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9 20: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案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致蒋经国先生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九年级上册第13课。这是一封书信,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经国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问题,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写作书信,还要让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增强统一中华、爱国兴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生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三学生,既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明确学习的意义,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学习,因此,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由于本单元集中学习书信,虽然学生之间平时也有书信来往,未必对书信的有关知识能熟练掌握。所以,教学中应加强点拨,让学生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的。
三、学习目标:
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2.品味本文微言大义,恰当得体的语言。
3.掌握反驳与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增强统一中华、爱国兴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掌握反驳与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突破 :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文章中蕴涵的深情。
第二部分:《致蒋经国先生信》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领会书信写作的一般特点。
2.品味本文微言大义,恰当得体的语言。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反驳与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增强统一中华、爱国兴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预习重点:目标2、3
预习等级 批阅方式 批阅人
三、预习任务:
1.这是一封书信,你了解书信的相关知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提示:书信是应用文的一种,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互通信息的一种文体。了解这一文体,有利于能正确使用这一文体。)
2.你对作者及蒋经国先生知道多少?小组之内互相说说。
3.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对于难以理解的字音、字义,自己提出来,尽量和同学讨论得出答案,也可试着通过用字形推断法、课文迁移法等分析词义,,进行探究性学习。)
咫______尺   会晤____    城隅____ 绸móu____
mǐn_____灭   zhuì______言  beì 谬   wú______庸
4.释词
历历在目-- 各得其所--
局促东隅-- 推委--
5.搜集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相关背景材料,理解词句深层含义。
(提示:有些句子要了解其深层含义,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需了解廖承志父亲廖仲恺先生被杀一事,从此信亦可见廖承志的胸襟、气度。)
6.小组讨论: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给蒋经国先生写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要求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检验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7. 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书信内容。
(提示:本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力,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朗读时要好好品味。)
(6、7题的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提高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对文体的初步印象。)
四、预习诊断:
阅读《致蒋经国先生信》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 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拢,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1. 解释词语:
悖谬 巧言令色
2.如何理解“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拢,吾弟亦将难辞其咎”这一句?
3.“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中的“伟业”指什么?
4.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于全中国人民都有哪些好处?对蒋经国又有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五、预习质疑:
(总结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者是与同学讨论还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老师解决或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点拨。)
第三部分:《致蒋经国先生信》 课堂教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的。
2.品味本文微言大义,恰当得体的语言。
3.掌握反驳与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增强统一中华、爱国兴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习重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虽然民族耻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盈着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这封书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导课方式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初读,预习感知。
(设计思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采取教师抽批和学生同桌互批的形式进行检查,并将预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反馈,总结预习中存在的情况并适当点拨。)
(三)、研读,精讲点拨。
1.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态度如何?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要求学生研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检验自己对课文信息提取和概括的能力。)
2.作者对蒋经国推心置腹地劝说并反驳其错误言论,用意是什么?(同桌讨论)
3.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 这样写有什么特别含义?
(提示: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值得借鉴。)
4.“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有何作用?
(此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这三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品味本文微言大义,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多年的老友,为对方设想如此周到、关怀如此备至,读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并找出相关句子,揣摩其感情,并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这部分运用“对话”理念进行设计,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平等、碰撞、互补的基础上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
6.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7.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
(设计意图:研读就是在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潜心分析课文,体验作者写作的心境,把握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联读,拓展延伸。
阅读《廖承志致信蒋经国的幕后:开启两岸和平接触之门》(从网上可以搜到),感受《致蒋经国先生信》对两岸和平进程所起的推动作用,验证此信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它。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积淀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定人 等级
得分 评定人
五、诵读,达标测试。
(时间:10分钟 总分:共10分。要求:各位同学闭卷独立完成。)
1.给划横线生字注音 (2分)
把晤 ( )  东隅 ( )  毋庸赘言( )未雨绸缪 ( )      
2.解释词语(1分)
毋庸赘言: 同捐前嫌:
3.“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的意思是什么 (1分)
4.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2分)
5.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4分)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书信写法的掌握以及通过这种体裁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是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掌握了书信的写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畅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既引导学生理解了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又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
第四部分: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说理 民族利益 →历史责任 →个人抱负
言情 思念殷切 关怀备至 设想周到 批评中肯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书信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欣赏、写作书信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之一。其次,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中,由于是一封文言书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坚持诵读、品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书信的语言之美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