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一课件 第3章第1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课件 第3章第1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9 08:1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各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通过对气候因子关联性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环境观。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第一节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自然
人文
2.自然地理环境: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由_____、水文、 _____、生物、 _____等要素组成。
3.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人工环境。
自然界
自然基础
气候
地貌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
1.“海边公园、学校、法院都是人工建设的,所以都属于人文地理环境。”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像学校、法院等并不按自然规律发展演变,不具有地域分异规律,因此不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应当属于人工环境中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1.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__________大气的
__________,是该地_____________的综合表现。
2.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
长时期内
一般状态
经常性天气
(2)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_____和_____的交换,调整了全球_____和_____的分布,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
(3)下垫面因素:直接影响到大气的___________乃至___________。
季节分配
热量
热量
水分
水分
水热状况
运动特征
热力性质
大于
水分条件
比较均匀
季风环流
热量
增温增湿
减温减湿
坡向
海拔高度
大气环流
④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不同,直接影响太阳辐射能的___________,导致地区间_____状况出现差异。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
反射率
吸收情况
热量
温度
热力
局部
思考
2.副热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是否相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不同。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降水较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而大陆西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般形成相对湿润的季风气候。
三、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才形成的,______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______并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环境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才形成的, ___________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
气候
改造
保护环境
知能层级突破
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技巧点拨 区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方法
区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关键是地理环境受人类影响和干预程度的大小。未受人类影响干预或人类影响干预较小的地理环境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但仍按自然规律发展演变的地理环境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下列对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就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B.城市和乡村不属于地理环境
C.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D.人文地理环境是指所有人类活动的空间环境
例1
【解析】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又称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指的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如城市环境。
【答案】 C
学以致用
1.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地理事物
C.梯田、村落、海边公园都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是单独存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和范围的理解。地理环境是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的,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并不孤立。
1.气候与天气
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物理状况 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成因 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 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
天气 气候
影响因素 气团系统、锋面系统、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等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相互联系 ①两者均表示大气的物理状况;
②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状态
2.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它的形成与该地的太阳辐射状况、环流条件、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的活动都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影响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实例
纬度——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最根本的因素。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气候的季节和地区差异,形成热带、温带、寒带 ①纬度高,冬长严寒,夏短温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②两极地区,全年酷寒——极地气候
主要影响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实例
下垫面 洋流 暖流对流经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起降温减湿作用 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部冬季温和湿润;②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热带沙漠延伸到3°S附近
主要影
响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实例
下垫面 海陆差异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形成及差异;大规模的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的局部环流 ①深居内陆——中亚地区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地走向及地形布局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气温垂直分布 高原高山地区——高山气候
主要影响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实例
大气
环流 大气环流及季风环流对气候影响,形成相应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等;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人类
活动 释放废热影响大气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气候 如“城市热岛”的形成、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等
技巧点拨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子长期作用形成的。在诸因子中,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占重要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们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对气候产生影响。各气候因子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下图来理解。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例2
(1)图中①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自然景观为热带荒漠;②地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两地同在回归线附近,景观差异却如此之大?
