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同步练】中图版选修6 地理: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知能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同步练】中图版选修6 地理: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知能优化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9 08: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要明确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其他部分,它是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陆地自然资源,虽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潜力是无限的;虽然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可再生资源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也具有地质规律性分布特征。
(2011年梅州质检)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4题。
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4.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由题图可知我国人均耕地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被占用耕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为保证粮食自给,在现有耕地的情况下要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3.D 4.B
5.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2: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3: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1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__增高。
(2)材料2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3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不协调。有些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分析时应清楚题目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一、选择题
   (2011年青岛高二检测)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1~3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 粮食总产量
1985 19% 333km2 520mm 38℃ 10% 205kg 1.025亿kg
1995 10% 478km2 450mm 42℃ 35% 135kg 0.975亿kg
1.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2.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3.该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  )
A.易形成沙尘暴 B.物种锐减或灭绝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土地肥力上升
解析:第1题,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毁林开荒使耕地面积增加,但气候发生变化,降水减少,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第2题,河流含沙量由10%上升到35%,说明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第3题,河流含沙量增加,会使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蓄洪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
答案:1.B 2.B 3.C
4.2009年4月24日,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纪委、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及国家土地监察办合力加大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力度,探讨如何使现有的全国18.2亿亩地,到2020年不突破18亿亩的底线。我国确保18亿亩耕地底线的目的主要是(  )
A.稳定粮食出口 B.稳定粮食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控制乱占耕地
解析:选B。“民以食为天”,为确保满足13亿人对粮食的需求,必须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如果不进行保护,就会带来粮食短缺,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确保18亿亩耕地底线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而不是为了出口粮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控制乱占耕地。
5.科尔沁地区由草原变成科尔沁沙漠说明(  )
A.土地资源如果被过度开发利用,会退化变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一定特别注意防止水土流失
C.科尔沁沙漠的形成,完全是由干旱的自然特征决定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D.科尔沁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近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
解析:选A。科尔沁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很难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科尔沁沙漠的形成,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人为方面的原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影响更为明显,厄尔尼诺现象仅使太平洋西岸降水偏少,但对科尔沁沙漠的形成,影响还是非常微弱的。
6.以下关于能源生产消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仍以常规能源为主
B.我国煤产量最多的是东南地区
C.法国核电量比重世界最大
D.加拿大水能发电比重很大
解析:选B。我国煤炭产量最多的是华北地区,其中,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最多。
二、综合题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在我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城市中,357个城市出现酸雨,占51.3%。从酸雨区域分布来看,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华中酸雨区(湖南、江西等省)酸雨强度有所增加;华东区特别是浙江省酸雨污染进一步加重;华南酸雨区的“珠三角”酸雨污染加重。出现重酸雨(pH值≤4.5)的城市比例呈升高趋势。
材料2: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天然气为1)。
灰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煤炭 148 700 10 29
石油 14 400 5 16
天然气 1 1 1 1
材料3: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1)酸雨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酸雨现象严重的原因。
(3)依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1可知我国很多城市出现酸雨现象,酸雨会使生物、建筑、土壤发生变化。由材料2可知,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多的酸性气体,这是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材料3可知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常规能源为主,煤炭占比重大,当煤炭、石油等资源面临枯竭时,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答案:(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造成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光合作用受阻,林木成片死亡;腐蚀石材、钢材等,造成建筑物、文物古迹等损坏。
(2)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煤炭燃烧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硫的排放呈上升趋势;我国煤炭脱硫技术尚未得到全面推广,造成酸雨严重。
(3)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占主导地位,煤炭所占比重过大。能源消费结构对常规能源严重依赖,当石油、煤等资源面临枯竭时,将会使整个经济体系发生动摇。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
材料2:如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的比重更小,又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人均耕地在减少;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对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和湿地等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答案:(1)B (2)B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扩大森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9.(2011年铜川调研)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耕地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什么明显的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或使现有农业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将怎样变化?
(3)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读懂此图。(1)当世界所需耕地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正好一样,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2)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使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推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3)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1)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按现有的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原因是:①人口急剧增加,②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使土地退化。
(2)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会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
(3)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