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6 鸿门宴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
戮力(lù) 奔驰(chì)
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ɡ) 目眦尽裂(zì)
彘肩(zhì) 有郤(xì)
解析:A中的“语(yǔ)”应读“语(yù)”;B中的“驰(chì)”应读“驰(chí)”;D中的“瞋目(chēnɡ)”应读“瞋目(chēn)”。
答案:C
2.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⑧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⑧/②③⑤/④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①⑧为名词动用,②③是名词作状语,④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用作名词,⑦是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A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沛公居山东时
解析:A中的“有意”古今都是“有意识地”;B中的“今人”在古代是“现在有人”,在现代是指“现代人”;C中的“非常”在古代是指“特殊的情况”,在现代是指“很,尤其”;D中的“山东”在古代是指“崤山以东”,而现在是特指山东省。
答案:A
4.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成分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沛公居山东时( )
④具告以事( )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
⑥欲告沛公( )
⑦长于臣( )
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⑨竖子不足与谋( )
⑩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解析:成分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介词的省略,本题主要涉及了这三种形式。
答案:省略的主要内容为:①军(于) ②为(之) ③居(于) ④告(之) ⑤与(之) ⑥告(于) ⑦(项伯)长 ⑧止(之) ⑨与(之) ⑩(于)坐上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解析:A中“采”通“彩”,C中“蚤”通“早”,D中“倍”通“背”。
答案:B
6.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C.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张良出,要项伯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为食
解析:A项第一个“因”表承接,于是;第二个“因”,副词,趁机,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B项第一个“如”,动词,到;第二个“如”,唯恐,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项第一个“意”,动词,料到;第二个“意”,名词,意图,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项两句里“要”都通“邀”,邀请。故选D项。
答案:D
7.下列加点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从词性的角度考虑)( )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君为我呼入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客何为者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⑥沛公奉厄酒为寿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⑧/③④⑥⑦/⑤
C.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④⑥/⑦⑤/⑧
解析:①②⑧介词/③④⑥⑦动词/⑤语气助词。
答案:B
阅读下文,回答8~11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8.下列省略句,填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于)留侯张良
B.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C.(其)长于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之)谢项王
解析:D项中“之”字应删去,在“谢”后补上省略的介词“于”。
答案:D
9.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
A.素善留侯张良( )
B.距关,毋内诸侯( )
C.毋从俱死也( )
D.臣活之( )
E.孰与君少长( )
F.吾得兄事之( )
G.张良出,要项伯(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答案:A.“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B.有两个通假字,“距”通“拒”,“内”通“纳”;C.省略句,应为“毋从(之)俱死也”;D.“活”使动用法,“活之”是“使之活”;E.“孰与”是固定结构,“与……相比,哪一个更……”;F.“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G.通假字,“要”通“邀”。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③具告以事( )
④毋从俱死也( )
⑤臣为韩王送沛公( )
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⑧为之奈何( )
⑨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解析:对文言词语(包括实词、虚词),既要准确掌握它的各个义项,又要根据具体语境做出准确判断。
答案:①交好 ②好好地 ③全,都 ④一起 ⑤替 ⑥替,筹划 ⑦到 ⑧这件事 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⑩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默然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A、B、D与现代汉语相同,C项的“非常”古汉语中指“不正常的情况”“意外变故”,而现代汉语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答案:C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对照古今文字,总结几条古今文字的不同特征。
①
②
③
解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十分明显,种类很多,解答此题一定要紧扣所给文段,不可漫天撒网。
答案:①数量词表述不同。古汉语是数词修饰名词,如“四人”,而现代汉语则是数量词修饰名词,译为“四个人”。 ②有些词古今意义差异明显。如“谢”“去”“间”,在古汉语是“谢罪”“离开”“从小路”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是“感谢”“前往”“中间”的意思。 ③语序变化明显。如“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则说成“操何”。
13.请找出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答:
答案:去 谢 走 间
14.从这段文字可看出刘邦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解析:沛公从危机四伏的宴会脱身以及他安排张良留下处理善后事宜的一系列言行,都充分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答案:虑事周全,善于应变;见机行事。
[创新迁移]
一、阅读下面一首流行歌曲的词和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霸王别姬
——流行与古典对比阅读
甲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却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作词:陈涛)
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甲题为“霸王别姬”,其中的“霸王”“姬”就是乙中所说的 和 ;乙叙述了 这个史实,它发生在公元 年。
答案:项王 美人名虞 垓下之围 前202
2.甲中画横线处“百媚千红”是指 ,“你那一种”是指 。
答案:各具特点的众多美女 虞姬的独特风采与个性
3.甲、乙两文皆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举出一例。
答:
答案:对偶:甲 悲欢共、生死同
乙 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夸张:甲 我的泪向天冲
乙 力拔山兮气盖世
4.甲主要运用了 、 的表达方式,乙中主要运用了 、 的表达方式;二文都可以说是“慷慨悲歌”,但“悲”的特点略有不同:甲是悲 ,乙是悲 。(限于一词)
答案:描写 抒情 记叙 描写 悲壮 悲哀
5.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四个字),乙中画波浪线的“饮帐中”是 短语。
答案:借景抒情 动补(“饮”后省略“于”)
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众数十万人。 众:多
B.吾知公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C.以赐公。 赐:赠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买
解析:A.众:军队、士兵;B.长者:德高望重;D.购:悬赏,不是一般“购买”的意思。
答案:C
7.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独臣有船 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骑此马五岁 ④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⑤若非吾故人乎? ⑥吾为若德
A.两个“独”不同,两个“骑”相同,两个“若”相同。
B.两个“独”不同,两个“骑”相同,两个“若”不同。
C.两个“独”不同,两个“骑”不同,两个“若”相同。
D.两个“独”相同,两个“骑”不同,两个“若”不同。
解析:①只有,②表反问语气;③骑马,④骑兵;⑤⑥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C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
(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答案:(1)天意要我死亡,我何必渡江呢?
