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琴俱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9 20:03:47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人琴俱亡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子猷(yǒu)  便索舆来奔丧(yú
B.便径入坐灵床上(jìng) 弦既不调(tiáo)
C.掷地(zhì) 俱病笃(dǔ)
D.因恸绝良久(dòng) 月余亦卒(zú)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字音。D项中“恸”念“tòng”
答案:D
2.①《人琴俱亡》的作者是 ,出自 ,南朝宋 家。
②王子猷即 ,子敬即 ,两人都是 的儿子。
答案:①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文学家 ②王徽之 王献之 王羲之
3.翻译句子:
①(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文:
②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译文: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答案:①子猷到后,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②这表明他一定是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思路解析:该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去把握人物情感。应注意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答案:“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等语句。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笃: )
②语时了不悲(了: )
③便索舆来奔丧(舆: )
④子敬素好琴(素: )
⑤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径: )
⑥弦既不调(调: )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词义的积累。
答案:①沉重②完全③轿子④一向⑤径直⑥协调
2.译句:
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⑵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答案:(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3.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思路解析:引导学生积累成语。
答案: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11小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思路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运用简洁含蓄,精炼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B.一些字词的运用准确而恰当,隽永凝练,生动地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C.文中一个“掷”字就把子猷对子敬的哀痛表现到了极点。
D.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把子猷的神情、外貌、动作、语言都描绘得细腻而真实。
思路解析: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答案:D
6.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又想表现什么主题?

②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
思路解析:引导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答案:①文章主要写了以下这些内容: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借此来表现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切的兄弟之爱。②子猷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所以后来在看到弟弟的琴这个触发物后,竟然哀伤而逝
7.请你说出1-2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故事。
思路解析:引导学生进行扩大阅读,考查课外积累。
答案:如: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等
轻松1分钟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词注音。
子猷(  )     病笃(  )     索舆(  )
不调(  )     掷地(  )     恸绝(  )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生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yǒu dǔ yú tiáo zhì tò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猷问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时了不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敬素好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词义的掌握情况。
答案:①手下的人 ②完全 ③平常 ④总、竟
3.翻译句子: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译文:
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思路解析:此题检查学生以文言句意的理解。
答案:①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②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二、阅读与理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文中王子猷、子敬是______时的名士,他们的父亲是大书法家______。
答案:东晋 王羲之
5.给加点字注音。
奔丧(  )   亦卒(  )
答案:sāng zú
6.下列句中与“恸绝良久”中“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
A.居心不良  B.感慨良深  C.良心未泯  D.除暴安良
思路解析:B项中“感慨良深”的“良”与例句中的“良”都是很的意思。
答案:B
7王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感情。
答案: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而掷地
8.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该怎样理解
思路解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兄弟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答案:子敬已离我而去,相偕弹唱的美好日子一去不返了 
9.从上文中你能体会到刘义庆《世说新语》怎样的语言特色
答案提示:语言精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以一言一行刻画人物神貌个性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贪,知我贫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B.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指占便宜)
C.鲍叔遂进管仲(举荐) D. 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的儿子)
解析:D项中的“子”是古时以男子的敬称。
答案:D
11.选出与“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中的“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祖死于是 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解析:D项中的“于”是被的意思。
答案:D
12.翻译句子
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答案: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而为功名没有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1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成语积累情况。
答案:鲍叔让贤
三.深层探究
14.《世说新语》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几个出自于《世说新语》中成语或典故题材等。答案: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四.中考回顾
15.(2005年中考厦门卷)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2)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1)思路解析: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所归纳的特点须有代表性,举例恰当,要有自己的一点分析。
答案:内涵深刻,引人联想。如“光合作用书房”巧借比喻,突出了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
突出商品的特点。如“百草”突出了中草药的特点,行业特色鲜明,店名与其经营的商品相吻合,且“百”字点出种类很多。
(2)思路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好店名的特点,能克服原有店名的毛病,符合该店客观条件。酌情给分。
答案:舒心发屋、回头发屋、丝情理发店……
收获
一上完地理课,老师金虎:“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金虎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觉得老师您比我爸爸聪明。”老师笑笑:“你说说看。”金虎说:“我爸爸喝了酒才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而您不喝酒就知道。”(共15张PPT)
人 琴 俱 亡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1.王子猷(yó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 8.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月余亦(yì)卒(zú)
快读,读准字音:
俱:
病:
笃:
左右:
何以:
语:
了:
索:
舆:
都:
慢读,疏通理解
第一段: 重点词语
副词,全,都。
文中是动词,生病。
(病)重。
指手下人,身边的人。
“以何”,为什么。
动词,说话。
完全。
要。
轿子。
总、竟。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译文
一向、向来。
喜欢。
直往。
已经。
扔。
于是,就。
痛哭,极度悲伤。
气息终止。
死。
慢读,疏通理解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素: 好:径:既:掷:因:恸:绝:卒: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译文
品读一句话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请你找出子猷的动作,
体会子猷此时的心理活动。
回读,把握文章
第一部分(1) 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部分(2) 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手足情深
成语积累
“人琴俱亡”,原来意思是说人死了,他的琴也不能再存在。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说明看见死者的遗物,更引起对他的怀念和哀思 .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此已丧矣_________   病笃_______    
丧            笃
  便索舆来奔丧_____    笃实_______
弦既不调________ 月余亦卒____
既 生卒年月____
既然而悔之______ 卒 士卒 _____
卒业________
去世
去世
丧事
(病)重
忠实
已经
后来,不久


