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目标
一、九一八事变
资料链接
一、九一八事变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86-87页,完成表格并在书中做好标注。
事件名称
时间
地
点
策划者
经
过
结
果
九一八
事变
1931年
9月18日
沈阳
日本
关东军
两个步骤:
①
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
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东北
三省
沦陷
(一)事件概述
学习新知
探究一: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既定国策
蓄谋已久
转嫁危机
有机可乘
论从史出
(二)爆发原因
材料研读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01
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0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03
04
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学习新知
探究二: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合作探究
(三)结果
1931.9.19
1931.9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1932.1
1931.11
齐齐哈尔
锦州
1932.2
东
北
三
省
沦
陷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血腥屠杀
细菌试验
掠夺资源
推行奴化教育
制造无人区
掠夺资源
一、九一八事变
日军铁蹄下的东北
资料链接
探究三:为什么东北三省会迅速沦陷呢?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电
材料二:在北大营,一无所知的中国军队,多数人还睡在梦乡,带着武器库钥匙的将校军官外出。士兵拿不到枪,正在赤手空拳,东奔西窜时,日军已经冲进兵营。……到黎明时,奉天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土肥原大佐就任奉天临时市长。
——[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
不抵抗
合作探究
探究四: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呢?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妄自菲薄
攘外必先安内
合作探究
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1年9月
对日本及国际社会抱有幻想
合作探究
赵一曼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坚决抵抗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东北地区抗击日寇,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杨靖宇
东北人民的态度:
不做亡国奴,奋起反抗
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许多东北军将士也不愿意离开家乡进入关内,而是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奋勇抗击日本的侵略。
爱国将领马占山
“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
“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
(四)影响
学习新知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学习新知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国内阶级矛盾
(即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即中日矛盾)
学习新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习新知
东北沦陷
华北危急!!!
材料一
1935年上半年,日本通过与国民政府签订“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使冀察两省与平津两市“特殊化”,将中央军、国民党党部驱逐出冀察和平津地区。1935年下半年,日本又企图将华北“傀儡化”,并以此为目标开展了“华北自治运动”。其目的是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脱离国民政府的统治,成为“满洲国”化的特殊地区。
材料三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材料二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研读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影响
一二·九运动
学习新知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地点
北平新华门前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结果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影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
学习新知
(三)意义
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
——毛泽东
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学习新知
三、西安事变
资料链接
三.西安事变
历史背景
(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2)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学习新知
东北沦陷,时逾五载……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思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杨对时局宣言》
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90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西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材料研读
(一)西安事变的爆发
中共努力
学生请愿
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停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兵
谏”
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
“兵
谏”
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学习新知
三.西安事变
资料链接
中:国民政府
外:日本和英美
“张学良、杨虎城劫最高统帅,目无党纪国法,形同叛逆,不“讨伐”不足以张法纪!
”
——何应钦(摘自《中国现代史》)
“苟有其他途径可寻,又何必军事解决呢?”“若使用武力,倘处置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
——宋美龄(摘自《西安事变回忆录》)
将对何应钦的行动“不惜给予援助”;要求南京“绝对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
——日本(摘自《中国现代史》)
“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
——英美
(摘自
《纽约时报》)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材料研读
西安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材料研读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秦邦宪
叶剑英
周恩来
周恩来(穿飞行服者)处理好西安事变后返回延安
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博古)赴西安谈判
学习新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以大局为重!
