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中图版选修6 地理: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中图版选修6 地理: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9 08: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前引路
【情景导引】
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甲烷的水溶液凝结成的冰,可作燃料用。在世界的一些海洋中,由于大量死亡生物遗体沉降到海底,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环境下,经过分解逐渐演化成可燃性气体,并储存在海底裂缝和孔隙中,随着地质历史变迁,酷寒的气候使这些海洋封冻,成为“万年冰”。而可燃性气体也冻结在冰里成为外形与冰酷似的天然气矿层。“可燃冰”在温度很低时,能老老实实地以冰的状态“冬眠”。当温度升高时,开始融化,变成比原体积大100倍的气体,它不需要转化或分解即可燃烧。据勘察探究,“可燃冰”的储量比化石燃料的总和还多。
思考:
1.可燃冰按其形成和来源属于哪一类能源?
2.可燃冰与当前人类主要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有何优势?
【课标定位】
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了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几方面原因。
核心要点突破
教材深化探究
知能优化训练
第一节
基础知识梳理
课外视野拓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2)狭义的资源,即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_____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
价值
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分类(按其是否能更新或恢复)
(1)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那些在漫长的__________里形成的,储备_____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_____的自然资源,如各种_____资源。
(2)可再生资源:主要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____或_____的资源,如生物资源、_____资源、___资源、气候资源等。
地质年代
有限
再生
矿产
恢复
再生
土地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耕地_____,主要是__________用地增长迅速。
(2)土地_____。
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质量的____。
②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土壤沙化、土壤_______和土壤肥力下降等。
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以及灌溉系统不健全、田间工程不配套、土地的______等。
减少
非农业建设
退化
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过度放牧
植被破坏
污染
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能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能源_________。
(2)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
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_____。
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________。
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________。
供应紧张
有限
不平衡
不合理
核心要点突破
自然资源的判断与分类
1.自然资源的判断
(1)自然资源的概念
一定时间、地点……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自然资源的概念中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一定地点、时间”,一个是“能够产生价值”,前者是指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后者是指获取的环境因素和条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2)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而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铁矿是自然资源,而钢铁不是,因为钢铁不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不具有自然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目前不能利用的某些物质和能量,将来可能变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的范围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有多种分类。比较常见的是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列表比较如下:
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概念 主要指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主要类型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相对性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当时,它们的再生周期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
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以上生长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分类。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能源资源中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地下资源中的地下水属可再生资源;地面以上生长的资源指各种生物资源,它们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 B
例1
针对训练
1.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是指(  )
①数量有限 ②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 ③永远不可再生 ④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非可再生资源指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土地。积极、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土地性状,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更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会导致土地严重退化,失去应有的生产力。当前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表现为耕地减少(数量上)和土地退化(质量上)两类。
1.耕地日趋减少
耕地减少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导致耕地尤其是人均耕地日趋减少,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作物生产量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质量的下降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退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各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过度放牧
植被破坏
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灌溉系统不健全
土地污染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贫瘠
草场退化
名师点拨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④各种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其具体分布状况见下表:
类型 分布地区
耕地 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中。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以南是以水田为主的耕地
草地 多分布于西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草地的类型和产草量,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2)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也不相同
地区 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 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为主
北方地区 以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土壤侵蚀为主
南方地区 以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以寒漠化为主(土地荒漠化的一种)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例2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1)图中提示了干旱、湿润地区分别起主导作用的外力,湿润地区河流发育,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水分缺乏,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烈。湿润地区降水多,多暴雨,其冲刷力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2)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缺乏保护而导致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答案】 (1)见下图。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退化。
针对训练
2.我国2002年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截止到2010年10月底,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面积达1000万公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C.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需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承担
解析:选A。B、C两项不可能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应得到保障,至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费用如果全由当地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因此只能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等。
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能源问题
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能源的消费速度急剧增加,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造成能源供应紧张。由此可见,能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能源供应紧张。
2.能源问题的成因
原因 表现
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石油、天然气的耗竭年限为几十年
煤炭的耗竭年限为四百年
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煤炭的90%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石油的70%分布于中东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约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着总能源开采的77%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为主导,但它们的储量有限,面临枯竭危险
现存能源结构严重依赖常规能源,石油的锐减或油价提高,导致经济结构动摇
名师点拨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读图,回答问题。
例3
(1)上图反映我国在能源利用中的什么问题?
