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课题:《渔舟唱晚》
一教学内容分析
娄树华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全曲大致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尾声,慢板,归于宁静。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由于受多种媒介的充斥,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主动接受范围大多局限于结构短小、内容通俗,易于传唱的“流行音乐”,对于器乐曲的主动接触十分有限。因此,本课对乐曲《渔舟唱晚》的赏析要充分激发学生听觉兴趣,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体会古曲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乐曲的赏析过程中,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渔舟、画渔舟、颂渔舟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运用局部欣赏等方法深入体验、探究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差异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深化情感体验
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民族乐器—筝,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信息感知乐曲两个乐段(加尾声)的情绪情感的差异,体验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意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乐曲情绪情感的体验。
难点: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探究与感知。
突破重难点方法:运用局部欣赏、交流和体验,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探究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差异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古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分享有关古筝的知识。
通过有关描写古筝的诗句引入课题《渔舟唱晚》。
咏筝诗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交流分享,由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为乐曲欣赏创设意境美。】
赏渔舟
聆听全曲
完整欣赏乐曲视频,思考: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介绍《渔舟唱晚》乐曲的出处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乐曲表现的意境,了解这首乐曲的出处和表达的情感】
分段聆听
第一乐段
这一乐段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联想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认识民族五声调式
师小结:第一乐段用慢板的速度,优美的旋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映照下宁静的湖滨美景。
第二乐段
这个乐段有了怎样的变化?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意境呢?(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认识花音
师小结:第二乐段由慢而快的速度,加上大量花指技法运用,让整首乐曲充满了动感,荡桨声、摇橹声、渔歌声、浪花飞溅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百舟竞归,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尾声
尾声的速度怎么样?此时的湖面怎么样?联想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师小结:尾声部分乐曲又回到了慢板的速度,仿佛夜幕降临,渔民满载而归,只有小船停在湖面上,一荡一荡的,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把我们带回宁静的意境中。
【设计意图:对乐曲进行分段欣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感受音乐要素不同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
(三)画渔舟
学生构思作画并展现作品。
小组长带领组员先构思画面。
小组汇报展示作品,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绘画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乐曲的意境并培养合作能力。】
(四)颂渔舟
师: 《渔舟唱晚》的美景激发了许多诗人创作的欲望,一位网络诗人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渔舟唱晚》
余亚飞
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
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再次升华情感,体验音、诗、画的美韵】
小结
师:《渔舟唱晚》就是这样一首经典的作品,它让我们体会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希望同学们课后多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现她的美,感受她的美!今天的音韵时光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1 2 3 5 6
民族五声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