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2课时
4.3
世界的气候
一、地球的形状
直射
照射面积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
斜射
照射面积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90)。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
大
小
小
强
大
弱
1、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辐射最强,即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 。
2、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 。
3、太阳高度角越大→ 照射的面积越 →太阳辐射越 。
4、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 。
5、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哪个半球的极圈内就有极昼现象。
短
大
小
强
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节气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赤道
赤道
昼夜等长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太 阳 光 线
二、地球的运动
时间差异:
B
C
A
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
动,就是哪个半球白昼
增长的过程。
13、 读图1.2-14“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极圈内有 现象。(3)一年中,福建省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在 月 日。(4)请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导学案P63
夏至日
冬至日
23.5N/北回归线
极昼
12
22
四季
冬至日
夏至日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影子偏向正北方向
夏至日,时间是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在 (纬度度数),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北极圈内有 现象;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福建省),正午太阳高度角最 (大、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房间内能够被太阳光线射到的面积为一年中的最 (大/小),影子最 ,(长/短),正午影子朝向 方向(正北/正南)。
6
22
23.50N
极昼
昼长夜短
大
小
短
正北
冬至日,时间是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在 (纬度度数),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北极圈内有 现象;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福建省),正午太阳高度角最 (大、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房间内能够被太阳光线射到的面积为一年中的最 (大/小),影子最 ,(长/短),正午影子朝向 方向(正北/正南)。
12
22
23.50S
极夜
昼短夜长
小
大
长
正北
找出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南温带:______0S至______0S;
北温带: _____0N至_ ____0N;
热带: _ ____0S至___ __0N
23.5 23.5
23.5 66.5
23.5 66.5
北寒带:______0N至__ __0N;
66.5 90
南寒带:______0S至______0S;
66.5 90
小练习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______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带和______带;四季分明的是______带和______带。
热带
北寒
南寒
北温
南温
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性质差异
陆地(固体)
海洋(液体)
温差
性质
受热快 散热快
受热慢 散热慢
温差大
温差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距海近温日较差、年较差就小;距海远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就大)(等温线北半球比南半球曲折)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同纬度地区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7月
8月
1月
2月
海洋的高温月份,比陆地出现得早还是迟?
迟
海陆分布与气候
练习、读下图判断:
10?C
15?C
20?C
25?C
陆 地
海 洋
陆 地
海 洋
半球 半球
甲图
乙图
25°C
20°C
15°C
10°C
北
南
月(1或7月)
7
月(1或7月)
1
?
?
A
B
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1.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正 午 太 阳 光 线
阳坡
阴坡
阳坡:面向太阳的山坡;我们北半球阳光主要从南方照向北方,所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08FB837D-C827-4EFA-A057-4D05807E0F7C}气候现象
主要原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海陆因素
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
纬度因素
小练习
【小窍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若是由于山脉,高原等造成的,一般为 地形地势 因素;(2)若是南北位置的不同或产生气温差异的,一般为 纬度位置 因素;(3)若是东西位置的不同或产生降水差异的,一般为 海陆分布 因素;
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森林被大量砍伐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温室效应使大气温度升高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
被海水淹没
①低碳生活,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与气候
对策
1、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与气候
2、热岛效应
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
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温比郊区高
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发达
城市风速小,降水多
3、臭氧层的破坏
人类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人类活动与气候
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
排放二氧化碳和化合物
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使当地的气候变化趋于缓和的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灌溉工程等。(2)使当地气候恶化的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
读图一回答:
(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可知,一年中,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 之间来回移动。(2)地球公转到②位置时为北半球的 (节气),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房间内能够被太阳光线射到的面积为一年中的 (最大、最小)值,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最小)值。(3)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上的①处时,太阳光直射在 (赤道或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 (春分或秋分)。(4)5月28日,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 (长或短)。
导学案P61
南北回归线
夏至日
最小
最大
赤道
春分
长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读图二回答:(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图中甲、乙、丙三地中,最先进入白天的是 。(2)图中四地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导学案P61
甲
丁
哪个节气?为什么?
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哪个节气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夏至日
2、将下列气候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用直线连起来。
A、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①海陆分布B、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②地形地势C、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东侧少 ③纬度位置D、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南极地区冰雪覆盖 ④地形地势
E、城市“热岛效应” ⑤人类活动
练习
1、冬季,我国北方的哈尔滨白雪皑皑,而南方的海南岛则花果飘香,气候宜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的影响 D、河流的影响
A
右侧为亚欧大陆局部轮廓图,读图回答2-3题。2、由海陆位置判断,图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一年当中,④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1月 B、7月 C、8月 D、2月4、造成我国山区“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
5、若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估算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 )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6、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右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C
B
B
D
B
陆
海
7、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划分 D、各地热量的差异
8、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 )
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
9、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
B
A
A
南半球夏季
北京时间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结合西昌位置略图,回答10-11题。10、火箭发射时,莆田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极昼 D、极夜11、火箭发射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2、北京天安门前的国旗总是伴随着太阳升起,下列节日中,国旗升起最早的是( ) A、元旦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 D、十一国庆节
A
A
C
日出早——昼长夜短
13、 读图1.2-14“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极圈内有 现象。(3)一年中,福建省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在 月 日。(4)请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夏至日
冬至日
23.5N/北回归线
极昼
12
22
四季
北
北
冬至日
夏至日
夏至日
1、: 半球;节气:
2、: 半球;节气: 或
3、节气:
4、、节气:
春分日
秋分日
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