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我的母亲
邹韬奋
1:快速跳读课文,挑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文段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2: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
4个片段,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来进
行概括。
积累下列成语和词语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热泪盈眶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瞥见 人影憧憧
惺忪 唏嘘 歉疚 莫名其妙 脸颊 缝纫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往事再现
大家一起来
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 _
的人。
慈爱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
探讨交流
学习小组讨论: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第一段中感人的话语
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段感人的细节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注重以情动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段感人的细节与话语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段感人的细节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给我穿的。这是万籁俱寂,只听得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怪不得作者感到歉疚和不安的感情油然而生。
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请大家谈谈你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
母亲有如光辉灿烂的朝阳。(佚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
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
仿写句子,升华主旨
母爱是
一潭水,有水的纯洁和温柔。
仿 仿 仿
母爱是
一盏闪耀的灯,为远行的儿女带
来光明。
报答母亲
请在一周内为你的妈妈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可以为她做饭,洗衣服,或者帮妈妈实现她心里想实现的愿望。
完成任务后,请写下自己的感想。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我的母亲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讲至爱亲情的,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更有兴趣。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对母爱的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的;②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应该是有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本文的重点,从人物的事件中理解文章的内涵;③前一课《背影》已学习了以事写人的方法,在这方面可以进行自主和探究式学习,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及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2.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母亲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的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品析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或镜头来表现人物。 2.对记叙描写过程中穿插的议论成分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1、(口述)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看看他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板书课题)2、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课题),请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教学活动2 二、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感知文意,理解课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感情饱满,圈划文中疑难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2、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3、快速浏览课文,请概括文章讲了母亲的哪几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①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小故事;②母亲的姓氏、母亲的学识、母亲讲故事、母亲的去世、;③母亲背我元宵赏灯、讲述故事情感丰富、儿子受罚母亲落泪、灯下熬夜为儿做鞋;④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泪珠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等等 。 板书:1、背儿赏灯2、讲述故事3、儿子受罚4、为儿做鞋
教学活动3 三、进入第二板块的教学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小故事,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2、通过这些片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分成四大组,每组分析一个片段)(必须结合书上具体的句子)3、虽然作者的母亲很不幸,只活了短短的29年,就抛下三男二女,撒手人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痛。但是,同学们想想看,是不是母亲只为孩子们做了四件事呢?为什么作者只选取这四件事呢?4、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回答:①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②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③“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④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教师板书:1、背儿赏灯---兴高采烈2、讲述故事---热泪盈眶3、儿子受罚---心痛落泪4、为儿做鞋---汗流满面(点拨)慈爱、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
教学活动4 四、进入第三板块的教学(课件出示)1、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说说在你的记忆中,母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2、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讨论、明确:教师引导,小结:作者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作者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妇女地位的底下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小故事,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体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3、为父母的生日制作一张卡片,写感言。(写)4、音频播放《懂你》(会唱的学生可以跟唱)教师引导、小结:是的,“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亲情是永恒的话题,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时不懂事,懂事时已不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有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关爱,尽一份孝心,哪怕是淡水一口,粗茶一碗,在爱的天平上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5、作业:A、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母亲留给你的最深印象。B、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写篇文章,要求事例典型,写出你对母亲的所感所思。板书设计:我的母亲母亲的姓氏和早逝背儿赏灯,兴高采烈讲述故事,热泪盈眶 慈爱、善良、勤劳、四个小故事 儿子受罚,心痛落泪 能干和具有奉献精神为儿做鞋,汗流满面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记叙 描写 议论第十四课 我的母亲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影憧憧(chōng) 瞥见(piē)
