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1.区域内部特征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各组成要素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构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如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区域差异的分析、比较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包括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矿产资源、水文等方面,也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如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资金等。
②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文字整理、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等。
③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比较。这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评价等。
④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2)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研究重点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概说:如下表所示:
区域影响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气候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区域影响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经济因素 发展
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近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推移的趋势
产业
结构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区域影响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
其他因素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其具体原因如下所示;
2.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为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个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除南水北调外,还有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晋煤外运等。
(1)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路线图
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
中线(路线B):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送。
南线(路线C):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资源输出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问题,但必须解决电力设备的投资问题。
沿线地区: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缓解电力的紧张局面,会引起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变革。
资源输入地:改善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电力的紧张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输气管道。
资源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沿线地区:经过生态脆弱区,会导致环境问题;但可改善沿线的能源消费结构。
资源输入地:改善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的紧张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晋煤外运
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交通运力不足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类型 线路
东西运煤通道 通往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口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口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神骅线
南北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1.产业转移的原因
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势必要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寻求最优区位,发生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地价、国家政策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如欧美等国的制造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向日本转移,20世纪80~90年代向东南亚和拉美转移,目前向中国转移。近年来IT业和信息通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产业向外转移更加方便。
(2)产业转移不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技术进步,自动化程度提高,制造业岗位明显减少造成的。
(3)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受益。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优化了岗位结构,而且新增加的岗位比取消的要多。在世界经济衰退期间,美国IT业的数据处理员(或数据采集)以及IT设备的组装人员有18.3万岗位被取消,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增加了27.6万软件工程师、分析师和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而且,企业通过产业转移而减少的成本用于再投资,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4)产业转移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可能。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外国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
3.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1)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
(2)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
(3)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业,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
4.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
(2)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
(3)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
(4)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1.(2009·高考广东地理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05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
(1)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湖北大于河北 B.山西大于江西
C.天津大于重庆 D.湖南大于海南
(2)我国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内陆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劳动者数量较多 B.市场化程度较高
C.企业规模较大 D.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解析: 直接结合图例从图中读取。湖北大于河北、天津大于重庆。注意审题,强调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劳动者数量,市场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答案: (1)AC (2)BD
2.(2009·高考江苏地理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 239 3 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 080 55 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 760
