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线网密度和线路走向的影响。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城市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结合阅读材料、案例研究以及当地实际,发现规律,剖析原因。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第一节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1)______地形:城市建设发展的理想地形。
(2)山区地形:沿_____和_____分布(兰州:黄河谷地;西安:渭河谷地;太原:汾河谷地)。
(3) _____地区:热带地区城市的选择(巴西城市大多在__________上,亚马孙平原很少有城市分布)。
平原
河谷
低地
高原
巴西高原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气候的两个要素:______和______。
(2)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______纬度地带具有适中的温度, ______地区具有适度的降水,因此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气温
降水
中低
沿海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3.水对城市的影响
(2)水对城市区位的影响:__________、河流汇合处、 ________________点以及水运起点都是城市区位选择的首选之地。
(3)水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形态上往往成______或者被河流分割成________。
交通通道
入海口处
水陆交通的转运
带状
组团状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________和开采水平。
(2)城市的发展:资源开采后期,要考虑城市的______,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
(1)大致走向:由产品的生产地和销售的分布及相应的运输需求确定。
(2)具体走向:常受到各地__________的影响,以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
蕴藏量
转型
自然条件
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1)分布:线路往往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和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等处。
(2)密度:自然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线网密集。
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1)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适于发展______运输,陆地适于发展______和______运输。
(2)海港建设受到_________形态、沿岸水深、附近的泥沙移动及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水上
公路
铁路
海岸线
知能层级突破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影响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判断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考虑影响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到一定的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2.水对城市的影响
水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城市发展历史来看,许多城市都是沿河设城。沿河设城的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
沿河城市区位类型 区位选择优势 举例
河口处 既可与全河流相通,也可与海洋相连,利于物流和人流的集散 上海、广州、新奥尔良
沿河城市区位类型 区位选择优势 举例
河流汇合处 人流、物流在此中转集散,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武汉、重庆、宜宾
水陆交通的转运点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处,是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 伦敦、兰州
水运的起点 货物转运、集散地 赣州
技巧点拨 (1)图表法记忆水与城市的关系
(2)气候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污染大气的企业用地布局与风向有很重要的关系。
风向分布 布局原理
单一风向分布区(如西风、信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风向分布 布局原理
季风风向分布区(如中国东南沿海、印度、中南半岛的季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最小风频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例1
(1)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__分布的。
(2)A、B、C、三个聚落中,更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我国城市中,区位因素与B聚落相同的城市名称(1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B、C三处B的平地面积最大,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A、C的平地面积相对较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B处于两河交汇处,水路有三个方向,而A、C水路只有两个方向,所以人流、货流B处最大,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 (1)河流 (2)B 地形平坦,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河流的供水方便,水运便利 (3)武汉(重庆)
学以致用
1.下表为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分布表,我国城市比例较高的地形类型,其有利于城市分布的原因是( )
地形类型 城市数 百分比(%)
滨海平原/丘陵 21 7.3
三角洲平原 17 5.9
平原中腹 29 10.0
地形类型 城市数 百分比(%)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 63 21.8
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地带 20 6.9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 76 26.3
高平原 6 2.1
高原山间盆地或谷地 41 14.2
中山谷地 15 5.2
高山谷地 1 0.3
全国城市 289 100.0
A.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盆地地势平坦,有利于建城
C.河谷区具有排污水和泄洪的功能
D.气温凉爽,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解析:选A。从表中可知,我国城市比例较高的地形类型为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其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密度大,河谷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
地形对铁路走向的影响最明显,山区交通运输线路多成“之”字形和“8”字形的复杂线路形状。
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线路往往都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的地形单元,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处。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河流流量一般较大且稳定,含沙量小,十分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而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且不稳定,含沙量大,发展内河航运难度大,造成了今天南北方内河航运的巨大差别。欧洲西部地势平坦,降水多且均匀,河流流速慢、流量大,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技巧点拨 怎样判断影响交通线路走向的因素
关键是弄清交通线的走向类型,若是大致走向,即宏观走向,影响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也就是产品产销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联系。若是具体走向,影响的因素则是自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地形,一是修建铁路时,一般避开不利的地形条件而使线路弯曲;二是为了穿越山地而使线路成“之”字形和“8”字形的复杂线路形状。
