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专题知识精讲
高考真题体验
章末综合检测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知识精讲
酸雨和赤潮
酸雨和赤潮是世界范围内面积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
1.酸雨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1)世界三大酸雨区:①以英、法、德为中心的欧洲酸雨区;②包括美、加在内的北美酸雨区;③中国西南、华南酸雨区。
(2)中国酸雨分布: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正呈蔓延之势。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3)酸雨产生的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含量增加,这些酸性物质伴随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形成酸雨。我国酸雨主要是由煤炭的大量燃烧造成的,其分布已从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并向北方发展。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体健康;②土壤及农作物;③水体、森林等生态系统;④建筑设施等。
2.赤潮的成因与危害
(1)成因
①污染物的排放: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②水温条件: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③水域条件:封闭的海域,不利于海水流动,为赤潮生物聚集提供了条件。
④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赤潮的诱发因素。
(2)危害:①破坏海洋生态平衡;②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③危害人类健康。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见图甲、图乙。
例1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简述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小题比较简单,可从图中直接获取信息。第(3)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该地存在的两种环境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第(4)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应围绕“防”,“污水处理”两方面作答。
【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环境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城市化产生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见下表: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及造成的结果 危害 治理办法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富营养化:水体缺氧、淡水中出现水华、有害金属进入海水中出现赤潮 水质变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繁殖 污水限量排放,建污水处理厂,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水源下游
噪声污染 交通工具、工业生产、建筑工地 噪声大于50分贝,则产生危害 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休息、交谈 布局上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建绿化带进行隔离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堆放→占据空间
垃圾腐化→烂臭 污染环境、空气,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及时清除,对垃圾分类回收,对残体作无害处理后还田作肥料
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如图甲)。太湖蓝藻往年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例2
材料2: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材料3: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但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4:无锡地区(如图乙)去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6.8℃,比往年高2.5℃;今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2.5℃,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今年1至5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1)蓝藻的发生和水污染有关。引起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原因造成湖水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湖水的________化。
(2)联系蓝藻的生长规律和今年无锡地区的气候特点,试分析5月初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原因。
(3)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 本题围绕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展开。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排放,使水体中氮、磷等元素浓度提高,导致藻类迅速繁殖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现象。富营养化的形成除了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提高外,还需要气温、光照等环境条件的配合。对于太湖的富营养化,题目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原因之后,接着提出了一种解决措施,并要求学生分析该措施的优缺点。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判断能力。
【答案】 (1)工业污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的排放(顺序可以改变) 氮 磷 富营养
(2)降水少,引起水位降低,氮磷浓度提高;温度偏高,蓝藻上浮时间提早,光照充足,蓝藻繁殖和生长速度加快;吹偏南风的时间提早,使蓝藻提前聚集在处于西北方向的无锡水域。
(3)优点:预处理的污水经过芦苇等植物的生物净化,使剩余的氮、磷等物质被充分吸收,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地区污水的处理和排放问题。(必须含有生物净化的意思)
缺点:实施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不仅要有巨大的财政投入,而且要协调各方面力量。
高考真题体验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水域环境污染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据图5,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故第1题选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第2题选C。区域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要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第3题选择A。
答案:1.A 2.C 3.A
4.(2009年高考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究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郊区人口减少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解析:选BC。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直接原因是城市与郊区间的温差增大,城市气温上升。城市消耗能源增加,排放出更多废热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城市气温升高;城市化发展使市区绿地水域等面积缩减导致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也导致城区气温变高,故选择BC。
5.(2011年高考江苏卷)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图甲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乙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甲
图乙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和________。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明确表示了重金属污染物产生的生产活动、进入人体的途径、在环境中的循环过程,仔细阅读可得出正确答案。阅读图乙可以看出重金属在高速公路两侧的分布特点,对降低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可以从其污染源分析,如使用无铅汽油、汽车节能等方面来说明。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第(1)题,A河流沿岸有居民和化工厂,因此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和污水排入河流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水质变坏,进而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2)题,B流域用地结构非常合理,地势低平的地区是耕地,地势稍高的缓坡种植果树,坡度较大的山顶是林地,这样就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水质,同时林地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的频率,使气温的变化趋向缓和。
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7.(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1
图2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1,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2)。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
解析:(1)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2)注意从光、热、水三个方面分析有利影响。(3)注意分析北京的社会区位条件,可以从市场、资金、技术、首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等方面作答。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乏);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首都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答出任意三项即可)。
8.(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1989~2006年水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下降,这说明水质总体上有所好转,分析河流两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找到原因。(2)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措施可以从河水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两方面入手,本题答案开放性较强。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涝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章末综合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