GDP(亿元) 16 013 5 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图表能力。由题目和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可得出A、B两区域发展经济的各自相对优势:A区域:沿海,则海陆交通便利;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素质高;从GDP上看是B区域的三倍,城市化水平是其两倍,得出其经济发达;每单位GDP能耗低反映出A区域的科技水平高;从产业结构比看出其产业结构已较成熟合理。B区域:由表内得知,其劳动力丰富,煤铁资源多,人均耕地多。(2)A、B区域合作发展,相互间的要素流动应各自扬长避短,故A区域流向B区域的应是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B区域流向A区域的则是剩余劳动力和矿产资源。(3)A区的资金和技术流入B区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促进其资源的开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 (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3.(2009·重庆文综)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 (单位:℃)
城市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 -3.5 -1.3 4.9 13.1 18.8 23.5 25.9 25.9 21.4 14.8 5.5 -1.0
B 7.2 9.5 11.3 14.2 18.2 22.7 26.7 26.7 23.6 18.5 11.2 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以中国和美国调水为背景考查气候、农业、工业及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第(1)问:两地气温对比从气温和温差两方面对比分析即可。第(2)问:缺水的自然原因:从降水总量和季节降水结合我国华北地区和美国西南地区的区域特点作答。第(3)问:华北地区以玉米和冬小麦为主,美国西南部是美国的水果蔬菜带。第(4)问:强调审题,从经济和劳动力结合中国和美国国情分析。第(5)问:从饼状图中可以看出C城市以航空航天工业为主,本小题要求分析影响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可从交通、科技、原材料及工业协作条件等方面进行。
答案: (1)年均气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 水果
(4)
(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更大 工业高度发达
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丰富 劳动力素质高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 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答案: 1.A 2.C
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建设。“川气东送”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西起四川达州市,途经六省两市,干线长度1 700千米。“川气东送”可被列为继三峡、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工程之后的第五大工程。到2010年,中石化每年将往上海输送19亿立方米天然气。据此回答3~4题。
3.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 ②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沿线经过了华中和华东经济较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主要经过的地区有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与新疆至上海的线路相比,该线路明显较短。
答案: C
4.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解析: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自身能源量很少,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两个西气东输工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 C
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为840平方千米,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时数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这里,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把丹、汉二江之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动工,中线“渠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久,一条人间天河将把“渠首”景区和京津大地连接在一起。读下面两图,回答5~7题。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线路示意图
5.丹江口水库能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库区环境优美,水质好
B.水库上游的丹江、汉江流域降水量大,水库蓄水量大
C.可以大量调入长江干流中下游的水资源
D.地势较华北地区高,自此调水可以实现自流
解析: 将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水源地的最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该地区的降水量大,水库的蓄水量大,有比较稳定可靠的水源供应。
答案: B
6.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给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秦岭山区的生物多样性
B.严重制约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
C.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变局部地区气候
D.可能淹没大量的文物古迹
解析: 大坝加高后,水库的范围将增大,从而可能会淹没附近地区的文物古迹。大坝加高后,库区的空气湿度会增加,局部地区的气候会有所改善,但这并非不利影响。同时水库增大后,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 D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A.沿线附近城市酸雨危害严重
B.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草原带
C.输水到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华北,意义重大
D.要解决沿线冻土、断层等问题,施工难度大
解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将丹江口水库的水调至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即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工程沿线没有冻土分布。
答案: C
(2011·福建省高三3月质检)图甲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表材料回答8~9题。
编号 结构模式 投入产出比 产值(元/亩)
① 林网—粮食—蘑菇 1∶2.44 1 032.76
② 林网—枣—粮—草莓 1∶2.70 1 819.10
③ 林网—桃—粮—蔬菜 1∶2.71 1 809.40
④ 林网—苹果—粮食—蘑菇 1∶2.69 1 865.00
8.甲河下游地区是重要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自然因素是( )
A.土壤贫瘠 B.光照弱
C.水源不足 D.热量不足
9.甲河流域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积极试验各种林农结合的生态农业,上表为部分试验的效益成果。其中,林农生态模式的每亩净收益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省区轮廓可以看出该省为甘肃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9题,农业收益与投入、产出及产值相关,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④收益最大。
答案: 8.C 9.D
读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人均拥有的灌溉耕地面积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多,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耕地多,水资源丰富
B.东部地区人口多,水资源不足
C.西部地区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D.西部地区灌溉耕地和地下水丰富
11.东、中、西部地区灌溉耕地环境指标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最大,农业生态环境最差
B.东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严重
C.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成灾面积差异很小
