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已建立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了解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主要是运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建构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为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知道铁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了解Fe3+的检验方法;掌握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②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未知物性质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起分类观、转化观等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
③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使学生学会预测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验证,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上的重点是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方法上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②教学难点: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情感上,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妙。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基本理论,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运用,加上实验设计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结合以下教学方法开展:
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导学,引领学生自主预习,主动建构知识,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流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任务,为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奠定良好的基础。
启发引导法: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预测—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是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和思路,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实验探究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案后,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意识。
在整个教学
(?http:?/??/?www.qszyw.cn"
\t
"_blank?)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两个主体”及现代教学
(?http:?/??/?www.qszyw.cn"
\t
"_blank?)的思想。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设的三维目标。
2.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就至关重要。因此,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达到探究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中学会学习;讨论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变色茶
【设计意图】在舒缓的音乐中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探索新知的科学殿堂。
【新课讲授】
【环节二】对比分类,归纳总结
【活动一】图片展示铁及化合物的样品
【归纳总结】将铁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完成学案中的表格。②将铁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
【环节三】预测假设,建构基础
【预测与假设】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预测0价、+2价、+3价的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活动二】
【思考】1.
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2.
检验Fe3+、Fe2+
?
【方法导引】学生阅读课本P54
【教师演示】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5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
KSCN溶液,观察现象。再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为学生建构实验探究的基础,使学生明确探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方法和程序。并且掌握Fe3+、Fe2+的检验方法。
【环节四】交流研讨,实验探究
【实施步骤】
①试剂分类:
具有氧化性的试剂:
具有还原性的试剂:
②学生交流研讨,设计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④完成学案,小组汇报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有些学生还没有将试剂归类,就盲目的选择试剂,使得设计不合理。
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忽略一些反应。例如:在验证铁的还原性时,设计了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硝酸、氯水的反应,往往忽略了铁与三氯化铁的反应。
学生可能只注意选择试剂,忽略了实验过程中能否观察到实验现象,能否得出实验结论。
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选用硝酸进行实验,例如铁与硝酸的反应,不同组选择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解决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达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环节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依据教学三维目标,我将引领学生从知识层面、
能力与方法层面及情感价值态度观三方面,进行拓展提升。
①知识层面总结:建立了“铁三角”,实现了知识
与技能的目标。
②能力与方法层面总结:建构起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分类观、转化观及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也建立起了活动探究的“铁三角”,可以分为领导、组织、实施的铁三角,领导又可以分为分工、合作、互助的铁三角,组织可以分为实验的设计、程序、方法的铁三角,实施就可以分为操作、现象、结论的铁三角。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从知识层面、方法与技能层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得以升华。
【环节六】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1、品茶揭秘。
2、生活中的应用(补铁剂为什么要配合维生素C使用?)
3、实验室中的应用(如何保存FeSO4溶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就能够理解茶水变色的奥秘。使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预测——验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及化学学科的魅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升华。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铁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
【作业布置】见学案“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收获,体验其中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2.3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1.铁及其化合物的分类:
2.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
3.不同价态铁之间的相互转化: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大胆的尝试了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铁三角的相互转化,也建立起了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还比较欠缺,加之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还不能熟练的应用,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教师应在一些难点问题的处理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同时,还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目标分组实验探究(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微粒的性质),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预测假设,建构基础(5分钟)
对比分类,归纳总结(5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
交流研讨,实验探究(15分钟)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5分钟)
形成
循环
学以致用,练习反馈(7分钟)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探究活动
领导
分工
合作
互助
组织
程序
设计
方法
实施
操作
现象
结论
观察物质的外观
预测物质的性质
实验验证
解释及结论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