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水去哪儿了 课件+教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4水去哪儿了 课件+教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26 11:24:53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练习题
4.水去哪儿了
第三单元
冷与热
一、填空。
1.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
)。
2.水变成水蒸气是物体有液态变成(
)的过程,水蒸气我们用肉眼(
)看到。
3.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它们受热会(
)。
蒸发
气态
不能
熔化
二、我会选。
1.杯子里的水时间久了会慢慢地变少,这些变少的水(

A.渗透在杯子外面了
B.被太阳光吸收了
C.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C
2.衣服上的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①温度
②衣服颜色
③衣服大小
④通风大小
⑤是否加热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
3.液态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会(
)
A.释放热量
B.吸收热量
C.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
B
B
4.
下列现象属于蒸发的是(

A.春天冰雪融化
B.手上的水消失了。
C.水烧开时冒出白烟
C
三、判断对错。
1.湿衣服晒在太阳下比晒在阴凉处干得快。(
)
2.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
3.水只有在达到100℃的时候才会发生蒸发。(


×
×
4.用水在干净的黑板上写出一个字,这个字会越来越清楚。(

5.水在常温下不能蒸发。(
)
6.将衣服晾在室外比晾在室内更容易干。(

×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3张PPT)
第三单元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水去哪儿了
冷与热
新知导入
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新知导入
衣服为什么会晾干?
猜想假设
消失的水去哪儿了?说说自己的假设。
水会沸腾,水受热后会变成水蒸气。
应该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我们做个实验来仔细观察一下。
新知讲解
实验一:
用棉签在手背上涂抹清水,仔细体会手背的感觉?
凉凉的,说明蒸发要吸热。
新知讲解
把温度计插入湿纸巾中,再取出。记录温度计的数值变化。
实验二:
室温
15℃
温度计插入湿纸巾时的温度。
14℃
取出温度计后的温度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2.5℃
13℃
13.5℃
14℃
14℃
14℃
14.5℃
14.8℃
15℃
15℃
“水在常温下消失的秘密”实验记录表
新知讲解
水受热变化情况的模拟实验记录单
实验三:
新知讲解
温度计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这说明蒸发要带走一些热量。
小水珠变成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
,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得出结论
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蒸发。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
得出结论
拓展应用
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物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我发现蜡烛和冰块受热会熔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4《水去哪儿了》教学设计
课题
3.4水去哪儿了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分析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生活中两个常见的蒸发事例引入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强调验证猜想假设需要寻求证据,实验是获取证据的常用方式之一。在第三部分的模拟实验中,教材提供了两种设计方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实验分别模拟什么情况下水消失的原因,重在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证据。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是“消失的水去哪了?”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落脚在“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等,而该部分的实验主要探究的是引入活动中水消失的两种情形——水在常温下可以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模拟常温下水迹的消失)、水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模拟太阳照射下水的蒸发),以验证学生潜在的假设,即水在常温下或者加热时能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思路,必要时加以引导。第四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在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归纳、概括。第五部分是迁移应用,将液体转化为气体的物理现象拓展至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物理现象。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加热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发、冰融化等。2.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3.知道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4.能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5.有合作分享的意识,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重、难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玻璃片、灯泡、滴管、水、计时器;湿巾、温度计、纸巾,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假设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水的沸腾实验,你有没有发现过,如果沸腾后还给水一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水会变少。师:消失的水去哪了呢?生:到空气中了。师:是什么原因让水消失的?生:加热,水受热后会跑到空气中。师:既然受热是原因,我们用灯泡来做个模拟实验,验证水消失的原因。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假设。
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2.实验1
师:请仔细观看实验操作视频。在两片玻璃上各滴同样大小的一滴水其中一片玻璃在灯泡下加热,另一片不加热计时员开始计时观察记录两片玻璃上水消失的过程以及时间实验完毕,将两片玻璃留在桌面上,其余材料送回材料区师: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注意手不要碰到玻璃上的水,避免影响实验。(学生操作)
学生先观看老师播放的视频,然后自己进行操作。
操作实验。
3.研讨1
师:通过实验你们都有哪些发现?生1:我发现加热后,水一点一点变少,最后完全干了,但没加热的水就没干。生2:我们组两片玻璃上的水都干了。加热的水用时1分钟就完全干了,没加热的水要5分钟才干。师:其他同学呢?有不同的意见吗。师:看来大家观察到的现象是差不多的,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结论了。这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1:给水加热或者不加热水都会消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生2:我认为没加热的玻璃片之所以上面的水也会变少,是因为没有放在完全阴凉的地方,也能感受到灯泡的热量。生3:我们小组实验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特意用书挡住了灯泡的光线……师:你们想得真周到,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即使是把水放到阴凉的地方,它还是能变成水蒸气的,是这样吗?
通过实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实验2
师:不给水加热它也能变成水蒸气吗?它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现象呢?现在让我们借助工具来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利用温度计测量室温,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将温度计插入湿纸巾,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等待一会后,取出温度计,计时员开始计时,每过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师:注意前两个数据至少等待一分钟后示数稳定才读数。取出温度计后需要立即开始计时,并且每分钟读一次数。(学生操作)
学生先观看老师播放的视频,然后自己进行操作。
操作实验。
5.研讨2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记录的数据?生1:我测量的室温是15℃,湿纸巾的温度是14℃,取出温度计后数据为……师:你推测室温和插入湿纸巾后的温度为什么不一样呢?生1:一开始测量的时候温度计是干的,插入湿纸巾后,温度计就沾上了水,所以温度就低了。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他的数据。生2:我将数据转化成了折线图,发现一开始线段上升的比较快,4分钟后温度上升就变得非常缓慢。生3:我取出温度计后,和第一位同学一样,温度也变得比室温还要低,然后才慢慢上升,最后和室温一样。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所以你有什么推测吗?生4:温度计一直没有高于室温,反而降低了,所以说明没有加热,水也会渐渐消失。生3:我怀疑水蒸发的时候会吸走温度计上的温度……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结论
师:同学们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并利用折线图去分析趋势,这给最终得出结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比较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找到什么共同点吗?
生1:水不管是加热还是不加热都会慢慢消失。师:谁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呢?生2:水如果加热会消失得更快。生3:不给水加热的时候,水消失的过程中会使温度变得比室温还要低。师:非常好,我们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也能够总结出实验的结论。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支持你们的结论?生1:我们擦黑板后,水会慢慢消失。生2:晒衣服的时候,有太阳比没太阳衣服干得更快。生3:洗澡的时候,没擦干身体就走来走去会很冷,但擦干了就没这么冷了。师:太棒了!大家今天发现的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水在常温下之所以会消失不见,是因为蒸发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就是气体状态的水,由于其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肉眼无法看见。而我们平时看得见的水,是液态的水。
利用折线图记录实验数据,去分析趋势。
通过折线统计图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从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加热能使水消失”出发,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不加热的水也能消失。由于水蒸气肉眼无法看到,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宏观到微观理解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对比试验,并借助温度计辅助观察,以搜集更多有关“液态水不断地变成气态水”的证据。在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经验去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结论,做到既懂得搜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又启发大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