D.东部地区灌溉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最大
解析: 本组题考查区域差异。人均耕地面积的差异与人口数量有关系,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而西部人口密度很小。从图中看出,东部地区施肥量和农药施用量都最大,由此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严重;但东部生态环境比西部要好,主要是由于东西部气候不同而导致植被等差别很大。成灾面积的百分比相差不大,但由于灌溉总面积东部大于西部,故东、西部成灾面积相差应很大。东部地区种植历史悠久,土地已得到充分开发,故后继潜力应不会太大。
答案: 10.C 11.B
(2011·惠州调考)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解析: 本组题考查三角形坐标图判读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制造业属第二产业,其大量迁入会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答案: 12.C 13.B
(2011·广东肇庆检测)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
15.图中区位指数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 )
A.陕西、山西 B.甘肃、内蒙古
C.山西、河南 D.广西、贵州
16.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交通便利 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14题,由图可知,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A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区位指数较高是因为交通、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等多项社会指标具有优势,而资源相对不足,B错。丙地为我国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区位指数较低。故只有C正确。15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区位指数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所以A正确。16题甲区域为广东省,区位指数大于40,是因为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等。
答案: 14.C 15.A 16.B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98°E、40°N)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另外,我国还有已建成的西昌(102°E、28°N)、太原(112°E、38°N)以及即将修建的海南文昌(110°E、20°N)卫星发射基地。读我国四大区域示意图,回答17~20题。
17.关于四个发射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酒泉位于②区,年降水量少 B.西昌位于③区,交通便利
C.太原位于①区,地形平坦开阔 D.文昌位于④区,气温年较差最大
18.关于图中各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
B.②区石油和水能资源丰富
C.③区以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为主
D.④区海拔低,多属内流区
19.由图中各区的面积和人口可知,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中①区和④区的分界线是我国的( )
A.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
C.种植业区和放牧区的分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域界线。第17题,酒泉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A选项正确,西昌位于四川,应该是图中的④区,且交通不便;太原位于图中①区的黄土高原,沟谷发育;文昌位于图中④区的海南,纬度低,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第18题,①区是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不如南方多,河网密度不如南方大;②区降水少,水能缺乏;③区为青藏高寒区,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水分条件稍好地区分布高山草甸和灌丛;④区是南方地区,属外流区。第19题,各区的人口密度大小可由图直接计算得出。第20题,①区和④区的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它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答案: 17.A 18.C 19.C 20.D
(2011·日照统考)工业结构关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这种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工业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补型和竞争型。读我国部分省(区、市)示意图和图中乙区域内9省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关系数表,完成21~22题。
省区S省区 A B C D E F G H I
A 1 0.42 0.27 0.47 0.76 0.58 0.54 0.82 0.32
B 0.42 1 0.84 0.92 0.85 0.91 0.92 0.71 0.91
C 0.27 0.84 1 0.89 0.69 0.77 0.66 0.54 0.60
D 0.47 0.92 0.89 1 0.91 0.94 0.89 0.69 0.75
E 0.76 0.85 0.69 0.91 1 0.96 0.93 0.88 0.71
F 0.58 0.91 0.77 0.94 0.96 1 0.94 0.82 0.74
G 0.54 0.92 0.66 0.89 0.93 0.94 1 0.81 0.88
H 0.82 0.71 0.54 0.69 0.88 0.82 0.81 1 0.61
I 0.32 0.91 0.60 0.75 0.71 0.74 0.88 0.61 1
注:表中S为两省工业结构的相关系数,系数越大,结构越相似。
21.与图中甲、乙两经济区(带)的形成与划分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经济发展水平 D.经济协作关系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看出,甲经济区主要指长江流域经济区,乙经济区主要指珠江流域经济区,因而选B。
答案: B
22.上表中显示,与广东省存在强互补关系的省份、与湖南省存在强竞争关系的省份分别是( )
A.闽、川;粤、琼 B.滇、琼;川、贵、赣
C.滇、桂;桂、川 D.滇、琼;贵、滇、闽
解析: 题可由表中数据分析得出。
答案: B
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23~25题。
23.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
A.石油化工工业 B.航天工业
C.电视机制造工业 D.制糖工业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工业部门首先在美国发展迅速,继而转移到日本,然后是中国。由此可判定它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电视机制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
答案: C
24.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是( )
A.日本——美国——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
C.美国——日本——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
解析: 劳动密集型工业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然后转移到日本,又转移到中国。
答案: C
25.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市场潜力大 D.迁入地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 劳动密集型工业利润低,因此依次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转移到我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是有丰富的劳动力。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山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是继港澳产业大举向珠三角、台湾和新加坡大举向长三角转移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①、②、③的三次转移,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60~70年代①的转移和80年代②的转移,主要是以________型产业为主。(2分)
(2)产业向国外转移利弊兼有。简要说明此举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2分)
(3)从图中看,山东利用外资居前两位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简要分析山东省能够吸引日韩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4分)
