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一章 说明文阅读解题攻略
一、2020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及考生失误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北斗,国之重器
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
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
第五部分 近年中考真题及考生失误分析
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
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
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
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震、洪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 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对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是以芯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 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选文有删改)
1. 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 和
。(3分)
.
.
.
.
.
.
.
.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之重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C. 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
D. 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截至2019年底”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 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结合选文,解释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 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 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3分)
2. B(3分)
3. 示例:①北斗系统兼容其他导航系统;②拥有更高的精准度;
③更有效的搜救服务;④独特的短报文功能。(每点1分,最多得4分)
☆考生失误分析☆
1. 第1道题由之前的选择题改为了填空题,考查的是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可见此文章对逻辑顺序的把握提高了要求,学生必须在充分阅读并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性地作出归纳,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对于平时阅读能力不高的学生来说做起来未能得心应手,因而得分率不高,有的学生答到点上了,但概括得不是很简洁,会扣掉一些分。
2. 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是延续了10年的题型。这道题涵盖面很广,涵盖了说明文的说明内容、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诸多方面,还是需要把每项放到原文中去,认真对照、分析,当然也是考验学生对说明
内容以及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尤其是B选项的内容最能考验学生的信心,一不留神就会掉坑,认为该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导致丢分了。所以该项的得分率也是有待提高的。
3. 这道题考查学生搜集文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跟第1道题填空的内容有关系,第1道题做得好,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自然而然会在锁定方位的段落中寻找答案,正因为这样,得满分相对比较难。有部分考生不懂得分点作答,只回答其中一两点,导致丢分。本题关键要做到根据关键词“原因”去确定答案所在的段落,再筛选要点,整合信息,提炼出答案。
二、2018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及考生失误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英国王室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 000万~2 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这些塑料垃圾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在运输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珠;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消化也不容
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
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⑦ 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
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 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 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 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 选文第②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 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 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4分)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 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3分)
2. C(3分)
3. ①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具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
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
③海鸟因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考生失误分析☆
1. 第1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多学生选错,其原因是很多年没有考说明文了,有些学生虽然平时都有练习,但还是有点措手不及,所以如果稍微受影响,则易导致没有仔细阅读原文,没有把各个选项的内容认真对照原文分析。如C选项中正确说法应是“可能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缺少了“可能”一词,由于很多考生只是粗略地阅读文章,凭自己对文章的大致印象来分析选项,往往忽略了细节的地方,看到各个选项好像
都正确,觉得好像都有道理,不知如何选择,而不知道静下心来,把选项带回原文再阅读分析。再者是有些学生看错题干了,把选择“正确”选项看成选择“不正确”选项。所以说,做选择题,心态很重要,一定要对照原文静心分析选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差异,否则极容易失分。
2. 第2道题还是一道选择题,这道题虽说是选择题,但涵盖面很广,它涵盖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诸多方面。做题时还是需要把每项放到原文中去,认真对照、分析。当然也是考验学生对说明对象以及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所以这道题不容易得分。
3. 这一道题要求运用说明文中的信息以及提供的链接信息,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属于开拓性的题目。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大部分考生不
知道分点作答,只回答其中一点,导致丢分。还有一部分考生不根据原文作答,脱离原文,信口开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拓性的题目,还是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上作答,通过原文筛选要点,整合信息,提炼出答案。
三、2012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及考生失误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毒胶囊” 有多毒?
谢滨欢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①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
人厌。各国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⑥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
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鞣(ró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 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 选文第②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 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 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2. 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3分)
2. ①看颜色,毒胶囊颜色深、鲜艳;②看质地(成分),毒胶囊杂质多、易碎;③看工艺(质量),毒胶囊口比较松,易拧开。(答对1点得1分)
3. ①用工业明胶替代药用明胶的只是少数黑心企业,不必恐慌;②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毒胶囊”的危害性;③要掌握鉴别“毒胶囊”的方法;④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我们不必谈药色变。(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以上得4分)
☆考生失误分析☆
1. 第1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多学生选错,其原因是没有细读原文,没有把各个选项的内容认真对照原文分析。很多考生只是粗略地阅读文章,凭自己对文章的大致印象来分析选项,看到各个选项好像都正确,觉得好像都有道理,不知如何选择,而不知道静下心来,把选项带回原文再
阅读分析。所以说,做选择题,心态很重要,一定要对照原文静心分析选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差异。
2. 第2道题,相对比较简单,题干中很明确地指出,答案从第⑧段中找,但是,要得满分还是不容易,有些考生没把考点回答完整,漏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导致丢分。还有一些考生没有养成分点作答的习惯,把答案全部写在一起,导致条理不清晰,不利于改卷老师找得分点,也有可能导致丢分。所以,回答简答题,一般要考虑是否要分点作答。
3. 这一道题要求运用说明文中的信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属于开拓性的题目。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大部分考生不知道分点作答,只回答其中一点,导致丢分。还有一部分考生不根据原文作答,脱离原文,信口开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拓性的题目,还是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上作答,通过原文筛选要点,整合信息,提炼出答案。
四、2011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及考生失误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
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
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 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 第③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3分)
2. 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本题最多得3分)
3.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③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最多得4分)
☆考生失误分析☆
1. 第1道题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也不是很高。B选项“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说法错误,“绝灭了一切物种”和原文中“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的表达存在差异,前者过于绝对化。很多考生没有仔细阅读,看到选项和原文类似,就以为这与原文的意思一致,故而导致选错失分。所以建议考生平时在做说明文阅读时要耐心和仔细。
2. 第2道题难度不大,得分较高,平均分为2?2分。失分的考生是因为没掌握好解题技巧,没掌握解答说明文语言分析的答题套路,只需要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很多考生都可以得满分。
3. 这一道题要求运用说明文中的信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属于开拓性的题目。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大部分考生不知道分点作答,只回答其中一点,导致丢分。还有一部分考生不根据原文作答,脱离原文,信口开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拓性的题目,还是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上作答,通过原文筛选要点,整合信息,提炼出答案。
五、备考建议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要求,钻研考点,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备考复习。
2. 加强阅读,从说明文文体知识和审题两方面入手加强说明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
3. 熟练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学会解读并分析说明文,还应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力争拿到满分。
4. 善于分析归纳选择题干扰项的类型,掌握解答选择题的方法。
5. 对于简答题,强化“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及“运用说明文的信息解
决相关问题”这几种类型题目的专项训练。
6. 考试中除了认真阅读原文外,还要认真研究答案,尤其是选择题的各个选项,某些选项也许是下一题的答案。而且尽量不要“留白”,掌握一些得分技巧。
7. 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规范答题格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8. 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分点作答,依分答题。审题时,抓关键词“二处”“各指”等,避免出现漏答或错答的情况。
9. 督促学生不要出现空白卷的状况。基础较差的同学,切勿放弃答题,一定要树立答题意识。
10. 注重语言表达的顺畅之雅及文面书写的悦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