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一
一、自学必会
1.关于《战国策》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课前自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心( )
淬( ) 濡缕( ) 忤( )视 徵( )
瞋目( ) 陛下( ) 卒( )起不意 箕踞( )
被八创( ) 樊於期( )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 ②一去不复返 :
③发上指冠 : ④图穷匕首见 :
⑤无可奈何: ⑥悲歌击筑:
⑦变徵之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
(1)进兵北略地 (2)旦暮渡易水
(3)长侍 (4)微太子言
(5)谒 (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 (8)穷困
(9)更虑之 (10)秦之遇将军
(11)深 (12)仰天太息流涕
(13)可以解燕国之患 (14)揕其胸
(15)然则 (16)将军岂有意乎
(17)见陵之耻 (18)濡缕
(19)忤视 (20)偏袒扼腕
(21)樊於期乃前曰 (22)函封之
(23)其人居远未来 (24)太子迟之
(25)请辞决矣 (26)皆白衣冠以送之
(27)为变徵之声 (28)发尽上指冠
(29)终已不顾
二、课前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
? 第一部分:开端(从“????????? ”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发展(从“????????? ”到“???????? ?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高潮(从“????????? ”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四部分:结局(从“???????? ? ”到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上探究 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刺秦王之前燕国的处境是怎样的?
(2)在燕国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太子丹和荆轲有怎样不同的反应?
(3)同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和樊於期的精神却有怎样的微妙的区别?
(4)在刺秦之前,你眼中是否有了变化了的太子丹和荆轲呢?
四.课外延伸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②。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荆轲刺秦王》学案二
一、知识链接
1.《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二、自学必会:整体感知,预习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 (2)朝服
(3)假借 (4)郎中
(5)左右 (6)轲自知事不就
(7)卒起不意 (8)秦王还柱而走
(9)振怖大王之威 (10)比诸侯之列
(11)唯 (12)陛
(13)顾笑武阳 (14)发图
(15)自引而起 (16)荆轲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8)被八创 (19)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1)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2)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第三、四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深思之后,你有怎样的评价呢?
四、【拓展阅读】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
《荆轲刺秦王》学案一答案
课前自测:1、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 è xùan jū
2、(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3、(1)向北∕掠夺,夺取;(2)早晚,极言时间短暂;(3)长久侍奉;(4)假如没有;(5)请;(6)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7)同“悦”,喜欢,高兴;(8)走投无路,处境困窘;(9)改变。(10)对待;(11)刻毒;(12)眼泪;(13)可以用它来;(14)握,抓住;(15)这样就;(16)有 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17)被∕侵犯、欺侮;(18)浸湿,沾湿;(19)逆,意思是迎着 眼光看;(20)裸露一只胳膊;(21)走上前;(22)用匣子;(23)远方;(24)认为……迟了;(25) 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26)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7)发出;(28)向上;(29)始终∕回头。
二、整体感知结构: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合作探究:
1、翻译:(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4)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6)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1.(1)礼品;(2)穿上朝服;(3)宽容,原谅;(4)宫廷的侍卫;(5)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6)成功;(7)通“猝”,突然h通“环”,绕;(8)通“震”,惧怕;(9)并,列;(10)希望;(11)殿前的台阶;(12)回头看;(13)打开;(14)身子向上起了;(15)倒下;(16)举起;(17)受/伤;(18)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1)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2)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3)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拓展阅读: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
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