(2)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奉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
(3)项王自己也受伤十几处。
9.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项羽为什么不接受乌江亭长的好意?
答:
答案:一是项羽信奉天命,认为自己败亡乃是天意,不可抗拒,绝无重振旗鼓的念想;二是项羽羞耻心很强,觉得无脸再见江东父兄。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5各题。
范增论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发也;羽之不杀,犹有君子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①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是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注] 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②楚怀王孙心: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0.下列两句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①相彼雨雪 ②以弑义帝
A.①看xiāng ②古时称臣杀君shì
B.①表动作偏指xiāng ②古泛指杀人一方shā
C.①看xiāng ②古时称臣杀君shā
D.①表动作偏指xiàng ②古时泛指杀人一方shì
解析:考查多音多义字及文化常识,由语境分析可得知“相”音xiāng,看,察看之意。
答案:A
11.对下列句子中的“以”“此”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不同
解析:以:①介词,在,意为“既然如此,那么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呢?”②介词,凭借,意为“借立楚怀王之孙熊心(号召天下)”。此:代词,指代内容皆为“增劝羽杀沛公,不听”。
答案:C
12.选出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情况的一句(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C.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D.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
解析:A项“疏”,意为“使……疏远,使……远离”。B项“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私人交情”。C项“雨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下雨”。
答案:D
13.翻译下边的句子。
(1)愿赐骸骨归卒伍。
译文:
(2)独恨其不早耳。
译文:
(3)稍夺其权。
译文:
(4)《易》曰:“知几其神乎!”
译文:
解析:(1)注意“骸骨”“卒伍”之意。(2)注意“恨”的意思,应为“遗憾”。(3)注意“稍”,不是“稍微”,应是“渐渐地”。(4)注意“几”,应为“微小”。
答案:(1)希望您允许我告老回乡为民。
(2)只是遗憾他不早点离开罢了。
(3)渐渐地剥夺了他的权力。
(4)《易经》上说: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14.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对其作用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增加文章内容含量,提高表达效果。
B.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在变化之中的。
C.论证范增早已看出项羽中了汉的离间计,日后必然危及自己的生命,因此离项羽而去。
D.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解析:由本文的主旨句可知,引例都是为观点服务的。
答案:D
15.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的主要根据是( )
A.卿子冠军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之人。
B.卿子冠军位在项羽之上,项羽不容卿子冠军,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C.因陈平离间,卿子冠军被杀,范增是汉的心腹之患,终会被杀。
D.因项羽要称霸,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范增。
解析:结合第2段,“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疑增之本也”可知。
答案:A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王项羽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情,渐渐地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很生气,说:“天下的事已经平定下来了,以后君王您就自己来干吧。希望您允许我告老回乡为民。”范增回乡时,还未到彭城,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很正确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不早点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去呢?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从,最终也因为这样失去了天下。他应该因为这件事离去吗?我说:不。范增想要杀掉沛公,是做臣子的职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此离去呢?《易经》上说:“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诗经》上说:“察看那下雨雪(的天气),会先聚集小雪粒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时。
陈涉能得民心,是因为假借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能够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项羽,是因为他杀掉了义帝熊心。况且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难道只会影响到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会与义帝有共同的祸福。没有义帝死而范增能长久活下去的道理。项羽杀掉宋义,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了义帝,就是对范增疑心的最根本的表现。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事物一定会先腐朽而后生虫子;人也是先怀疑某人,而后对关于某人的谗言也就会轻易接纳了。陈平虽然有智谋,又怎能离间对人无疑心的君主呢?
[高考巡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本题从词义范围、适用对象方面考查成语的辨析。
①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是指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文段中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群体性的运动,应该用“波澜壮阔”。
②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该选用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
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指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这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不是“政务”,应选用“全力以赴”。
④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生动,使人爱听。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选用“引人入胜”。
答案: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的角度设误。“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D两项。“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类、选择。“辨析”指辨别、分析,侧重于分析。句子强调的是迁徙动物根据环境中的参照物找出前进的方向,宜用“辨别”。综合起来,B项符合修改要求。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句式的选择。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项和C项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项和D项。从句式来说,A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排除A项。
答案:C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