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5 22: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七大的召开
C.百团大战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1935年12月9日,一位记者在北平拍下了学生游行请愿时打的标语。当时拍摄的标语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A.?国民党内亲日派企图置蒋于死地
B.?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C.?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D.?中共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
4.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实现的主要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下列表述跟这首歌密切关联的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B.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结束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6.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的胜利
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8.美国某报的战地记者于1941年底来华报道中国正面战场的战况。下列地点最适合他前往的是
(
)
A.长沙
B.徐州
C.上海
D.东北
9.1937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10.阳泉市期末测试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粉碎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下属于为粉碎日军的进攻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经济改革 ②政权建设 ③发展生产 ④开展工人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二者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2.怀仁县期末测试题“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13.关于中共七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45年4月在西柏坡举行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D.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14.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策略,这是因为(
)
A.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态度动摇
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15.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北伐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二?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请回答:(1)材料一是一条命令,它是在什么时间、由哪个军队下达的什么命令???
(2)命令下达之后,前线官兵是如何坚决抵抗的?
(3)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4)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领还有谁?人们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九战区召开了第二次长沙会战失败的总结会,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提出了如下战术构想:在敌深入湘北内地的两侧及正面,部署重兵;当敌前进到浏阳河一带兵力已经分散时,正面进行反攻和追击;在东部山区及西部湘江沿岸的部队则进行侧击、包围。这一战术就是所谓“天炉战术”。
(1)阅读材料一,概括“天炉战术”的具体内容。
材料二 湖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
(2)材料二中的“湖南之大捷”具体指什么?分析取得这次大捷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国际舆论为何赞赏此次大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报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他们凭借着散兵壕,全部顽强抵抗至最后。该敌在狭窄的散兵坑内,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状,虽是敌人,观其壮烈之态,亦为之感叹。战斗中曾使翻译劝其投降,但无一应者。”
(1)请你说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三次战役中作战的中国军队。如果根据图(b)和图(c)反映的战役拍摄电影,哪两位历史人物分别会成为影片中的主人公?
(2)请任选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两次战役,说说它们在抗日战争中分别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血肉筑长城”的理解。
20.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在国仇家恨面前,中国军民“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他们用血肉之躯和不屈意志筑起了一道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长城,最终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发动民众抗战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数万万人民站起来的原因。
材料二 这次会议为期50天,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举行全会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
(2)材料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这次会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
【欢庆的日子】
(3)指出促成以上图片中场面到来的因素。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和世界有关国家举行了各种活动,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材料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1)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与日本制造的哪两次侵华事件有关?
(2)在“国家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怎么理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B
6.C
7.A
8.A
9.B
10.A
11.B
12.C
13.A
14.A
15.C
二.非选择题
16.(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日本。
(4)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
(5)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17.【答案】(1)它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战幕拉开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的坚守卢沟桥的命令。
(2)守卫在铁路桥的两排中国士兵,面对数百名日军的进攻,毫无惧色,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
(3)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腿部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壮烈殉国。
(4)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北平将两条马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卢沟桥可知,该命令应与卢沟桥事变有关,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当时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是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所以材料中的命令是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的。
⑵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守军的坚决抵抗的事例,如守卫铁路桥的是金振中营的两个排,面对日军进攻,毫无惧色,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
⑶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话出自于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英勇抵抗,最后壮烈殉国。
⑷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领除了佟麟阁还有同属二十九军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第二小问,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北平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将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
故答案为:(1)它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战幕拉开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的坚守卢沟桥的命令。(2)守卫在铁路桥的两排中国士兵,面对数百名日军的进攻,毫无惧色,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3)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腿部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壮烈殉国。(4)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北平将两条马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爆发和发展,从日军挑起事端到平津陷落。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地名和课本知识以及补充知识,这样才能完整解答。
18.(1)逐次抵抗、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合围、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若答部署重兵、诱敌深入、四面合围等亦可)
(2)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原因:中国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等。
(3)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图(a)平型关大捷和图(c)百团大战的作战部队是八路军,图(b)台儿庄战役的作战部队是国民党军队。李宗仁;彭德怀。
(2)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3)①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固长城。②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固长城。
20.(1)必要性: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原因:日军的疯狂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
(2)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原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
(3)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21.【答案】(1)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材料二:卢沟桥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否定和篡改历史的行径都不能容忍.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加以捍卫.全世界必须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解析】【分析】(1)据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可知,材料的内容与九一八事变有关,据材料“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可知,材料的内容与卢沟桥事变有关。(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的争取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否定和篡改历史的行径都不能容忍,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加以捍卫。全世界必须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点评】(1)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2)本题考查西安事变。(3)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