具体位置;由三地坐标可知甲(91°E,30°N)应在青藏高原上,乙(104°E,31°N)应位于四川盆地内,丙(120°E,30.2°N)应位于长江三角洲。由此可知日照时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天气晴朗,日照时数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处盆地内,多云雾,应最少。1月均温:青藏高原上地势高,气温应最低;四川盆地内气温应最高。年降水量: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降水量最多;而青藏高原上则降水量最少。由此对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主要作物也可依次判断。对于第(2)题,只要在第(1)题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1)①C A B ②A C B ③A B C ④C A B ⑤B A C
(2)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牧业发展 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2.(2011年江苏百校联考)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1)~(3)题。
学以致用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3)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解析:第(1)题,甲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第2题,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分布较为分散。第3题,丁省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与丙省山东省相比,经济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
答案:(1)B (2)A (3)D
我国的区域差异分析
知识精析
1.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
和范
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和地
势 海拔较低,大部分在海拔1000 m以下,平原广阔;平原间多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以高原和高山、盆地地形为主 海拔高,内部高度有明显差异,中心地带较平坦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大于400 mm 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植被 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主导
因素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季风气候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
生物 种类繁多 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水文
特征 以外流河为主,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地下水丰富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多冰川和湖泊
农业
活动
方式 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温带草原)、灌溉农业 畜牧业(高寒草原牧场)、河谷农业
教育
和文
化 发达 较落后 很滞后
聚落 密集 较稀疏 很稀疏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经济地带 东部 中西部
主要特征
和优势 最主要的工业区;主要农业基地;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城市分布最密 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牧区和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沿边贸易优势较大
经济地带 东部 中西部
主要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江大河下游汛期防洪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运输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地带 东部 中西部
发展方向 发挥沿海优势,对内成为人才和信息基地,对外成为外贸、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改革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
如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3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
A.植被和土壤 B .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貌 D.地貌和植被
(2)从三大自然区的角度看,a、b、c、d属于我国的________区,该区与其他两区的最大差异是________。该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
(3)在a、b、c、d所组成的大区内,由于________条件的差异,其作物的熟制和主要农作物也存在着差异,请完成下表。
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b
c
d
(4)c、f两处因________条件的不同,植被出现了明显的差异,e处植被以________为主,f处植被以________为主。
(5)g区的农业以________业为主,最著名的农作物是________。
【解析】 根据气候、地貌条件的差异,可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图中的a、b、c、d位于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雨热同期,但由于季风的变率较大,该区也是世界上水旱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该区跨纬度较广,南北热量条件有较大差异,自南向北作物的生长期越来越短,作物的品种也不相同。
e、f属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距海远近的不同,两地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东部降水量丰富的地方,植被以草原为主,越往西降水量越少,植被也逐渐过渡为荒漠。g是青藏高寒区,该地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在河谷地区,由于热量条件相对优越,可发展河谷农业,其中最著名的农作物是青稞。
【答案】 (1)C (2)东部季风 该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热量 见下表:
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b 一年两熟 水稻 油菜
c 两年三熟 冬小麦 棉花
d 一年一熟 春小麦 甜菜
(4)降水 草原 荒漠 (5)畜牧 青稞
学以致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年份
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东部 11334 12811 14159 16207 18217 23768
中部 5982 6395 6691 7757 9481 10608
西部 4687 5007 5473 6187 7219 9338
(1)三大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部最发达,________部次之,________部较落后。
(3)从图中还可看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部,________部次之,________部较慢。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变化?
(5)根据材料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分析,________地区农业经济占的比重最大,________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解析:由图中曲线的变化及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东部经济最发达,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小,城市化水平最高;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农业产值比重最大。
答案:(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
(2)东 中 西 (3)东 中 西
(4)都在提高,但三者差距逐渐扩大。 (5)西部 东部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1.图1-1-1 中国三大自然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界,东部以3000 m等高线与东部季风区为界。
2.图1-1-5 青藏高寒区的湖泊和冰川
本组图由两幅图组成。左图为纳木错(湖泊)的景观,右图为长江源头的冰塔林(冰川)景观。纳木错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属于内流区域;长江源头的冰塔林属于外流区域。这说明青藏高寒区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兼具的区域。
3.图1-1-6 不同自然区的农业景观
本组图由两幅图片组成,上为东部季风区的种植业,下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畜牧业。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成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是我国天然草场的分布区,依靠本地区的草场,发展畜牧业。
4.图1-1-7 东部季风区
(1)在图中找出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了解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可以看出它们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3)联系初中地理,我们又知道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4500℃等积温线又与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由此可见,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此为界,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方与北方两部分。
5.图1-1-8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对照本图与图1-1-7,可知大体以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4500℃、7500℃等积温线可将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划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2)东部季风区内部的亚区名称有其规律,其名称由位置、温度带、干湿地区三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因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热量)的变化是东部季风区内部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自南而北其位置分别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对应的温度带分别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另外秦岭—淮河以南的两亚区均为湿润地区,以北的两个亚区均为半湿润地区。
(3)图中还从季节变化、气候、植被等方面列出了各亚区的典型特征。
6.图1-1-14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读图可知,从动态看,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从1996年到2005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呈增长趋势;从静态看,每一年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东部>中部>西部,说明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7.表1-1-2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纵看每一年份,三个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是东部>中部>西部,横看从1998年到2005年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东部逐年增加,中部和西部逐渐降低。三个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可总结为下表。
经济地带
经济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经济
发展
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2005年) 最多(61.7%) 较多(25.4%) 较少(12.9%)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
发展
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的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降低 降低
8.图1-1-17 坎儿井示意
本图直观表现了坎儿井的结构。读图时应注意两点:
(1)坎儿井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等组成。暗渠是在地下开凿的输水道,用于将地下水引到地面;在暗渠流经的地方,每隔几十米开挖一个通向地面的竖井,用来通风和取出砂石,也便于修理暗渠;暗渠和明渠的接头处为蓄水池,为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
(2)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修建该特殊引水工程的意义: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高山冰雪融水下渗顺地势流向低处补给地下水。这里地下水丰富,在引水发展灌溉农业时,当地人们想出了修建坎儿井引水的办法,来减少水分蒸发消耗。
案例研究
通过这个案例的研究,主要是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最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比较法。一般根据划分区域的依据,确定比较的内容,一般自然地理区域的比较主要从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植被(类型及覆盖率)、水文(径流多少、流量的变化、水力资源)、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矿产(丰歉程度及主要矿产资源)几方面进行比较;而经济地理区域的比较则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速度、发展经济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列表比较如下:
比较项目 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
位置 亚热带季风区的西部 西北干旱区
面积 约20万平方千米 约5万平方千米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暖湿 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干燥,夏季酷热
比较项目 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
地形 周围高山和高原环绕,东部为平行山岭和谷地,西北部为成都平原,中间分布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周围山岭环绕,海拔差别大,中部有东西向的低山
灌溉方式 人工河渠、自流灌溉 坎儿井
农作物 水稻、蚕桑 长绒棉、葡萄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