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的创办时间和地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60年,香港
B.1897年,上海
C.1898年,广州
D.1905年,澳门
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又称“短暂的春天”,主要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3.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
A.?西服????B.?旗袍???C.?中山装???D.?唐装
4.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
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
D.专制思想
5.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19世纪90年代,武举李福明因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批准,饬令撤去。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封建地主纷纷从事工商业
B.实业救国思想在我国影响较大
C.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D.洋务运动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始生产,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7.“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将这一观点付诸实施的是
(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近代以来,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的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9.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起到过重大作用。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的历史相符的有( )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③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 ④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是
(
)
A.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B.京师大学堂创办
C.科举制度被废除
D.《定国是诏》颁布
11.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12.《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下列“新闻”可能被它刊登的是
(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洪秀全金田起义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3.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李辛说:“我在江南总局做过工。”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
14.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15.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描述反映民国时期发生改变的一项社会习俗是
(
)
A.剪发辫
B.劝禁缠足
C.易服饰
D.改称谓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近代化的带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关内容。
(1)
的传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
》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
??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乞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
(1)要改变陈寿亭“心酸”与“无言”的命运,你认为关键在于改变什么?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根据材料二,找出辛亥革命在政治、风俗习惯方面引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的总体特征。
18.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信息,分别写出这两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及其作品一部。
①文坛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国歌功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图中两位文学艺术家外,请你再搜集两位同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家,并分别说出其代表作品。
(3)特定的历史时代,使这些文学艺术家们拥有了一个神圣的使命,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
(4)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材料二:明治政府建立后,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制度设计的重点。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0.史料诊断: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篇《我的1912年》短文中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改正或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1912年:
前几天,我在家中通过《申报》知道了孙中山在上海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结束。不久,我收到在北京做生意的表哥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表哥陪我在北京街头游览一番。我们还听到一些群众的议论,听说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了。在回家的途中,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顺便想一想,要不要看一下新拍摄的电影《歌女红牡丹》。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理由:
。?
(4)错误:
,理由:
。?
(5)错误:
,理由:
。
2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并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发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取得的成果。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陈独秀认为救治中国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为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B
12.D
13.C
14.B
15.C
二.非选择题
16.(1)照相术??(2)《
申报》(3)京张铁路(4)《定军山》
17.(1)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政治方面的变化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其余为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3)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8.(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19.【答案】(1)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实用个人趣向。教学内容:从侧重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
(2)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初等教育侧重效忠国家观念的教育,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侧重专业人才培养。
(3)教育改革为经济、政治服务,受制于经济、政治;教育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基础;振兴国家需借鉴人类优秀文明。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一定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这就告诉我们这一题只能依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一第一句话“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很明显告诉我们中国近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实用个人趣向;同样:材料一中“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近代中国教育教学内容是从侧重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2)这一题与第(1)题一样,要依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告诉我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是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初等教育侧重效忠国家观念的教育,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侧重专业人才培养。(3)解答这一问题,要深入研究两则材料,才能准确回答。从以上两则材料看,中日两国近代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有:教育改革为经济、政治服务,受制于经济、政治;教育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基础;振兴国家需借鉴人类优秀文明。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2)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研究中日两国近代教育之后的启示。
20.(1)错误: 上海 ,改正: 南京 。?
(2)错误: 封建制度 ,改正: 封建帝制 。?
(3)错误: 参加科举考试 ,理由: 1905年已废除 。?
(4)错误: 《新青年》 ,理由: 《新青年》1915年创办 。?
(5)错误: 《歌女红牡丹》 ,理由: 《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拍摄的 。
21.(1)主张:变法图强,改革政治制度。实践:维新变法运动。
(2)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途径:启发民众觉悟。(意思相近即可)口号:民主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