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中图版选修6 地理: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复习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中图版选修6 地理: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复习总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9 08: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专题知识精讲
高考真题体验
章末综合检测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知识精讲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1.分析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但对其分析的着眼点和角度基本相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2.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要求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域,而且还会波及到相邻地区甚至更广的地区。要能够理性地分析若干具体的典型案例。例如:
(1)长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河床增高→洪水危害加大。
(2)黄土高原植被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增大→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洪水威胁严重。
(3)西北地区过度放牧→荒漠化加剧→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增多。
(4)巴西热带雨林滥垦滥伐→森林锐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际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例1
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解析】 据经纬度,省区轮廓和河流水系特征,判断A省为湖南省,这里的湖泊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及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进而引起洪涝灾害。
【答案】 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而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布
序号 地区名称 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 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 南方低山丘陵区 亚热带湿润区降水丰富
E
F 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
G 青藏高原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地处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我国部分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
例2
(1)以甲为代表的斜线表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乙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3)丙地区已建成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甲区域: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荒漠化问题;乙区域:南方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丙区域: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1)荒漠化(沙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2)自然原因:丘陵地形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耕作,过度砍伐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
(3)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止荒漠化;防止河流的水源减少;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等。
高考真题体验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图信息获取、处理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地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 ,多沙尘暴。P地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地年降水量多,年降雪日数多。该区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答案:1.AB 2.AC
3.(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表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年份 湿地斑块
数目(块) 湿地总
面积(hm2) 湿地
比率(%)
1976 2251 88893 42.99
1986 3721 39639 19.17
2005 1973 19230 9.30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该地区湿地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湿地比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湿地的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l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4.(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析:(1)描述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需要结合图示进行判断,由图示可以看出1986~2002年地面沉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沉降的深度不断增加。 出现上述现象的人为原因,可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需水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方面进行分析。(2)防治措施可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关键是要解决水的短缺问题,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具体措施可以从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5.(2010年高考海南卷)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解析: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对路域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行为(包括觅食、迁徙及繁殖)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生物廊道设计对维护路域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建议:修建生态走廓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6.(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图中④区域近年来“拓荒养牛”的非法牧场越来越多,对森林破坏严重,影响了热带雨林“地球之肺”的功能,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同时由于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章末综合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