【巧学速记】 图表记忆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气候、水文、地貌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平原广大、地形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铁路、公路运输
沿海地区适合发展海运
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 影响具体线路走向 地形平坦,线路平直
山区线路采用“之”字形和“8”字形
地形 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大
分水岭、陡坡等地形线网密度小,甚至是空白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例2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解析】 台湾南北走向的山脉,不利于修建东西向的铁路,沿海地势平坦,利于铁路建设。
【答案】 A
学以致用
2.下图为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京沪高速铁路线路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气候
C.地形地势 D.城市分布
(2)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建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保证运输的高安全性
B.节约土地资源
C.适应沿线地区河网密布的状况
D.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解析:第(1)题,现代交通线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京沪高速铁路线路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上海等大城市,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城市分布,方便于城市之间的往来。第(2)题,京沪高铁经过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以桥代路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答案:(1)D (2)B
教材深化透析
图标解读
1.图4-1-1 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和
图4-1-2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对照图4-1-1和图4-1-2,说明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相差很大,东部铁路线稠密,西部铁路线稀疏。东部多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城市众多,铁路线密集;西部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人口较少,铁路线稀疏。第三级阶梯铁路线最密,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稀疏。
2.图4-1-3 中国三级阶梯上城市分布的比例
阶梯 海拔高度 占全国面积百分比 城市数 城市分布比例
第一级阶梯 4000~5000米 25% 6个 1%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40% 125个 32%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35% 336个 67%
3.图4-1-4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我国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了我国的四大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地、高原等地形崎岖、海拔高的地区城市稀疏,青藏高原上迄今为止还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
4.图4-1-5 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
西北重镇兰州分布于黄河谷地,地形较为平坦,取水方便。因地处黄河谷地中,两边有山地限制,结果使城市为狭长地带型,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5.图4-1-7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一般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气候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从气温看,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并且集中成群,如美国的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等。从降水看城市主要分布在降水适宜的温带、亚热带的沿海地区。过湿的雨林地带,过干的沙漠地带,城市异常稀少。
6.图4-1-10 长江“黄金水道”
长江被称为我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长江发展内河航运的有利条件是:①通航里程长:长江水系通航里程70000多千米,占全国内河总通航里程的2/3。②流域面积广: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货运量极大。③长江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不大,一年四季通航。④水系庞大,有大小通航支流3600多条。⑤长江干流与十几条铁路相交,发展联运的条件优越。
7.图4-1-11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是从西宁到格尔木,南段从格尔木到拉萨(称格拉段)。格拉段铁路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座高大山脉,跨越沱沱河、黄河、怒江,地形崎岖不平。铁路还经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铁路线的走向与青藏公路的走向基本一致,穿过山脉时主要经过了海拔较低的垭口,这也说明了自然条件对铁路线具体走向的影响。
8.图4-1-12 “以桥代路”的交通方式
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使多年冻土广泛发育,若直接把路基修在冻土上,季节性的冻融作用会使铁路扭曲变形、高低起伏,影响火车的正常行驶。“以桥代路”工程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桥桩建在永久冻土层上,就不会受冻融的影响。在可可西里“以桥代路”工程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把桥涵变为藏羚羊季节性迁徙的通道。
1.教材P76探索
(1)由图可知东部铁路线布局较密,西部较稀疏。总体趋势是由东往西,铁路线布局由密变疏。
(2)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路线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第二级阶梯地
活动点拨
区海拔多在1000米到
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交通路线密度明显比第三阶梯地区低;第一阶梯由广阔的青藏高原所组成,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因而为我国交通线路最为稀疏的地区。
(3)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和地势有很大的关系。在东部平原、丘陵区分布较密,中部山区相对较疏,而西部高原区,分布更为稀疏。铁路线主要分布于第二、三级阶梯上。
2.教材P78思考
盛行西北风的某地,化工厂应建在居住区的东南方,因为化工厂是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若建在西北方,大气污染物会随风扩散到居住地,造成污染危害,建在东南方会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
3.教材P80思考
在山区修建铁路所需工程量较大,造价也大,所以选线时往往选择有利于或便于修建铁路的地形单元上,如在山间盆地或山谷处;而平原地形上,则相对较为容易,工程造价较小。在平原地区,发展河运与铁路线路,虽然工程量、造价方面占有优势,但要占用大量农耕田地。
4.教材P81活动
(1)从中国地形和地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青藏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2)交通线密度大,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较大,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聚、中转,会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否则,则反之。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