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6 19: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2年
前138年
前119年
前60年
25年
220年
秦 朝
陈胜、吴广起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
西 汉
东 汉
西域都护
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
前221年
秦朝建立
8年
西汉灭亡
楚汉之争
新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曹丕建魏
东汉建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程内容: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
阅读课文P44,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
个人:
天下大势:
秦国: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积极策划,做了充分的准备)
民心所向。(连年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渴望统一。)
秦国实力最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咸阳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
挥师灭韩
破赵逼燕
占领魏地
大举伐楚
攻破燕国
吞并齐国




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秦通过兼并战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形势图
秦统一之前地域
秦统一之后地域
对比下列两幅图,找出其中的变化
《秦统一中国》

国土广阔,中央难以控制边疆



各地交流困难
思想混乱
边患严重
该如何统治?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臣(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统一天下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
神农
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材料1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
材料2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独尊
材料3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皇权专制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核心:皇权
至上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为主要辅佐大臣。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特点: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三公九卿制
行政
监察
军事
郡守:
郡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意义:
(1)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将各项制度推向全国;
(2)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县令(县长):
县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建立基础
血缘
按地域划分(地缘)
传承制度
王位世袭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中央集权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郡县官员直接由朝廷任命,地方一切事务受控于中央”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皇帝制
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各国之间大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那仅限于知识分子在国际交涉场合使用,一般人都只使用自己国家的方言和文字。……楚人称历史为“梼杌”……晋人称历史为“乘”,鲁人则曰“春秋”。
——李定一《中华史纲》
文字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要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就必须统一语言文字。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文化统一政策,秦始皇还批准推行一套新汉字的改革方案,把小篆、隶书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根据材料及图片,并结合所学,归纳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意义
统一文字
目的:消除文字的差异的
意义:有利于政令推行、
沟通顺畅、
文化交流。
统一货币、度量衡
秦统一中国以前,各地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成色都不一样……各国原来流行的不同形制货币,显然已经不利于帝国商品的交换,不利于国家赋税的统一征收,归根到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铜权
铜量
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统一车轨、修驰道
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线,以过度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 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自有军事功能,但也使货畅其流,是天下一统的必要基础。
意义:
驰道的修建,便利了秦朝交通,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
开灵渠、修长城
匈奴
东越
南越

东胡
夜郎
意义:
灵渠的开凿和长城的修建为秦朝拓展疆域、巩固边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内容(措施)
意义(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交通方面
军事方面
思想方面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三公制
地方:郡县制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统一文字
有利于政令推行、沟通顺畅、文化交流。
修长城、开灵渠
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开发了边疆。
焚书坑儒
统一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
统一车轨、修驰道
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圆形方孔半两钱
小篆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
大秦帝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业,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自缚出关投降,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推出了本不应当推出的历史舞台。大秦帝国虽然烟消云散了,但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却不能低估。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评价
结合古今对秦统一的评价,谈谈你对秦帝国的认识。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统一使人民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3)统一的秦王朝有能力推行一系列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积极措施,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1.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建立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2.《全球通史》中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3.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离不开监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
A. 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B
课 堂 练 习
B
C
4.右图反映了( )
A.秦灭六国
B.秦统一文字
C.战国时期多国文字并存  
D.大篆是秦朝规定的文字
5.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情况不存在的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使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纳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B
D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地方设县 B.修筑长城
C.用圆形方孔钱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