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父母的心》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0 12:01:0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一、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这一主题来安排的。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索回来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情结的曲折性,学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手法;
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位优美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的浓浓的亲情。
相互合作讨论,分析,探究,交流体会。
结合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性格特点、作品特点来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浓浓的爱意,以及川端康成式的淡淡的哀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伟大的父母心这个主题,会联系自己,体会父母的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写法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征。
教学难点
感悟至爱亲情
二、教法
朗读法
创设情境法
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分角色朗读,跟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愁。
(2)研讨法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观点,共同提升
(3)创设情境法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多媒体音乐《天下父母心》导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悟歌曲。
吃了多少苦 受了多少累
你们为抚养儿女
遭了多少罪
头发白了不会再变黑
皱纹添了不会再消退
起过多少早贪过多少黑
你们为培养儿女
多少心力被操碎
换一杯茶水铺一下床被
问一问饭菜合不合口味
父母如今到了这个年岁
健康长寿多少钱也买不回
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直到我们有了儿女
才能真正的体会
最感动就是天下父母心
老人的健康长寿
多少钱也买不回
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直到我们有了儿女
才能真正的体会
最感动就是天下父母心
儿女长大要去飞
老人怕给添累赘
二、了解作者
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
学习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落实重点;
咀嚼课文,落实难点;拓展迁移。
理清结构
背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送 换 理 由 感 情
送长子
换次子
换女儿
要女儿
过上好日子
留住接班人
次子像婆婆
太冷酷无情
难割难舍
无精打采
失魂落魄
痛哭失声
送孩子是不是爱?
送与不送都是爱
使你感动的画面?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心。
1.欣赏韩红MV《天亮了》感悟亲情的伟大。
2.父母的爱是无私、真挚、深沉的,我们享受过这样的爱吗?
3.爱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呢?
总结与作业
至爱亲情感人至深!我们在生活在亲人的怀抱里,享受着爱的沐浴,用我们的真心面对我们的亲人,用我们的真情去呵护我们爱的人吧!!
《父母的心》
作业
1、为父母做一件事,洗洗碗,捶捶背等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500字左右。
欢迎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父母的心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讲至爱亲情的,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对文中的家庭状况并不陌生,相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②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应该是颇有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本文的重点,从人物的对话中理解文章的内涵即亲情表现;③前一课《我的母亲》已学习以事写人的方法,在这方面可以进行自主和探究式学习,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及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至爱亲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索中有创新。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3、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即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2、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 
教学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1、(口述)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它,这个地方就叫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板书课题2、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课题),请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教学活动2  二、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感知文意,理解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感情饱满,圈划文中疑难字词)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明确以下小问题: 1) 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2)快速浏览课文,请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3)故事经历了几次曲折,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①这是一个父母爱子女的故事;②这是一个送孩子的故事;③这是一个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④这是一个贫穷人家的故事等等。故事经历了5次曲折,因为家境窘困,无法维持生计等。板书: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教学活动3  三、进入第二板块的教学1、故事中的父母每次换孩子神情不同,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1、首先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十分犹豫)→送大儿子(眼含热泪)→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 →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失声痛哭)。2、教师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点拨:父母的每一次决定虽然并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说明父母深深的爱子之情。3、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引导: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民间有一句俗语:手心是肉,手背是肉,手心手背都是肉。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4、父母的心包涵了哪些内涵?学生讨论明确板书:爱心,孝心、责任心。5、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教学活动4  四、进入第三板块的教学(课件出示)1、古人云,“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你认为课文中的父母不愿把儿女送给富人,是不是失策,为什么?(说)2、说说在我们生活中,父母最打动你的事。(说)3、为父母的生日制作一张卡片,写感言。(写)4、音频播放《懂你》(会唱的学生可以跟唱)教师引导、小结:是的,“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亲情是永恒的话题,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时不懂事,懂事时已不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有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关爱,尽一份孝心,哪怕是淡水一口,粗茶一碗,在爱的天平上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5、作业:A、续写《父母的心》,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写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情况。B、假如你是二儿子,被父母送走,几年后不经意间相遇,写出你的所感所思。板书设计:父母的心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十分犹豫 首先送大儿子 眼含热泪,难舍难分用二儿子换大儿子 无精打采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痛哭失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爱心 孝心 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