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土地资源》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2.该景观最可能分布在下列哪一地形区( )
A.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1选B,2选B。图中所示景观为山地森林,所以可判断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平原多发展为耕地,山地多发展为林区,高原多发展为草地,塔里木盆地则主要分布着难以利用的土地。
3.“我的家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的粮仓。”此句话描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建设用地 B.耕地
C.林地 D.草地
【解析】选B。从描述中可知该地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的粮仓,从而可知该地以耕地为主。
4.(2009·湖南常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统计:“中国的人均土地0.96公顷,世界平均人均土地3.30公顷”,你认为这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 )
A.人均多 B.分布不均
C.生产力区域差异大 D.人均少
【解析】选D。从题干中数据可看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人均土地面积,即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少。
5.下列地形区,草地面积最广阔的是( )
A.东南丘陵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解析】选D。东南丘陵是我国主要的林区,四川盆地和东北平原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草场广阔。
6.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是( )
A.耕地面积广 B.林地面积广
C.总量丰富,类型齐全 D.建设用地面积广
【解析】选C。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类型齐全。
7.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中属于难利用土地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沙漠
【解析】选D。可利用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类型有沙漠、戈壁、石山、冰川、雪山。
8.在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比重最小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解析】选A。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小,因此耕地比重小。
9.(2010·淄博期末)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比例合适
B.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但是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除耕地外,其他类型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为农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解析】选D。该题考查的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与我国庞大的人口相比,各类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比重小,能发挥环境效益的林地比重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利用的土地占了国土面积的1/5多,因而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
10.(2010·山东济宁)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合理的方式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牲畜的数量
C.陡坡开垦为耕地,减少我国的粮食压力
D.在宜林山坡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选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减少湖泊面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沙化;陡坡宜发展林业,不易开垦为耕地。
二、综合题
11.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及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______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
(2)从上面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我国耕地、林地、难利用土地分别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1)、(2)题,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第(1)题,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第(2)题,我国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分别为13.5%和16.6%;难利用土地比重大,约为21.6%。第(3)题,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类型齐全,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尤其是人与耕地矛盾突出。第(4)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因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1)三 1/3
(2)加拿大 美国 法国 印度 13.5 16.6 21.6
(3)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类型齐全、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尤其是人与耕地矛盾突出
(4)我国土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12.(2010·威海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某村有宜林山地2 100公顷。十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土黄色的天空,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结果山越开越荒,粮越产越少。后来,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对该村提出了“让黄土地披上绿装”的建议。该村实施了“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现在,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造成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人民植树种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加,其原因就是人们无节制地乱伐森林、滥垦草地,地面缺少植被保护,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当地人民植树种草的作用是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我国政府之所以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不佳,人均耕地少,而人们利用中又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该题的解答,明确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
答案:(1)滥垦乱伐,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滥垦乱伐现象严重,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人口增多,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增多,保护不够等。
探究课题·家乡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舞台”,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离开土地资源,人类就无法进行经济活动。
探究要求: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建议,因地制宜发展家乡经济。
探究方法:调查分析
探究结论:
(1)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这里的物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乡的土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要说明原因。
(3)家乡的土地资源潜力怎样?(从未开发土地的数量、土壤的肥力、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
(4)为了更好地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请根据你的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点拨】第(1)题,一般说来,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地势平坦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及盆地,北方地区多旱田,南方地区多水田,主要种植农作物。林地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山区,盛产木材、水果等。草地多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畜牧业发达,畜产品丰富。城市多为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多分布于戈壁、沙漠、高山、石山等地。第(2)题,由于不合理利用和人口的增加,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问题。第(3)题,一般说来,东部季风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小;东北、西北等边远地区,未开发土地相对较多,但土壤贫瘠,气候条件差。第(4)题,本着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既充分利用,又保护生态平衡。
3.2《土地资源》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
一、单项选择题
(2009·山东菏泽)读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的高原、盆地
B.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C.南方的山地、丘陵
D.北方的高原、山地
2.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 ②西南 ③东南 ④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选B,2选A。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3.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国土辽阔,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B.我国耕地、林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
C.耕地、林地在我国土地利用中所占比例大
D.我国草地面积在不断增加,且质地优良,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解析】选B。该题考查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在土地利用中,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各类土地分布不均的特点:耕地、林地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内,草地集中在非季风区内。在土地利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4.对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异,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方平原辽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
B.南方地形复杂,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
C.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以草地、荒漠为主
D.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地的生产力较高
【解析】选D。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由于海拔高、热量不足,土地的生产力很低。
据新华网报道:山东省青州市在初中、小学推行课本循环使用,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全市一学期就少订课本32万册,节约资金150多万元。据此回答5、6题。
5.课本的循环使用,对哪种资源有直接的保护作用( )
A.石油资源 B.水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炭资源
6.这种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季风区,山地地区
B.季风区,平原地区
C.非季风区,高原地区
D.非季风区,沙漠地区
【解析】5选C,6选A。课本的原料来自于森林资源,该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季风区的东北、东南和西南山地地区。
读漫画,回答7、8题。
7.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污染
8.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于我国的(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东北和西南地区
【解析】7选A,8选B。第7题,图中反映过度放牧,草场超载,草质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第8题,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布,环境脆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
9.(2010·烟台期末)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破坏严重
【解析】选D。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但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我们应该切实加强保护。
10.(2010·山东聊城)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
C.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D.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解析】选B。黄土高原地区应发展林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水源丰富适合耕作业和渔业的发展。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不适于大力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湖众多,适于发展耕作业和渔业。
读漫画,完成11、12题。
11.漫画中小鸟哭泣的原因是哪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动物资源 D.森林资源
12.如果在山区,该资源遭到破坏将会导致( )
A.耕地面积增加 B.水土流失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动物资源增多
【解析】11选D,12选B。第11题,从漫画中哭泣的小鸟和树桩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第12题,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易发生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将失去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中,_____所占比重最大,约为______,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
(3)随着人口的增长,_______(填代号)将不断增加,人与_______(填代号)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了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国家将每年的_______定为“全国土地日”。
(4)根据上图,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山地,草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在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分别为13.5%和16.6%,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可利用草地比重大,约为32.6%,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建设用地为15.7%,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将不断扩大,人与耕地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家将《土地管理法》的颁布纪念日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类型齐全;不足:比例分配不尽合理。
答案:(1)旱地 水田 草地 林地
(2)可利用草地 32.6% 非季风区
(3)① ④ 6月25日
(4)优:利用类型齐全。
劣:比例分配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14.(2009·贵州黔东南州)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1)甲图的意思:人口增长使得______面积缩小了。
(2)乙图的意思是:人类滥伐森林,导致_______面积逐渐扩大。
(3)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除了图中所示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问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甲图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乱占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乙图则是由于人类的毁林开荒,导致沙漠化面积扩大。
答案:(1)耕地 (2)沙漠 (3)水土流失等。
社会调查:你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存在着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不一致,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提出解决措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