B.唏唏嘘嘘(xī) 呜咽(yè)
C.万籁俱寂(lài) 歉疚(jiù)
D.娓娓动听(wěi) 含冤(yuān)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
答案:A
2.解释下列中的词语:
⑴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蹑手蹑脚:
⑵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
饮泣吞声:
⑶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万籁俱寂:
解析:此题考查字义。
答案:⑴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⑵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⑶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
3.填空:
①《我的母亲》选自 ,作者 ,是 家、 家。②文中提到的孟子是 时期人,是继 之后 学派的代表。
解析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案:①《经历》 邹韬奋 政论家 出版家 ②战国 孔子 儒家
4.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B.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C.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D.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答案:C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词语
瞥见: 憧憧: 惺忪:
蹑手蹑脚: 饮泣吞声: 唏唏嘘嘘: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答案:很快地看一下。 往来不定的样子。 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脚步。 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唏嘘,同“欷歔”。
2.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②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思路解析:此题引导学生品味文句中重点字词。
答案:“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3.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思路解析:本文采用截取法选材,所选材料很小,只是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一片深情。该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答案:四个片断如下:元宵节抱儿看灯;读小说泪流满面;对待孩子读书上,即怜惜他被责罚,又希望他上进;为了让孩子及时穿上新衣、新鞋,劳累到深夜。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8小题。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 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 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解析: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可用何人、何事、结果如何的格式进行。
答案:幼儿时母亲在元宵节抱着我去看别的孩子玩灯。
5.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射 瞥见 B.透 看见
C.照 瞥见 D.射 看见
解析:此题引导学生培养语言识别能力。
答案:A
6.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得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这一句原是放在“我现在想来”之前,后被删去了。你能从这句话中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
②你觉得这句话放在课文中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这一点源于对母亲深深的爱。②好与不好都可,只要能言之有理。
7.“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去一饱眼福。”请谈谈你对加点字的理解。
解析:通过辨析词语理解文章内容。“大概”、“也许”都是副词,都表示猜测,是不确定的语气。
答案:“大概”“也许”是因为那是我儿时的记忆,时间久了,有些模糊了,所以用了推测的语气。
8.“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其中“这”指代什么?
解析:注意辨析语言,理解代词的作用。
答案:指“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于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轻松1分钟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朦胧( ) 瞥见( ) 人影憧憧( )
妹仔( ) 歉疚( ) 蹑手蹑脚( )
思路解析:此题材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答案:ménglóng piē chōng zǎi jiù niè
2.选词填空:
①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_________(慈爱 慈祥 和蔼)的母亲。
②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_________(幼小 幼稚 天真)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③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_________(流淌 流动 涌流)着。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
答案:①慈爱 ②幼稚 ③涌流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谁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B.我们必须随时发现,认真克服工作中的缺点。
C.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交通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
D.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他的进步很大。思路解析:辨析病句应从整体出发,总体把握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理清出题人意图,字斟句酌,看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本题C项中“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意思是“为确保类似事故的再发生”,句意与原意相反。
答案:C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
②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③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态。
④这时万簌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⑤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⑥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心里的不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⑥③②④⑤ D.⑤④①⑥②③
