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二中学2020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故园别[注](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阶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角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请蝼蛄来弹琴
请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往城中
飞入我的梦境
[注] 故园,指金堂县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曾生活在那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纸窗、柴灶、菜园。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请蝼蛄来弹琴/请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往城中/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8.“眼角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4分)
9.诗人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召用之。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①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响其言,故敏中以平章事、制置使。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②,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帝曰:“朕知久矣。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尉,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淮西时。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业。乃自南山并河按屯保,回绕千里。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治蜀五年,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
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未几,加敏中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曰丑。(选自《新唐书·白敏中传》,有删改)
注 ①苶(nié):精神不振。②阀阅:功勋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B.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C.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D.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是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即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其机密的文件。
B.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明朝以后员外郎为闲职,无关科举。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一般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相似说法有“乞骸骨”“乞身” “致政”“下车”“休致”等。
D.册赠是以册书的形式表示对死者追加封赐,主要面向身居高位的大臣。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册赠的诏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敏中文词出众,深得赏识。在白居易患足病不堪任职时,经李德裕推荐,当日就被任命为知制诰,成为翰林学士。
B.白敏中受人排挤,遭人怨恨。崔铉担心敏中位居己上,建言天子派人镇抚边疆。郑颢因被敏中充选驸马而怀恨在心。
C.白敏中破羌有功,治边有方。他亲率诸将攻破羌贼,劝说他们弃兵为业,并规划道路,安置屯堡,增加骡军,修建关墙。
D.白敏中仕途顺利,皇帝宠幸。他曾五年内十三次升迁,皇上信任他,不偏信郑颢的进言,不接受王谱让敏中退职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
(2)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
14.白敏中谥号为“丑”,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闲 望
吴 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16.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代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被千古传诵,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表达的意思与之相似。
(2)苏轼《水调歌头》中寄托对彼此的衷心祝福的千古名句是“ , ”。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由高到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艺创作贵在“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 ① ,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的需求,赢得社会的赞誉,无愧时代的期许。?
文艺创作贵在“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文艺创作贵在“意”,就是要 ② 。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到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18.下列关于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上乘的文艺作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补写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高校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指导意见》强调,高校要择优选取符合本校实际、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方案,强化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以保障在线教学平稳运行。
22.请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分别从三个角度概括西方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这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之处。(每个角度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常德市第二中学2020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选C A项,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
2.选C “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3.选A 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项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
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
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 D D项,“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错,诗歌并没有说时间仓促,也表达了对故园的留恋,并非“决绝”。
7.答案 C C项,“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错。“请蝼蛄来弹琴/请蟋蟀来吹笙”中的“请”字是“我”的主动行为,与“奏一支思乡曲飞往城中”连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恋。
