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重点 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
A.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旧中国的外交是对外屈膝投降的屈辱外交,所以新中国不学他们的表现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故A项正确。
2.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可知毛泽东强调新条约是建立在两国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签订的,与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同,故选B项;“一边倒”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项;中苏签订新的条约已经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排除D项。
3.《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下列关于该方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朝鲜战争结束和国内建设需要提出 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阐述这一构想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推动我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到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外交上的精彩华章”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不是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12月提出,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国内在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需要有个良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5年亚非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十项原则,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题干所提及的时间是1952年,可知题干所述发生在建国之初,再根据题干中南汉宸团长的指示——“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可知在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这一因素,故选D项;中国与苏联关系出现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不能把该问题扩大为“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其综合国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排除C项。
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故A项错误;“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表明参加会议的都是独立前受到殖民侵略的国家,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故B项正确;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周恩来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的内容“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
6.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解析】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D项。
7.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 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有“缔约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的表述。比较这两个条约的不同内容,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中心????????????????B.中日两国的历史积怨已经化解
C.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国关系????????????D.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将1950年中苏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条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1950年的条约内容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即日本,2001年的条约内容“不针对第三国”,据此可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睦邻友好关系,故选D项;1950年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涉及的是“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涉及的是“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俄双方的合作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苏、中俄两国所签订相关条约内容的比较,而不是中日两国的历史积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关系,旨在构建一个世界整体稳定和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而不是以中俄关系为中心,排除C项。
8.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2005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所以实行俄文,故A项正确;中美建交与材料中中法文护照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并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
A.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
C.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D.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答案】A
【解析】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都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世界早已经接受了中国,故B项错误;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未发生重大转折,故C项错误;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且我国早在之前就已经打破了冷战思维,比如70年代与美国的外交,故D项错误。
10..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这一组织的特征有( )
①结伴而不结盟 ②安全先行 ③互利协作 ④政治经济合作实体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包括:结伴而不结盟、安全先行、互利合作。①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政治经济合作实体,④错误。
11.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 B.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
C.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答案】A
【解析】
解析:由材料“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A项正确。
12.2019年上半年,中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如下表)这三场外交活动共同体现了中国( )?
外交活动 中国声音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A.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
B.和平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
D.开放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间的交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19年上半年,中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在三次主场外交中都涉及和平合作,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美国在外交方面推行霸权主义,但当今世界呈现多极恶化趋势,并非美国独霸全球,何谈打破,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与作用,并不是中国坚持原则与灵活外交并存,排除C项;中国这些外交声音的发出,不仅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而且是世界的,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 (13分)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8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5分)
答案 (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根据材料“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等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也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由材料“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日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第二小问是外延式问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14.(13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
《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 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
《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答案 (1)外交政策:“一边倒”。
原因: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
意义: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影响:使中美两国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的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美国的政策、中苏关系以及中国的目的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可知重大变化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根据材料信息“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与西欧国家关系缓和、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