思路解析:做此类问题,应找出前后句子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弄清句子之间的顺序。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5.解释下列词语。
饮泣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
6.见我被打,母亲也哭了,她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一边哭却一边说着“打得好”,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思路解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爱她的儿子” “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7.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检查我背书的情况,父亲采用了极其野蛮的做法:打,这说明父亲根本不爱我。
B.作者用了比喻修辞来形容自己被打的右手掌,说明父亲下手之重,也说明这种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C.母亲见我被打,她也陪着我一同哭,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思路解析:父亲打我,是恨铁不钢的表现,表明了父爱的深沉。
答案:A
8.从作者的读书经历来看,与我国另一位文学家的求学经历颇相似,只不过这位文学家遇上了一个好老师,他的“戒尺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位文学家是______,原名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扩大阅读积累情况和应用能力。
答案:鲁迅 周树人
(二)①我喜欢这么一首诗:“马车驶回遥远的岁月/运来玉黍和小米/夕阳返照村巷/流水注入瓷器外/稳坐青山/横吹牧笛……”这是一幅圆融的古朴画卷,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听到那平和之中的苍凉,而这种苍凉却正是最有魅力的笛声。
②现在我的女儿就在我椅背的空地上拉着那把吱吱嘎嘎的小提琴,所有音符从脑后飞来,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但我能听得出来,这种还很欠火候的琴声,依然在表现着一股生命的朝气,那是最自然的音乐。
③而在我的眼前,在这种远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只要我想要看到,无论我闭上或大睁双眼,那种要让人从心底涌出深秋之萧的图景就会出现,那就是我的母亲和她那永远灰蓝的衣襟。
④说实话,对于母亲,在我这个做儿子的心中,已经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我已经记不清当年的妈妈是怎样拉着我们这个家走过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的鬓发的变化,由我离家时的花白鬓角,到我携妻带子归家的华发漫生,直到今年我再踏进家门,见到母亲满头银丝时,我的那颗在外面世界漂流了许久的心马上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可母亲却是用略带几分客气的热情接待了我和我的家。
⑤临别的那几日,我就在心里暗自鼓励自己在离别的那一瞬间,要像小时候那样去亲吻一次我的母亲。启程前的那个夜晚,我坐在客厅里读书,母亲在一旁洗濯着头发,边洗边对我说:“这头发已经全白了。”我急忙放下书,手忙脚乱地为母亲倒水,拿毛巾,看着那缕缕白发在水波中游动,似乎所有的生命旅程都在炙烤着我,令我羞愧难当。而母亲,用毛巾包裹着头发,抬眼看着伫立在她面前的我,眼睛里闪烁出一丝闪亮的光芒,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但母亲只轻轻说了一句:“睡吧,明天要上路。”
⑥黎明时分,送我们去车站的车已至楼下,父亲和母亲站在古长安的晨曦中。我和父亲握手告别后,想再去握住母亲的手——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吻别我的母亲,可就在两手相触的一瞬,母亲下意识地缩回手臂。在她的眼里,我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男人;在她的心里,我不仅仅是远归的儿子还是一个久别的客人。
⑦朦胧中,矮小的母亲一头白发,女儿在挥泪告别爷爷奶奶。车转过钟楼时,我却想起另一首诗:“我空荡荡的行期/已积满灰尘/归宿在你眼底/我如何走得出/你泪渍斑斑的守望/挥手的那一刻/你站成了我生命中苦难的风景……”
⑧噢,母亲!
9、对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母亲非常热情,以至显得客气。
B.母亲非常客气,热情不高。
C、母亲的热情是以客气为基础的。
D.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在儿子的心中母亲已经是“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显得有些客气。
思路解析:“客气”、“热情”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恰当地表现了当时母亲的心情。在儿子眼中,多年关爱自己的母亲成了一种陌生的存在,但在母亲眼中,儿子永远是她内心的一种永久的等待,但由于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所以母亲待“我”于热情中略带客气。
答案:D
10.对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母亲的生命旅程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B.我的生命旅程太顺利,母亲却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C、此时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生命旅程无时不伴随着母亲的艰难与辛劳,而自己却觉得母亲“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羞愧难当,受到炙烤。
D、我和母亲的生命旅程同样艰难,而我却忽略了母亲,令我羞愧难当。
思路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愧疚心理。自己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母亲的艰难与辛劳,但长大后,母亲在“我”心中却成了一种陌生的存在,如此反差,令人羞愧,令人动容。
答案 :C
11.第⑤段中,作者说“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此时我想的是什么 母亲想的会是什么
思路解析:创设情境,深挖隐藏在文章内部的深层含义,体会天下慈母心,理解文中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答案提示:我想的是我愧对母亲;母亲可能想的是我们的幸福是她最大的安慰。
12.在主题方面,本文与《我的母亲》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路解析:进行对比阅读应多角度展开。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母亲对你的关心和疼爱。
答案:都写亲人间的感情,写父母对子女诚挚的爱。
三.深层探究
13.文中写到: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我背不出来时挨打。你对父亲的行为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想法。
思路解析:《我的母亲》一文以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截取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四件小事,表现了母亲的深沉的爱子之情。在文章中,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少用笔墨,父亲只是一个陪衬性人物。做此题时,应全面考虑,了解父亲在文中对表现母亲性格所起的衬托作用。
答案: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态度严厉,望子成龙等等。
四.中考回顾
14.(2004年中考哈尔滨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意思。在阅读过程中,应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挖掘出深意,灵活作答。
答案:行动重于语言
15.(2005年中考哈尔滨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思路解析:做此题应深挖文句中隐含的信息。“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极言焦裕禄的事迹感人;“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意思是讲自己沾了焦裕禄的光,获奖并没有自己的什么功劳。
答案: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威胁
邮递员划了很久船,才来到一个岛上,他一边拿出一张生日贺卡,交到灯塔管理人的手里,一边喋喋不休地抱怨。时间一长,灯塔管理人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警告道:“你再不闭嘴,我就要订日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