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52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52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6 20:54: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堂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一、官渡之战
1.
东汉
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
曹操
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
汉献帝
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采用屯田等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
袁超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3.官渡之战:
曹操

袁超
都想吞并对手。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取得胜利,消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
统一北方
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208年,
曹操
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曹军占领
荆州
后,刘备派
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双方决定联合抗曹。
孙刘联军和曹军在
赤壁
对峙,
周瑜
指挥联军用
火攻
的办法,打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
对当时整个局势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刘备
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

云贵
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
福建

广东
,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
湖北

湖南
的势力范围。
2.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
曹丕
废掉汉献帝,在
洛阳
称帝,国号

。221年,刘备在
成都
称帝,国号

,史称
蜀汉
。222年,
孙权
称吴王。229年,孙权在
建业
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
的局面形成。
3.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水利____。孙吴开发江东,
造船业
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卫温
率船队到达
夷洲
,加强了
台湾
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西南____地区的开发。
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官渡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官渡之战开始的背景?
问题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任务三: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赤壁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赤壁之战开始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问题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的原因有哪些?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任务四: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三国鼎立”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问题2.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任务六:【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选择题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D

A.刘备与孙权
B.袁术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
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而写的长篇小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D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操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
5.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C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曹丕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6.下列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B )
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
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
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
7.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 A )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8.(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
图反映的是
(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 B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③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0.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主要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品质?
图一反映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图片主要突出了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精
神品质。
(2)根据图二,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
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根据图三,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4)图四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
响?请你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一个成语?
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
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选一即可)。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二、图三、图四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后反思】
学到什么?
有何疑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版
七上
第16课《三国鼎立》
单元综述
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
一壶浊酒喜相逢
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
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在
是非成败转头空
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自主识记
官渡之战
讲授新课
1.
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官渡之战
讲授新课
曹操
袁绍
袁术
马腾
刘表
孙策
识图学史
官渡之战
2.
曹操为壮大势力而采取的措施:
讲授新课
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讲授新课
袁 绍
曹  操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10万大军


3-4万军队




乌巢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10万大军
10万大军
官渡之战
曹操
以少胜多
200年
袁绍
曹操
袁绍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却是曹操呢?
经过: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讲授新课
许攸献策
相关史事
讲授新课
齐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什么志向呢?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合作探究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曹军战术得当,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合作探究
曹操
刘备
孙权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讲授新课
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
讲授新课
从这个形势图中你能看到什么问题?
曹操势力最强大,孙权次之,刘备最弱。
合作探究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识图学史


孙、刘联军

赤壁
大战
二十多万人
五万人
识图学史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
赤壁之战
讲授新课
孙、刘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1.曹军不习水战,采取了错误的战术
2.曹操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
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合作探究
比较归纳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发展概况
魏国:曹魏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翻车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屯田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讲授新课
吴国:(1)孙吴开发江南,发展海外贸易。
吴国船只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讲授新课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蜀锦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讲授新课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倒退。
政治: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三个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经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合作探究
知识回顾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D
D
巩固提升
D
D
巩固提升
A
D
巩固提升
A
B
巩固提升
B
巩固提升
D
C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
官渡之战
1.【小组探究】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
“官渡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观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并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材料分析曹操为壮大势力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3.同学们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且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回答官渡之战爆发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学生复述)、结果。
小组合作探究后,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
官渡之战的经过: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4.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
(1)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曹军战术得当,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1.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教师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教师: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曹操势力最强大,孙权次之,刘备最弱。
2.阅读课本
“赤壁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赤壁之战开始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成果:
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教师总结: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
,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下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教师出示表格。
3.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
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2、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孙刘联军胜利和曹操战败的原因:
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三国鼎立”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教师:由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小组探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3.教师提出问题:魏蜀吴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魏国:曹魏重视农耕,兴修水利。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吴国:(1)孙吴开发江南,发展海外贸易。
(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曹操、诸葛亮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6课《三国鼎立》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四川泸州)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18?东营)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A.诸葛亮派卫温去夷洲
B.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C.三国时候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是今天的澳门
4.(2018?北京)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5.(2018?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
项羽灭掉刘邦
B.
诸葛亮光复汉室
C.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
曹操统一全国
7.(2018·山东日照)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8.(2018·山东莱芜)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0.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11.《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D.?宋、齐、梁
1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2019年湖北汉川模拟)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牧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
约5万VS20余万
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14.(2018年江苏无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是(