和平:可以有力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武力:中国有可能爆发更大的内战。
内战再起,更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合作探究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分裂
合作
学习新知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安事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堂总结
侵略与反抗史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主题,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为揭露日军的阴谋,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呼声。在时局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总结
资料链接
铭
记
历
史
缅
怀
先
烈
珍
爱
和
平
开
创
未
来
——习近平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戴玉强歌曲《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二、教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事件概述:
学生自主学习一:
学生阅读课本P86—87页完成表格,了解九一八事变概况,并在课本中做好标注。
2、爆发原因: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一事变呢?是偶然为之还是蓄谋已久?学习历史讲究论从史出,请同学们看一组材料,完成问题探究一。
问题探究一: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合材料,我们探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我们能看出日本侵华是他的既定国策,是蓄谋已久的。这里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可结合课本86页“相关史事”内容)
从材料三、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日本此时发动战争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
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问题探究二: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结合地图,可以看出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地理位置的重要,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都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就是为了制造侵略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3、结果
(1)东北三省沦陷。
(2)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日军铁蹄下的东北人民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图片展示日军残酷的殖民统治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以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
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日军以不到2万人,击败了近20万的东北军,占领了3倍于日本领土的东北广大地区。日本侵略者何以能够如此轻易地实现其野心,东三省怎么会如此迅速沦陷呢?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东北三省会迅速沦陷呢?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电
材料二:在北大营,一无所知的中国军队,多数人还睡在梦乡,带着武器库钥匙的将校军官外出。士兵拿不到枪,正在赤手空拳,东奔西窜时,日军已经冲进兵营。……到黎明时,奉天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土肥原大佐就任奉天临时市长。
——[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
概括材料一的核心内容,由此才导致了材料二中所述的悲哀,事发时东北军战士大多在睡梦中,武器夜晚入库,握着武器库钥匙的将校军官在外度周末……让学生在哀与痛的情感体验中去反思原因,去追问“为什么”,以期达到“以史为鉴”之效。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呢?
问题探究四: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呢?
材料一: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材料三: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材料四:“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1年9月
分析四则材料的核心内容,了解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在众多原因中分析出最核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认为他的当务之急是先剿灭红军,消灭共产党。
4、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人民的态度:
面对着日寇的入侵,东北的沦陷,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人民是什么态度呢?中共坚决抵抗,并派杨靖宇等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说一说杨靖宇、赵一曼等人的故事,感受英雄们的英勇顽强和坚定忠贞的信仰。
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许多东北军将士也不愿意离开家乡进入关内,他们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奋勇抗击日本的侵略。要说明的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当时东北各支抗日武装的统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以马占山为总司令的黑龙江抗日义勇军。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地方官吏和乡绅,你看成员非常广泛,东北人民几乎全民抗战了。1936年时,
东北各支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展开着殊死搏斗。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1、华北危机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材料一:1935年上半年,日本通过与国民政府签订“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使冀察两省与平津两市“特殊化”,将中央军、国民党党部驱逐出冀察和平津地区。1935年下半年,日本又企图将华北“傀儡化”,并以此为目标开展了“华北自治运动”。其目的是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脱离国民政府的统治,成为“满洲国”化的特殊地区。
材料二: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材料三:“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一二·九运动。
学生自主学习二:阅读课本P88页,完成表格并在书中做好标注。
3、意义
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一二·九运动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
(三)西安事变
1.材料研读: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90页)
东北沦陷,时逾五载……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思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杨对时局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西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2.西安事变的爆发
1936年,被调到陕甘一带进行“剿共”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因为受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受到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红军达成了停战协定,他们多次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但是,蒋介石依然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不仅拒绝张、杨的要求,还调集嫡系部队到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来督战,张、杨不愿同胞手足相残,在口头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在12月12日清晨,采取了军事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张学良、杨虎城劫最高统帅,目无党纪国法,形同叛逆,不“讨伐”不足以张法纪!
”
——何应钦(摘自《中国现代史》)
“苟有其他途径可寻,又何必军事解决呢?”“若使用武力,倘处置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
——宋美龄(摘自《西安事变回忆录》)
将对何应钦的行动“不惜给予援助”;要求南京“绝对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
——日本(摘自《中国现代史》)
“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
——英美
(摘自
《纽约时报》)
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博古)赴西安谈判。
5.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以大局为重!
武力:中国有可能爆发更大的内战。内战再起,更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和平:可以有力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侵略与反抗史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主题,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为揭露日军的阴谋,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呼声。在时局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