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西百色市靖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广西百色市靖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6 08: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广西百色市靖西二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中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2.(2分)“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
A.强化血缘联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封邦建国
D.推行礼乐教化
3.(2分)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
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4.(2分)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5.(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世袭制度确立
C.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6.(2分)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
A.秦
B.周
C.西汉
D.唐
7.(2分)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主要是因为(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统一了度量衡
C.为两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统一了法律
8.(2分)嬴政登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9.(2分)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10.(2分)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1.(2分)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王族
D.功臣
12.(2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  )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13.(2分)《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14.(2分)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15.(2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D.书同文,人同伦
16.(2分)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17.(2分)“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8.(2分)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19.(2分)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20.(2分)“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秦朝实际上没有灭亡
B.秦朝皇帝改称秦王
C.秦始皇的后代犹存
D.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
21.(2分)《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  )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22.(2分)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寻求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23.(2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4.(2分)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25.(2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  )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26.(2分)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27.(2分)《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  )
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28.(2分)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中表述最恰当的是(  )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郡县制
29.(2分)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30.(2分)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大(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太)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
(3)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32.(22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2015年媒体关注的热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回避不开先秦政治。
材料一: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2015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
2020-2021学年广西百色市靖西二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中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主旨即可。
【解答】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在祀与戎”不符。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在祀与戎”不符。
C.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商朝时期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官员的政治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A.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而不是分封制,故排除;
B.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C.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初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分封对象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故正确;
D.和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目的。
【解答】A.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故排除;
B.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士,故排除;
C.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具有隶属关系,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天子仅有义务。材料“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故正确;
D.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等等。
【解答】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联系所学,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变革分别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1945年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社会义国家,因此第一次革命应选D项;
ABC项都是贵族制度,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建立后大肆分封刘姓诸侯国,同时继承秦朝郡县体制,称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A项;
周代郡县制未产生,排除B项;
唐代实行道州县的行政体制,排除D项。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关键信息“有划时代的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最大的影响是实现了国家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故A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及法律是统一的措施而非意义,排除BD两项;
题干并未强调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A。
8.【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政是为了避免皇权被架空而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据此依据材料“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可知A正确。
太尉仅仅是军事方面的,排除B。
郡守与县令是地方官员,排除CD。
故选:A。
9.【分析】本题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
【解答】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
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正确。
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
项。
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排除C。
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选D。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项不是发自商鞅,故排除;
B.根据材料“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盛行和完善,故B项正确;
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D.内阁制和三省制是明朝和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
【解答】通过材料“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诸侯国,故排除ABD,C正确;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关键词信息: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解答】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故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解答】A.只涉及分封制,排除;
B.只涉及宗法制,排除;
C.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正确;
D.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
故选:C。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
【解答】AB两项表述错误,周天子是全天下的大宗;
C项表述正确,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项表述错误,伯禽是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二者有血缘关系。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特点。
【解答】A.本项涉及的西周的政治特点,故排除;
B.官员的直接由皇帝任免是皇权至上的表现,所以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C.皇帝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其中皇权独尊是主要的特点,故正确;
D.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演变。
【解答】A.材料“政自天子出”反映的是分封制,“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势力的增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此可知其变化体现的是从分封制到皇帝集权独断的变化,A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封国制的起源,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
D.材料信息包涵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现状,D时间上有误,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心思想。
【解答】A选项,王位世袭制度自夏朝创建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B选项,分封制度是西周的典型制度,最终在春秋战国逐新瓦解,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C选项,宗法制度是西周解決统治阶级内部继承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D选项,根据材料西周的制度是针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弊端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秦朝建立之后改分封制度为郡具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解答】材料“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主要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来任命,这些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故C正确,排除D。
A项是诸侯的义务,故排除。
B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解答】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C项符合。
ABD与材料含义不符,排除。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知道,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秦,虽死犹存”,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历二世而亡。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了皇帝制,秦王改称皇帝。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后代犹存并非秦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统一六囯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囯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关键词是:周辙东,王纲坠。
【解答】“周辙东,王纲堕。”说的是周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开始走向解体“王纲”即当时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东周是封建社会开始建立的时期,B说法片面,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22.【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主观目的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秦始皇设立皇帝,显示皇权独尊,主要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
【解答】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
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
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故选:D。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和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君主专制并没有弱化。
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
故选:B。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根据对题意的准确解读,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A御玺是皇帝专用的,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所用的御玺不同,说明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故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国家官员和四夷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材料反映的是御玺的使用,与三公九卿制无关,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6.【分析】本题以西周时期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青铜器物的一致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解答】A.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该项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该项错误。
C.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该项错误。
D.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该项错误。
故选:A。
27.【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体现出“礼”和“血缘关系”两方面的因素,据此可知B正确。
A只涉及一个方面。故排除。
C也只能说明一个方面。故排除。
应该是血缘亲疏决定见面的礼节。故排除D。
故选:B。
28.【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解答】“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主要受宗法制的影响,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9.【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
B项“违背了三纲五常”说法错误,排除。
D项“分封制”,与题干材料“立太子”无关,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故C正确。
故选:C。
30.【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结合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C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和世袭制,AB选项排除;
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D选项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本题考查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
(3)本题考查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答】(1)要立足材料一、二,多角度概括。
(2)要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来回答。
(3)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峻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
(3)积极方面: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消极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32.【分析】(1)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
(2)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3)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
【解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三是嫡长子,故能据此王位。
(2)第一小问:材料一“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体现出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可从当时的影响和长远影响进行分析: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据材料三“列土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有: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依据材料二“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用有: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
(1)老三可继承王位;因为他是嫡长子。
(2)嫡长子继承制。评价: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制度:分封制。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作用:①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