8.答案 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恋念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承载着诗人的回忆,“眼角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9.答案 ①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诗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将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10.答案 C解析 原句标点: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11.答案 C解析 下车:官吏初到任上。
12.答案 C解析 “亲率诸将”错,原文有“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
13.答案 (1)(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看,都是郑颢上报的奏书,白敏中才心安。(得分点:“顾左右”“函”“发”“乃”)
(2)(白敏中)好几个月因脚有病不能履职拜见,坚决请求离职,不被准许, 宫中派出的使者去慰问,让他在偏殿(正殿以外的殿)答对,不用跪拜。(得分点:“任谒”“许”“劳问”“俾”)
答案 原因有三:①诋毁李德裕,以怨报德;②破坏郑颢与卢氏婚约;③重病不退职,驱逐谏臣,依仗权威肆意妄为。(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白敏中,字用晦,幼年丧父,跟从同宗族的各位兄长学习。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想要征召任用他。当时,白居易因脚病而去官在家,宰相李德裕说他衰弱疲惫不堪任职,就推荐白敏中文词如同他的兄长而且有度量见识。当天任他为知制诰,召(白敏中)入翰林为学士。 宣宗即位,李德裕被贬,白敏中极力诋毁他,为议论者所厌恶。李德裕著书也说“惟有以怨报德不可推测”,这大概是斥责白敏中的话。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从员外开始,先后五年,十三次迁官。
崔铉辅佐政事,想独断专行,担心白敏中身居要职。正值党项多次入侵边疆,崔铉说应该有大臣镇抚,天子同意他的话,因此让白敏中担任平章事、制置使。起初皇帝怜爱万寿公主,想下嫁给士人。当时郑颢考中进士科,有世家门第(的背景),白敏中以(他)充选。郑颢与卢氏订婚,将要完婚而停止,(故)对白敏中怀恨在心。白敏中因为自己居官在外,害怕郑颢谗毁,便主动向皇帝诉说。皇帝说:“朕早知道了。如果朕听信了郑颢所说的,还任用你吗?” (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看,都是郑颢上报的奏书,白敏中才心安。等到出行,皇帝亲临安福楼饯别,颁布玺书告慰,赐通天带,让神策兵护卫,授予他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的权力,礼遇如同裴度讨伐淮西时。驻扎宁州时,诸将已攻破羌贼,白敏中即劝说民众,都愿意弃甲为业。于是从南山依傍黄河安置屯堡,回绕千里。又谋划萧关通往灵、威的道路,让他们打造耕战的器具。一年后,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增加骡子军,修缮关墙。在蜀治理五年,有功劳,加授兼太子太师,移任荆南节度使。
懿宗即位,征召白敏中授任司徒、门下侍郎,再任平章事。(白敏中)好几个月因脚有病不能履职拜见,坚决请求离职,不被准许,宫中派出的使者去慰问,让他在偏殿(正殿以外的殿)答对,不用跪拜。右补阙王谱上奏说:“白敏中患病四月,陛下坐朝,与其他宰相谈话不过三刻钟,哪有闲暇讨论天下事?希望听从白敏中的请求,不要使他受到依仗宠遇官居高位而才能不胜任的非议。”奏章进上,皇帝恼怒,贬王谱为阳翟令。不久,加授白敏中为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侵扰边疆,召白敏中入朝商议,皇帝允许搀扶他上殿。白敏中坚决请求免职,于是出任凤翔节度使。三次上奏希望归还家乡守护坟墓,授任东都留守,他不敢接受,允许以太傅退休。诏书未到,白敏中去世,册命追赠太尉。博士曹邺谴责他有病不坚决退休,而且驱逐谏臣,依恃权威肆意横行,谥号为“丑”。
15.选A “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不能说是“清丽典雅”。
16.①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蛱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②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③“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④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地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答出其中3点即可)
17.(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18.答案 B “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比喻,把文艺高峰比作“镜中花、水中月”,说明其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的需求,赢得社会的赞誉,无愧时代的期许”是排比;“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是对偶。
19.答案 ①原文在内容上更丰富具体,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发扬劳作上手精神的具体做法;②原文表达效果更加鲜明清晰,有深度,更全面;③原文与上下文句式风格更为协调,整体感较好。
解析 ①从内容上看,原文表述更丰富具体,“走出书斋画室”“用脚丈量大地”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发扬劳作上手精神的具体做法。②从表达效果上说,原文更加鲜明清晰,有深度,更全面,“书斋画室”借代封闭的工作环境,“走出书斋画室”与“用脚丈量大地”更形象地表达了文艺创作者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比简单说“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更有感染力。③从语言风格上看,上段说“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下段说“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原文表达与上下文句式风格更为协调,多用短句,铿锵有力,整体感较好。
20.答案 ①容易沾满铜臭味 ②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
解析 依据第①空上文的“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可知这样的文艺工作会缺少真情,被金钱奴役,所以第①空填写“容易沾满铜臭味”。依据第②空后文“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等,可知第②空应填写“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
答案 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保障在线教学平稳运行。
22.答案 ①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依靠“法”维持;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依靠“礼”维持。②西方社会的团体成员地位平等(或答“关系相同”),主张个人主义;中国乡土社会的成员是等差次序(或答“关系相对”),以“己”为中心(或答“主张自我主义”)。③西方社会的团体,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或答“模糊不清”)。
23.[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今天的“青春”,主要关键词有: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有:家庭、国家、民族、人类、力量、信念、生活、奋斗。第一部分引用了百年前,当时的进步杂志《新青年》里的一句话,强调了青年人要以青春的热情,带动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变革,让他们都如青春般生气勃勃;第二部分选取了五十年前创作的小说《青春万岁》里的一句话,指出青年人有力量、有信念、渴望生活;第三部分注目今天,中国开始强起来,富起来,但是仍需青年人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号召青年人做追梦人,鼓励他们不断奋斗。
参考立意:①从材料的时间看:祖辈的青春、父辈的青春、当代青年的青春或者三代人的青春传承。
②从材料中形容青春的关键词看:青春的变迁、青春与时代的责任、青春与青年的使命、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等。
无论怎样立意,“青春”这个核心词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青春应是赞扬的,青春的形象是正面的,要体现出青春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结合,起到鼓舞青年人奋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