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的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3.《汉官典职仪》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
A.监御史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4.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
)
A.考古资料的发掘
B.古本文献的考订
C.神话传说采用
D.口述史料引入
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从此材料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①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
②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③董仲舒倡导大一统??????
④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8.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
A.
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
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C.
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
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
9.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0、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A.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11.“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
12.东汉豪强地主在田庄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13.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按军功授爵
1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16.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徳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秦始皇的意图是(
)
A.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B.歌功颂德宣示权力至上
C.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
D.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18.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秦国奠定霸业
B.始皇个人品行
C.秦朝速亡原因
D.秦朝制度创新
19.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22.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2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着世界影响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伏尔泰极力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风俗论》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论法的精神》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大相径庭。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2分)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试题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D.
2.
A.
3.
D.
4.A.
5.D.
6、A
7.A.
8.A.
9.D.
10.A.
11.C
12.
D.
13.
B.
14.D
15、C.
16.A.
17.C.
18.D.
19.D
20.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22.答案:(1)背景:汉初沿袭秦制产生弊端;依据门第选拔人才,限制选拔范围;以军功爵为标准,与稳定的社会局面不符。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自下而上;重视道德品行、才能;儒学为主,儒、法并用;选官范围扩大;考试成为重要环节。
积极影响:有利于人才选拔:为平民参政提供渠道:有利于巩固统治:为科举制提供借鉴。
23.答案:示例一:赞成伏尔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美好的设计,具有优越性。
论证: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示例二:赞成孟德斯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
论证: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