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前引路
【情景导引】
引进仙人掌的祸患
1860~187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从美国南部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多刺植物一遇到澳大利亚异常适宜的生长条件,便以惊人的速度繁衍起来。几颗仙人掌用不了多久便会长成一大片“带刺的丛林”,十年时间,仙人掌吞没了几千公顷牧场。1887年在澳大利亚北部展开了大规模的消灭仙人掌的斗争。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见效甚微,没等老的仙人掌除尽,新的又冒了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剿灭仙人掌的斗争中断了。
战后,回到家园的农场主们被四周的景象惊呆了;3000多万公顷土地被仙人掌吞没了,而且它们还以每年50万公顷的速度向外蔓延,使大片牧场成了对畜牧业毫无用处的荒地。
思考: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及土生物种有何影响?
【课标定位】
1.结合实例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各是什么?
2.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要点突破
教材深化探究
知能优化训练
第一节
基础知识梳理
课外视野拓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___________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__________。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对森林的__________;②对野生动植物的_________,开发和走私;③_________;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
生物多样性
热带森林
乱砍滥伐
过度捕猎
环境污染
2.森林资源破坏
(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1800万公顷~2000万公顷,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__________损失尤为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①林木_____;②林地_____和开矿;③薪柴采集和大规模_____;④空气_____。
热带雨林
砍伐
开荒
放牧
污染
3.湿地减少
(1)湿地破坏现状
①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_________;②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不断退化;③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加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
急剧缩减
(2)湿地减少的原因
①__________;②大量_________和河道_________;③人类____、_____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资源减少、___________遭破坏等。
土壤侵蚀
引水灌溉
截流改向
围湖
围海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
草地
生物多样性
核心要点突破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
名师点拨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
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携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造成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再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
(1)填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A是__________;
B是____________;C是________等省的山区。
(2)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生态林工程: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林业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生态林建设情况及森林的生态作用。我国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我国的生态林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其所在地区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也不相同。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答案】 (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横断山区 台湾、福建、江西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
(3)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对水质的影响:由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使入河泥沙减少,使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针对训练
下列关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解析:选D。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都存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教材深化探究
1.“探索”发现
生态系统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图3-1-1所示可以看出:当推倒第一排骨牌,倒向第二排,第二排会倒向第三排……一直倒向最后一张,并且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如果重新摆好骨牌移走第三张,推倒第一张,只有前两张倒下,由于没有第三张骨牌传递能量,后面的不会倒下。
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2.图表点拨
(1)图3-1-2 近300年来人口与物种灭绝数量的增长趋势对比
图表显示,近300年来,物种灭绝数量呈增长趋势,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其中,1850年以前,鸟类、哺乳类灭绝数量增长比较慢,但从1850年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世界人口的增长,鸟类和哺乳类灭绝数量迅速上升。
【思考向导】 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图3-1-6 亚马孙地区的开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公路建造计划,加快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东部人口西移,把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高原(巴西利亚)。
【思考向导】 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可用下图表示:
毁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
(3)图3-1-8 湿地的功能
图表清楚地表达了湿地的功能:①调蓄洪水吸纳洪水,一部分时间排出,起到蓄洪滞洪的作用,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②河流湖泊都可直接供水给居民、工业和农业利用。这都是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水。③湿地可补给地下水。④湿地可降解污水。⑤碳积累和碳循环。湿地中的泥炭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二氧化碳的循环,有利于减缓大气的“温室效应”。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变为植物形式的有机碳。植物被降解后,碳则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思考向导】 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
(4)图3-1-9 云梦平原水面变化示意图
云梦平原水面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迅速减少,主要从洞庭湖、洪湖、长湖、汈汊湖、梁子湖水面变化中看出。这主要是围湖造田与淤塞所致。以洞庭湖为例,由5000多平方千米缩小到2000多平方千米,面积已小于鄱阳湖,尤为可悲的是湖泊形态也变得支离破碎,部分湖区已经泯灭,被人戏称为“洞庭河”。
【思考向导】 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小。
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5)图3-1-10 中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很多,类型多样。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森林破坏严重等。生态问题地区差异显著,如西北地区主要是荒漠化,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
【思考向导】 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内蒙古、宁。
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
3.“案例研究”
2003年我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状况
知能优化训练
课外视野拓展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3.草原退化加剧
20世纪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21世纪初,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牲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有森林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大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千米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我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8.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料造成更为普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