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 诗两首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g) 彳亍(cì) 
D.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 
解析: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gāo”;C项,“彳亍”中的“彳”应读“chì”;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艳影   彳亍   冷漠   凄婉 
B.颓杞   寂寥   彷徨   迷惘 
C.凄清   惆怅   榆阴   浮澡 
D.船蒿   沉淀   漫溯   笙箫 
解析:B项,“杞”应为“圮”;C项,“澡”应为“藻”;D项,“蒿”应为“篙”。 
答案:A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D.《雨巷》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解析: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A 
4.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    ,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的顺序。第二句横线处缺少的部分在句子中作时间和地点状语。 
答案: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爱眉小札》。 
B.《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重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称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D.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解析:A项,《爱眉小札》是徐志摩的作品,不是戴望舒的作品。 
答案:A 
阅读《雨巷》,回答6~9题。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6.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 
答:  
答案:雨巷、丁香。 
7.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  
答案:孤独、抑郁、消沉。 
8.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9.本诗押韵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全诗每节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读《再别康桥》,完成10~13题。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0.下列各项对首尾两节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尾两节诗,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回肠荡气的思绪和情怀。 
B.“轻轻的我走了”,“轻轻”是修饰“走”的;“悄悄的我走了”,“悄悄”也是修饰“走”的。这两处状语前置,意在强调“走”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情。 
C.首尾两节诗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与状语前置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动作的轻、悄,表现不事张扬、不忍惊扰的心态,表现了对母校的一往情深。 
D.这两节诗中的“云彩”,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昔日在母校求学时的愿望和理想。她虽然如云彩一样美丽,但毕竟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所以诗人“不带走”,而要向她“作别”。 
解析:D项诗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1.下面是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该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河畔金柳、波光艳影、青荇、柔波、浮藻、星辉、夏虫等物象。 
B.通过对物象的描写,作者创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境界和依依不舍的氛围。 
C.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D.“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热爱康桥而对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解析:无排比。 
答案:C 
1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相似,但又并非简单的重复,这种写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招手”是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云彩”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与“云彩”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13.本诗具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试就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答案:(示例)音乐美表现为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节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创新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3.“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答:  
  
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4.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答案: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 
[高考巡礼] 
1.[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以现代诗歌为赏析对象,考查重点与旧体诗的赏析有所不同,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的考查。这首诗是抗战时期人们广泛传唱的名作,在对诗人生平思想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会明白,第一节诗文是说设想,第二节诗文是写现实。AB项考查诗歌词语、句子所负载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正确的。CD项考查的是句子、修辞产生的作用和修辞描写的对象。D项,这句诗说明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这里的“我”绝不可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答案:D 
2.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答:  
  
答案: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