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必修3)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
-3题。
1.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B.土壤和气候C.地形和气候D.水文和植被
2.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早半干早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寒的种类
C.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D.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3.下列有关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B.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
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
方和北方。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南方和北方地理差异和生活习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道路:南方多“平直”;北方多“曲折”
B.洗澡:南方多“淋浴”;北方多“泡澡”
C.指路:南方多说“前后左右”;北方多说“东南西北”
D.语言:南方“十里不同音”;北方“有差别,但都能听懂”
5.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房檐宽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8题。
6.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贵州—西部经济地带
C.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D.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8.下列关于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没有中、西部经济地带高
②东部经济地带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中、西部经济地带
③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④西部经济地带地域辽阔,交通通达度高于中、东部经济地带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据此回答9-11题。
9.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B.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C.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D.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10.农业社会阶段,下列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刚果河流域D.尼罗河下游
11.后工业化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①新兴技术使生产、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上升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形成集聚效应
A.①②
B.③④
C.
②④D.①③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该岛自然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B.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C.周围不可能生长珊瑚D.位于大西洋
13.有关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该岛开发的重点可放在工业上
B.该岛没有利用价值,因而不能引起重视
C.若该岛是新生的岛礁且长期无人居住,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哪个国家可拥有对其
控制权
D.该岛发展潜力较小
读我国A、B两区域2014年部分统计数据表(下表),完成14—15题。
14.与A区域相比,B区域的优势是
A.劳动力素质高B.产业结构成熟
C.人均耕地面积大D.经济发达
15.
A、B两区域进行经济合作,由A流向B的是
A.燃料B.原料C.劳动力D.技术
16.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期,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往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图中a、b、
c、d四个地带的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地带布局饮料食品、生物医药等B.
b地带布局钢铁工业、热带农业等
C.c地带布局森林采伐、清洁造纸等D.
d地带布局近海捕捞、油气化工等
18.关于该岛旅游资源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出高山族风情,建设生态旅游区
B.突出热带海滨特点,发展海洋生态旅游
C.以国外市场为基础,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
D.利用山区自然景观,建设夏季避暑胜地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9
-20题。
19.图示地区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破坏地表植被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促进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下列做法与图示地区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是
A.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控制三废污染
B.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C.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D.努力扩大煤炭的开采量和外运量,提高经济效益
21.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
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鳗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
灭绝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下图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及中线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有关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调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线均从长江干流直接调水B.东线调水自济宁以北可以自流
C.东线调水水质更好D.中线可基本实现自流
2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B.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
C.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
“北溪2号”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北溪1号”于2011年建成,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北溪2号”原计划2019年底投产,受到美国阻挠工程延期。目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
送,多年来俄乌危机对其安全构成威胁。读下图完成24
-25题。
24.“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的主要目的是
A.缩短管道长度B.减少周边国家制约
C.降低施工难度D.增加天然气输送量
25.“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德国等欧盟国家的意义主要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B.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C.保障能源供给安全D.增加就业机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
(14分)下面左图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略图,右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分
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左图所示区域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1分)
(2)比较上面两个地区,从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五个方面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区域之间具有什么特征?原因是什么?(13分)
27.
(12分)读我国1995年矿业产值表(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是
地区,判断理由是
。(3分)
(2)从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看,矿业是目前
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判断的根据
是
。(3分)
(3)我国东部季风区矿产资源分布存在南北地域差异,北方在
的蕴藏量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资源和区位的双重影响下,经济以
为主,而南方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2分)
(4)在工业社会阶段,
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例
如: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就是依托附近的
资源而发展起来的。(2分)
(5)中国中部经济地带的
省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能源工业对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
同步。(2分)
28.
(12分)下面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及相关资料介绍,图中箭头
表示调水方向。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丰富,但光热资源不足;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由于南部城市和人口多,所以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为满足需求,美国将北部的水引到南部,
灌溉农田,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种植,使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南部的需求,而且还能向北部
输出。
材料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水
资源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
以解决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
(1)说明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有余,南部水资源缺乏的原因。(4分)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
由是什么?(4分)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
部调人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29.
(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
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南省规划了180多个产业集聚区,同时也获得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支
持,加之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较高地区
(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是指产业转移对当地创新能力作用的大小)。下图为河南省2007
-2015年
承接产业转移程度空间分布图(左图)和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空间分布图(右图)。
(1)判断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程度空间分布与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4分)
(2)分析河南省成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的主要区位优势。(4分)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可能给河南省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