(2)图中②地与③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  )
A.气温年较差      B.年平均气温
C.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D.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3)图中③地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其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图中④地与⑤地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在两地的分布却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下表试比较其分布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异同点 主要成因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 本题通过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当,但气候类型不同导致了自然景观的差异,从而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及不同气候的特征、成因。第(1)题,②地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在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看到的景
观差异很大。第(2)题,图中③地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因此与②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降水集中季节不同。第(3)题,考查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第(4)题,考查了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分布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考查影响两地气候的因素的差异。
【答案】 (1)①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从而出现热带荒漠景观;而②地受季风环流控制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气候不同。
(2)D
(3)③地气候是由于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异同点 主要成因
相同点 大体分布于中纬地带的大陆西岸 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
不同点 其分布北界的纬度,④地比⑤地高得多;其分布区的东西宽度,④地比⑤地宽许多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度范围。欧洲中纬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向延伸,利于西风的深入;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
(4)
学以致用
2.读“气候形成因子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代表的气候形成因子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2)下列气候特点的不同,分别受哪个形成因子的影响?(填字母)
①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泰山比济南的气温日较差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同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和西岸气候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三峡工程建设对周围地区气候有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欧洲西部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气温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气候的形成因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子,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不同纬度间的热量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对气候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气候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在时间上的多变性,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下垫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海洋和陆地、山地和平原、寒流和暖流等地区气候产生差
异。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等。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上述四个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学习时要结合气候形成因子关联示意图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人类活动
(2)A C C B D C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热带 大致
在南
北纬
0°~3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热带 大致
在南
北纬
0°~3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热带 大致
在南
北纬
0°~30°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的影响,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全年气温高,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热带 大致
在南
北纬
0°~30°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炎热少雨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亚热带 大致在南
北纬30°~40°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温差较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均匀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热带 在南
北纬30°~40°之间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暖湿多雨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带 大致
在南
纬或北纬40°~6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带 大致
在南
纬或北纬40°~60°之间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全年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际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暖夏凉,气温年变化较小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寒带 极地
附近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5°C。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 ℃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及特点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技巧点拨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可概括成“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十二个字。
(1)以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属半球:凡7月(或8月)平均气温最高者,该地位于北半球;凡1月(或2月)平均气温最高者,该地位于南半球。
(2)以最冷月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者,该地位于热带;最冷月气温在0~15℃者,该地位于亚热带或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者,为温带或寒带气候。
(3)以降水状况确定气候类型
①年雨型:全年各月降水较均匀,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冬雨型:冬季多雨,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③夏雨型:夏季多雨,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④少雨型:全年降水量少,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读图,回答(1)~(3)题。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例3
(2)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3)如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澳大利亚东部为澳大利亚暖流,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南部为西风漂流(寒流),故受暖流影响的应是R。第(2)题,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应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故Q应为地中海气候。第(3)题,P位于内陆地区,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应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只有①符合。
【答案】 (1)C (2)B (3)A
学以致用
3.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其中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
解析:选D。A图中1月气温在12℃左右,降水量120 mm;7月气温25℃,降水量20 mm,应为地中海气候。注意在“以水定型”时,要根据南北半球来确定季节,而不能简单地根据月份确定季节,北半球7~8月份气温最高(南半球反之)。同理,可判断B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教材深化透析
图标解读
1.教材 图3-1-1 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
我们根据景观图比较撒哈拉沙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结合位置图分析两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比较景观差异主要从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分析景观差异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入手,重点抓住两地的气候差异及其成因。
两地景观差异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地区 撒哈拉沙漠 长江中下游地区
自然景观 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植被 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荒漠土   红壤
动物   鸵鸟  猕猴、灵猫
地区 撒哈拉沙漠 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成因素 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太阳辐射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纬度稍高,太阳辐射稍弱,气温较低
大气环流 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2.教材图3-1-2 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图中表示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这是因为,湿润气流在沿着山地的迎风坡上升过程中,由于高度的上升,气温随之降低,气温降低后,空气中的水凝结而成云致雨,这就叫“地形雨”。在山的背风坡,由气流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不断升高,空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故空气干燥,云和雨难以形成。
3.教材图3-1-3 海拔对气候的影响
本图主要说明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大致是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1.教材 P63思考
气候的指标有:气温、降水、干燥指数等;主要指标有气温和降水。
2.教材 P67思考
(1)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由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区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凸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活动点拨
(2)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积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过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1.上海的“热岛”效应,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进而影响气候的例证。
原因: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建筑物等不断增多,植被稀少,交通工具和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案例研究
2.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形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1)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2)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持续的高温天气会使城市工商用电、居民用电等能耗剧增,造成电力紧张;天气闷热会使城市居民感到不适应和烦躁,甚至发病。
(3)“热岛”效应导致城市雷暴天气增多,降水过于集中,导致防汛严峻。
措施:搞好城市绿化,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布局。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