完毕,结束
寡人反取病焉______

俱病笃 ______
素湍绿潭 ______

子敬素好琴______

生病
白色的
向来、一向
辨析多义字的字义:
手足情是人世间永不凋零的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赏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德行》
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拓展赏读
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又生人乐代替,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第,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旧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随溃裂,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人琴俱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本文身后的兄弟情谊
重、难点与关键: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课题解读:
人琴俱亡:俱,副词,表示范围,都。意思是指文中的王子敬死后,他的琴也不好使了。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看到死者的遗物引起对死者的痛悼之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文学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teacher / sgwx / " \t "_blank )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儿,世袭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他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笔记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teacher / dsbj / " \t "_blank )小说(笔记体:一种文体,又称“随笔”“笔录”“杂谈”“杂织”,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笔记体小说:是我国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小说体裁,又称“随笔”“笔录”“杂织”等等,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随笔记录,不拘体例。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等)。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teacher / sgwx / " \t "_blank )等三十六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立、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提高文言语感。)
三,正音: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请一位请一位同学上台注音,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注)
猷(yóu) 笃(dǔ) 了(liǎo) 舆(yú)
奔(bēn) 调(tiáo) 掷(zhì) 恸(tòng)
四.整体感知文章:(默读课文并翻译)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t "_blank )补充指导。
第一段: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赏词:俱:(副词)都、全。 笃:du (病)重。 而:表承接,连词,不译。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副词,总、竟。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语:动词,说话。
了(liǎo):全,完全。 索:要。 舆:轿子。
奔丧:原指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析句:王子猷为什么完全不悲伤呢?给人们留下了疑团。一路上都没有哭,继续加深疑问,引出下文。
第二段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词: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琴:动词,弹琴。
径:直往。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投掷、抛掷、仍。 这一句写子猷对子敬的悼念方式。
因:副词,于是,就。 恸,痛哭、极度悲伤。 绝:气息中止,死亡。
良:很。
卒:zu ①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hōng”。
②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③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译文: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析句: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读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板书设计:
人亡 俱病笃 子敬先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琴亡 取琴弹 不调掷地
恸绝久 月余亦卒
(自由发言).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检查背诵。
2.翻译:
①课后练习2
②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二.理解文章内容:
1.朗读后讨论归纳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写兄弟二人俱病,子敬先亡,子猷奔丧。---写奔丧
第二部分:(2)写兄弟情深,子猷恸绝身亡。---写恸绝
2.探究:
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②“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自由发言)
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作者先描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情,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不是不悲痛。等发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结合课文探究他死去的原因。
一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三.小结:
中心: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写作技法:
1.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现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teacher / sgwx / " \t "_blank )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teacher / sgwx / " \t "_blank )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2.语言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拓展训练:
1.同样写到兄弟之情,曹植的《七步诗》反映是怎么样的兄弟关系?
比较学习本文与曹植《七步诗》,从中感受真情,谈自己的体会。(思考三分钟)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 ( http: / / baike. / view / 191382.htm" \t "_blank )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 http: / / baike. / view / 480303.htm" \t "_blank )。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在班上交流。如:管宁割席、陈太丘与友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周处等故事
2我们常说“同学如兄弟姐妹”,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写一篇你与同学或手足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