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三课件 第1章章末复习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课件 第1章章末复习总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9 08: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高考真题赏析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体系构建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真题赏析
分析近三年课改地区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章的命题有以下特点:
1.从考查内容来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有关区域的含义、特征与发展阶段有所淡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考查也呈现出数量减少的特点;产业转移的成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的常考点,2009年高考题中数量明显增加。
考情分析
2.从命题角度来看:以各种图表资料为切入点是最常见的命题方式,如以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及关系,以关系图来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以统计表和生产地说明图来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各种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发展以及以坐标图和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区域能源调配及其原因是主要的命题方式。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能力、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区域问题的解决,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命题视角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问题。
例1
表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城市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A 3.5 -1.3 4.9 13.1 18.8 23.5
B 7.2 9.5 11.3 14.2 18.2 22.7
城市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 25.9 25.9 21.4 14.8 5.5 -1.0
B 26.7 26.7 23.6 18.5 11.2 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
【解析】 从图表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该题要把握以下几点:第(1)题,根据两城市多年月均温→两城市气温的特点。
第(2)、(3)题,
第(4)题,甲地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乙地经济发达,工业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答案】 (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 水果
(4)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更大 工业高度发达
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丰富 劳动力素质高
(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
命题视角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09年高考海南卷)读下图,完成(1)~(3)题。
例2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解析】 掌握读图定位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结合区域定位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是制约本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第(2)题,由图中城镇变迁分析可知:当代聚落分布逐渐向河流源头、山麓附近迁移。第(3)题,该区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植被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1)D (2)B (3)B
命题视角三:资源利用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1)~(2)题。
例3
重工业产
值占工业
总产值比
例(%) 单位工业
增加值能
耗(吨标准
煤/万元) 单位工业
增加值水
耗(立方
米/万元) 工业新水用
量占工业
用水总量
比例(%)
环渤海
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解析】 准确理解注释内容和分析表中数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通过对比分析表格中环渤海地区与全国的各要素数值可发现,环渤海地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由此可总结出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2)题,环渤海地区资源利用存在能耗高的问题,因而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要围绕能耗高来回答。
【答案】 (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
(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命题视角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1)~(2)题。
例4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对我国不同地区能源供需状况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西部能源丰富,但消耗少,生产大于消费,且有能源输出;东部地带能源消耗多且能源自给率越来越低;青藏地区能源丰富,但目前较少有输出。
【答案】 6.C 7.D
命题视角五: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2009年高考浙江卷)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区位优势明显,试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造业和长江三角洲飞机制造业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例5
【解析】 玩具制造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适宜继续发展该类产业;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适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入该类产业。飞机制造业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适合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而长株潭城市群资金相对短缺、科技相对落后且相关产业基础薄弱,因而不适合发展飞机制造业。
【答案】 玩具制造业可行。理由:①是珠江三角洲急需转出的产业项目;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③长株潭地区房租、地价等低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④该产业污染少、耗能低;⑤交通方便,出口便捷。
飞机制造业不可行。理由:①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期向外转移的项目;②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争取国家投资或者引进资金的难度大;③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株潭地区科技人才条件尚不具备;④与飞机制造配套的其他产业基础较差。
(2010年高考上海卷)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理,某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该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优化与升级。这种产业或行业的优化与升级有一定的规律。“雁行模式”是揭示这种规律的一种模型。它是指作为“雁头”的领先地区,在发展新型行业的同时,将本地区的传统行业逐步转移到“两翼”相对落后地区,实现“雁头”和“两翼”各自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6
我国东部某地区是国内综合实力较强、制造业较发达的区域。十多年来,甲市作为“雁头”,带动了作为“两翼”的乙、丙两市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下表显示,在三市的主导行业中,产值比重均持续上升的行业是________业,持续下降的行业是________业。这一现象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地区的____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上升,而____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下降。
注:表中交通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钢铁指钢铁工业;通信指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指电气机械制造业;化学指化学工业;纺织指纺织工业;服装指服装制造业。
(2)表格显示的甲市某一主导行业比重下降,而乙、丙两市相同行业比重上升,反映了该行业由甲市向另两市进行的转移。以钢铁工业为例,甲市由1998年的第四层次,下降到2002年、2006年的第五层次;而接受转移的乙市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到第四层次。读表,再找出一个由甲市转移到乙市或丙市的主导行业,并说明依据。
转移的行业是________。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国东部某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
注:相似度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说明该地区三市间制造业相似度越高。
“雁行模式”认为,当“雁头”率先进行行业结构升级时,“雁头”与“两翼”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扩大;当“两翼”跟随“雁头”进行行业升级后,它们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则随之缩小,上图显示,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过程呈现________特点。其中,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变化趋势表明,这一时期,甲市率先进行________,甲市与乙、丙两市行业结构差异________。
(4)图中2004年到2006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趋势,既体现了该地区行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雷同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加剧,会产生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表中信息可知,甲市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由1998年的第四层次依次上升到2002年的第二层次和2006年的第一层次;乙市的通信设 备制造业由1998年的第五层次上升到2002年的第四层次和2006年的第三层次;丙市1998年时通信设备制造业未进入主导行业,2002年为第五层次,2006年上升到第四层次,所以在三市的主导行业中,产值比重均持续上升的行业是通信设备制造业。同理,均持续下降的是纺织工业。前者为技术密集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比重持续上升;后者为劳动密集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比重持续下降。
(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甲市中的比重在1998~2002~2006年间持续下降,而在乙市和丙市则从无到有、比重由低到高发展了起来,说明该行业由甲市转到了乙市或丙市。(3)从图中曲线的变化看,1998年至2004年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下降,2004年至2006年间,则出现上升趋势。根据题干条件中“雁行模式”的解释,1998年至2004年间,甲市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与乙、丙两市行业的差距扩大。(4)行业雷同,会使重复建设现象加剧,导致资源浪费、恶性竞争。要避免这些问题,一方面,甲市可带动乙、丙两市的产业升级与优化;另一方面,三市均要走创新之路,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主导产业。
【答案】 (1)通信设备制造 纺织 技术 劳动
(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甲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1998年和2002年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层次,到2006年下降到第四层次,而接受转移的乙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2年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为第三层次(丙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在2006年开始进入主导行业)(两市任答一个即可)
(3)先下降后上升 行业结构升级(或传统行业转移) 扩大
(4)问题:行业雷同加剧可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不符合行业结构优化的战略要求。建议:甲市要继续率先并带动乙、丙两市的行业升级与优化;三市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行业;形成本市特色的主导行业,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命题视角六: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调整方向
(2010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
例7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解析】 (1)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率提高,再就是能耗多的产业减少,在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单位GDP能耗”来分析。(2)根据图例和各年份能源的比重,描述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费会产生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导致雾和酸雨发生频率增加,重庆市深受其害,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市应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西南地区多江河,地势落差大,有发展水电的良好条件,四川盆地天然气十分丰富,应因地制宜增加水电和天然气的比重。
【答案】 (1)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章末综合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