魏、蜀、吴
B.蜀、吴、魏
C.魏、吴、蜀
D.吴、魏、蜀
15.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小明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小华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下列能印证小明观点的是(

A.局部的统一为今后大一统创造条件
B.战乱频繁,人们自由的迁徙
C.政权割据,形成三个有特色的国家
D.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交融
16.三国时代
,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17.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1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20.有一段评书是这么说的:“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它讲的是(

A.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
B.长平之战,蜀吴联合抗曹
C.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
D.赤壁之战,刘备、孙权统一北方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2.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图1和图2中战役的交战双方各是谁?图1的战役有什么影响?
(2)结合图1和图2,想想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3)图2对图3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作用?请说出图3中各国建立的时间、都城。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三个当时的“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目录
第1节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6课《三国鼎立》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四川泸州)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阶段②是三国建立后到隋建立之前的时间段,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2.(2018?东营)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A
【解析】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
3.《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A.诸葛亮派卫温去夷洲
B.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C.三国时候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是今天的澳门
【答案】B
【解析】材料“黄龙二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指的是: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领官兵到达夷洲(台湾)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卫温,诸葛直的行动加强了夷洲与内地的联系,所以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故选:B。
4.(2018?北京)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赤壁,孙权、刘备军,曹操军”可知图片为赤壁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C项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项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故选:B。
5.(2018?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D
【解析】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所以分析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曹操的一生,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
项羽灭掉刘邦
B.
诸葛亮光复汉室
C.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
曹操统一全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D。
7.(2018·山东日照)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答案】
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
“三国鼎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这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
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项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实现了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汉武帝实行了西汉的大一统。
A
项不合题意;繁荣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
实行开放的政策,封建社会实现繁荣。
C
项不合题意;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
8.(2018·山东莱芜)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三国时期,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经济获得发展,丝织业比较兴旺,A、B、C与蜀国不相符,故选D。
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229年孙权称帝.故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B。故选B。
10.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力局面形成。故选D。
11.《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D.?宋、齐、梁
【答案】B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
1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招贤纳士,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的二战曹丕自立为帝,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2019年湖北汉川模拟)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牧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
约5万VS20余万
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统帅”“兵力”“结果”可知是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故选B。
14.(2018年江苏无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是(

魏、蜀、吴
B.蜀、吴、魏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A
【解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故选:A。
15.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小明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小华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下列能印证小明观点的是(

A.局部的统一为今后大一统创造条件
B.战乱频繁,人们自由的迁徙
C.政权割据,形成三个有特色的国家
D.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实现了局部充一,为后来的大统创造了条件。故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这不能说明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政权割据,形成国家分裂局面。这不能说明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交融不是三国时期的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三国时代
,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所以A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
17.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②③⑥叙述正确,故答案选C。
1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A、B、C三项都是对三国鼎立的正确评价,但题干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正确答案是A。
20.有一段评书是这么说的:“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它讲的是(

A.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
B.长平之战,蜀吴联合抗曹
C.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
D.赤壁之战,刘备、孙权统一北方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判断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故本题选C。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答案】蜀;吴;魏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
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A是蜀,B是吴,C是魏;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官渡之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曹操打败袁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
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句话所学可知,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策略;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图1和图2中战役的交战双方各是谁?图1的战役有什么影响?
【答案】图1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图2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图1
是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图2是208年的处女座在,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结合图1和图2,想想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船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不要骄傲轻敌,战略战术要得当。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船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不要骄傲轻敌,战略战术要得当;
(3)图2对图3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作用?请说出图3中各国建立的时间、都城。
【答案】图2奠定了图3局面形成的基础,也就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魏国建立,定都洛阳;221年蜀国建立,定都成都;229年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20年魏国建立,定都洛阳;221年蜀国建立,定都成都;229年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三个当时的“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答案不唯一,任答三个即可)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当时的英雄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第二问开放性题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答案】魏、蜀、吴。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周瑜。诸葛亮。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指魏、蜀、吴。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可知,此内容与赤壁之战有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周郎”指的是周瑜;第五问依据所学可知,与周瑜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诸葛亮;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目录
第1节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