(2)进入新千年以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从38美元一桶涨到145美元一桶,随着原油价格的飙升,能源市场正在提醒我们要尽早为能源供应的前途着想。试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在石油进口中要避免进口的单一化,注意多元化进口,为此我国都采取哪些举措?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状况及其解决措施。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自2005年一直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持续上升,而石油产量徘徊不前,且石油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严重威胁我国石油安全。第(2)题,石油安全主要包含三个含义:供应源的稳定性;运输的安全性;抵抗国际油价的能力。第(3)题,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一方面要从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进口路线也要多元化。
【答案】 (1)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能源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2)石油产量增加缓慢,需求量日益增长,进口石油来源地区单一,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中哈石油管线,中俄石油管线,中缅石油管线,开通克拉地峡等。
针对训练
3.下列关于能源消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B.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人均耗能量都很低
C.目前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但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
D.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看,发展中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解析:选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耗能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耗能普遍较低,因此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 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很大,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耗能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所以B项错误。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所以C项错误。
教材深化探究
1.“探索”发现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在资源方面,人类目前存在资源短缺、浪费和使用不合理等多种问题。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自身的原因。
“探索”中的三段文字,从人类消耗矿产资源、耕地减少与退化、水资源浪费三个角度说明了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图表点拨
图2-1-1 中国近50年人口变化
图2-1-2 中国近50年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这两图具有相关性,所揭示的内容呈负相关,即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图2-1-1反映了中国从1954年到2003年近50年人口从6.02亿增加到12.92亿,增加了1倍多;图2-1-2反映了中国从1953年到2003年近50年人均耕地从0.18公顷减少到0.10公顷,减少了近1倍。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均耕地减少除了人口增加这一因素外,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也是重要原因。
【思考向导】 我国人口目前总量仍在增多,人均耕地面积仍将趋小。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我国正在倡导退耕还林还草,耕地总量不会有大的增加,因此人均耕地面积仍将趋小。
3.“案例研究”
咸海的萎缩
本“案例”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咸海萎缩的原因,二是咸海周围生态平衡破坏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1)咸海萎缩的原因
①结合下面的中亚政区图和中亚农业生产分布图认识咸海的位置、周围农业生产情况。
②咸海湖面萎缩的原因归纳为两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棉田,使咸海得到这两条河水的补给大为减少;其次是全球变暖,该地气候干旱,雨水大大减少而湖水的蒸发加大。
(2)咸海萎缩,生态失去平衡产生的后果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过分地攫取河水发展棉花生产,使注入咸海的两河河水骤减,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主要表现为:①使咸海周围的环境更加恶化,气候干燥,咸海盐度升高,夹带有毒盐粒的沙尘暴天气增多;②有毒的盐尘混合物,撒向咸海周围的草原和田野,污染了蔬菜、水果、地下水,进入人的呼吸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发病率大增,得病现象比较普遍。
课外视野拓展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1.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岛屿,风能资源丰富。据国家气象部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陆地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此外,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也很丰富,初步估计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左右,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总量为7.5亿千瓦。
2.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它的计量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
3.水的流动可产生能量,通过捕获水流动的能量发电,称为水电。小水电在我国是指总装机容量小于或等于5万千瓦的水电站。
4.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
5.地热能是贮存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它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根据测算,全球潜在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每年493亿吨标准煤。
6.海洋能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的统称,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例如,潮汐的形成源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涨潮和落潮之间所负载的能量称之为潮汐能;潮汐和风又形成了海洋波浪,从而产生波浪能;太阳照射在海洋的表面,使海洋的上部和底部形成温差,从而形成温差能。所有这些形式的海洋能都可以用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