解析: 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1)题,从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入手分析。第(2)题,分析的关键是明确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日本国内的影响。第(3)题,从地理位置、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劳动密集
(2)国内生产困难,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3)①地理位置靠近日韩;②劳动力廉价丰富;③市场广阔;④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⑤内部交易成本低等。
27.读以下材料及图,完成相关问题(15分)。
图中山地北侧是国内气候最干燥的区域之一,年降水量仅为50到200毫米,蒸发潜力却高达1 500到2 500毫米。而山区最大降水量超过600毫米,是山地北侧平原地带的3到15倍,该山地成为北侧平原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1)图中铁路分别是:山地北侧为________线;山地南侧为________线。此山地为________。(3分)
(2)近20年来,此山地冰川大幅缩减,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支持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之而来的是雪线上升。预计此山地最低雪线将由2000年的4 400米上升到4900米以上。造成此山地冰川大幅缩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山地与降水、河流及北侧农业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因果关系。山地北侧应如何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计雪线从4 400米上升到4 900米的现代信息技术应是________。(4分)
(3)图中甲、乙两湖有河流相通,其中一湖可养殖大闸蟹,而另一湖则无法养殖。能养殖大闸蟹的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云南罗平、贵州安顺、江西婺源和此山地南北侧被称为我国欣赏油菜花的最好去处,赏花的最佳时间云南罗平为二月中旬至三月初,贵州安顺为三月上旬,江西婺源为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此山地南北赏花的最佳时间大约为七月至八月。从云南到此山地南北赏花的最佳时间不同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此山地北侧赏花的最佳时间早于南侧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2分)
(5)比较此山地南北两侧农业地域差异。(3分)
解析: (1)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图中山地为祁连山。则北侧河西走廊中的铁路为兰新线,南侧为青藏铁路。
(2)雪线是山地上多年积雪分布的最低界线,气温升高会导致雪线上升;在山地迎风坡,受山地阻挡,水汽随风上升而不断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因降温而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降水;降水到达地面,随山地而向下流动,到山麓地带形成绿洲,利于农业发展;河西走廓要应对人水矛盾,一方面要从人方面考虑:控制人口、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从水方面考虑,采取措施增加水量。
(3)大闸蟹只能生长在淡水中,图中乙湖的水来自河川径流,而只能通过蒸发消耗,则湖水一定为咸水;而甲湖水有河流出,故为淡水湖。(4)物候受气温影响很大,气温较高的地区,油菜花开得时间也较早。由南向北随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则油菜花开的时间也先后不同;祁连山北侧为地势较低的河西走廊,而南侧为青藏高原,因地势不同而花开时间不同。(5)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在地势高低、气温等方面差异较大,则农业地域差异明显。
答案: (1)兰新 青藏 祁连山
(2)全球气温上升,生态环境恶化 山地拦截云团水汽,迫使水汽上升凝结降水;山地汇集径流形成河流,河流养育了绿洲,绿洲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控制人口数量,减小用水规模;②节约用水。农业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③实施调水工程。④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遥感
(3)甲 甲湖既有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出,为淡水湖;乙湖有河流流入,但无河流流出为咸水湖。淡水湖中才能养殖大闸蟹
(4)纬度 地形
(5)北侧地势平坦,热量、光照充足,有一定的灌溉水源,以种植业为主。南侧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草场广布,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
28.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6分)
(2)说明乙区域河流下游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3分)
(3)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3分)
甲区域中Y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50年代后,在老城区以西10余千米处建设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区。(如下图所示)
Y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4)说明图中A工业区布置的合理性。(2分)
解析: 利用黄河、恒河部分河段示意图考查两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问题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1)题,图中甲地区为宁夏平原区,地处半干早地区,降水少,多风沙,由于属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严重,治理措施根据原因分析。第(2)题,乙河(恒河)下游农业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本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加之地势平坦,有利于水稻生长。第(3)题,结合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1)
(2)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3)
(4)交通便利;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文化生活区之间建有绿化防护带。
2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油价的上涨和矿难的频发,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下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C能源在调出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_;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4)图中B能源输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为了缓解B地能源紧张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5)结合材料二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2分)
解析: 第(1)题,考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差异,这是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之一。第(2)题,考查珠江流域水能丰富的原因,应从河流的流量大、落差大两个方面来回答。第(3)题,要明确A是火电,B是天然气,C主要为水电,这三类能源中水电是最清洁能源。第(4)题,B能源输入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此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需要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第(5)题,主要考查对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
答案: (1)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我国东南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大于生产
(2)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3)C(水电)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4)B地电力紧张的原因:①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②该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耗电量大。
措施: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发展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建设核电站;③宣传节约用电等。
(5)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