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1张PPT)
2012届课程标准下的高三
复习及教学研讨
2011年10月
●湖北黄冈●
目 录
一、课程标准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二、高考命题的原则及基本思路
三、高考复习中的误区及其思考
四、第一轮复习的定位
五、第二轮复习中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复习
七、如何对选修一和选修三进行备考
1 考纲和课标
一、课程标准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1 考纲与课标
考纲与课标
2 对考纲的简要分析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理解能力
2.实验与探究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知识的具体要求
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 理解能力
●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 理解能力
例:(2010全国卷Ⅰ)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2011全国卷Ⅰ).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2011全国卷Ⅰ).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总结: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知识要点
如:哪些结构具有膜
膜的流动性
膜的选择透过性
单一的某种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
酶的化学本质
酶的作用特点
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基本都是有着良好知识网络结构的内容
●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题号及内容 分值
29题 免疫的基本知识 9分
30题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验 9分
31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内关系、种群的标记重捕法 8分
32题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3分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
题号及内容 分值
29题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CO2浓度变化对
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 9分
30题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器的分工与
协作,考察对体液免疫过程中的基本知识
9分
31题 生态系统内的种间关系 8分
32题 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分
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
●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 理解能力
07年广东 08年广东
【31题】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
(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 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果肉变甜是因为—(A.果胶;B.多糖;C.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质转化而来的 是如何转化的
【40题】广东省是我国甘蔗主产区之一。甘蔗目前已成为南方地区燃料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甘蔗大规模快速繁殖技术过程。
(2)略(3)略
(4)利用获得的突变菌和蔗汁进行酒精发酵实验,除了将培养基灭菌、保持空间
洁净外,发酵过程中防止外来杂菌入侵还有哪些可行方法?(列举两种)
(5)甘蔗榨汁以后还有大量的蔗渣废弃物,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是酵母菌无法直接利用,原因是其_。请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列举两种方法)
●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 理解能力
32.(13分)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
某种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1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紫×红,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
实验2:红×白甲,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实验3:白甲×白乙,F1表现为白,F2表现为白
实验4:白乙×紫,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
(2)写出实验1(紫×白)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遗传图解为 。
(3)为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色植物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
【答案】(13分)(1)自由组合定律 (2)
(3)9紫:3红:4白
2011年全国高考第31题.(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地数量。第六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瘟疫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也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 理解能力
图表
示意图
食物链图
物质循环图
中心法则
负反馈图
细胞分裂图
遗传系谱图
能量流动图
神经调节图
遗传规律的图解
酶促反应曲线
种群增长曲线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曲线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曲线
数学方式
曲线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2.实验与探究能力
考查实验基础技能
考查验证性实验
考查探究性实验
考查实验评价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获取信息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新情境的适应能力
关注生物热点和科学史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1年全国高考第31题.(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地数量。第六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瘟疫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也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2)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体现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上
注意:生物学新进展不是特指每年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新热点,如禽流感、流感、非典、每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物学奖
生物学新进展
“是近年生物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当前的社会热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答
(2)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获取信息的能力
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明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生长素的发现
神经调节的基本机理
激素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
获取信息的能力
★ 推荐——
《命题中的信息处理模式》
(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9月刊)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命题者要想使试题具有较 好的区分度,就得使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命题者增大试题难度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笔者认为,其主要途径 是设法对考生的解题过程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以尽量降低考生正确答题的几率。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解题主要包括如下3个环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而命题者要想增加试题的难度,就必然要在这些环节上来设置障碍。研究发现,命题者的障碍设置过程存在着相对固定的信息处理模式,了解这些处理模式,对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考命题的原则、基本思路
(一)新课程高考生物命题原则
(教育部高考评估中心研讨资料)
(1)体现良好的人性关怀
◆1:试卷在具有较好区分度的前提下,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不出现让考生无从下手的偏题、怪题;
◆2:适度控制试卷阅读量,在情景设计上紧扣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精炼题干,尽量让考生能够快速、准确获取题干设问的关键;
◆3:对于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设计,力求严谨准确,适量减少学生的作答量。
考纲 课标(教材) 试题
●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 观察,实验—必修1
● 假说演绎—必修2
● 建立模型,系统分析—必修3
● 调查—必修2/3
● 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
酶的有关曲线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食物键和食物网
种群增长曲线
(2)将课标融入考纲之中
● 探究性试验是高考中的重点
●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点在考纲,源在课标
要特别注意考纲与课标重叠出现的新的考点。
(3)基础定输赢,能力定优劣
能力
速度
准确性
灵活性
(4)增强的题目现实性、真实性。
(5)用系统和结构化知识考模块内容
系统化的知识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零散的知识可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6)用命题层次减少0分,得分点设置适应不同考生,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得到相应的分数(这是调控分数的有效手段)。
(7)设置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探究性
“考生对探究题不适应”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开放性
“各举一例”
“提出研究的问题”
“作出相应的假设”
“ 分析可能的原因”
综合性
模块与模块知识的综合
模块内各知识点的综合
学科主干知识与临近学科常识性知识的综合
(8)用设立选做题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自主性,让考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
1.命题人员的组成
2.命题人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
(二)高考命题的个人观点
(1)不出偏题、怪题或难度很大的题目
(2)注重考查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追求知识的复盖面
(3)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考查以教材为准
(4)科技新进展的题很少进入当年的高考试题
3.命题的基本特点
3. 理解命题的基本原则
命题时不必过分强调 命题时应强调
枝节内容 核心内容
零散的知识 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单纯的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对内容记忆情况的考查 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学生还不理解哪些知识 学生理解了哪些知识
三、高考复习中的误区及其思考
1 过分依赖教辅资料
要求教辅资料替代教材和教师讲授,能够做到“打完麻将好上课,上完课后再继续打麻将”
目前,教辅存在的问题有:
(1)“知识清单”不清单,太过繁琐,太过注重一些零散的知识
生物是理科,要讲道理,忌死记硬背
逻辑联系是记忆和理解的基础
(2)增加很多非高考内容
物质代谢及新陈代谢类型
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内容
植物个体发育的内容,特别是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内容
遗传病的计算方法
氨基酸的数目、分子量、肽键的计算方法
(3)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而这恰好是高考的重点
假说演绎法
果蝇的伴性遗传
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及设计
新增加的实验的原理及方法
科学史及其中的科学方法
2011年全国高考第6题
(4)新教材内容已发生改变的知识,而教辅中还用老的一套来讲授
酶的作用本质
物质运输方式
减数分裂问题
物质鉴定问题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P78
常温 90℃
常温,氯化铁
常温,过氧化氢酶
酶的作用本质
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减数分裂问题
注意:这样的曲线图高考中基本不考!
物质鉴定问题
鉴定DNA用二苯胺还是甲基绿,还是两者均可?
2 盲目相信各地模拟题
(某地一模)下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示意图。请回:
(1)图中①和③过程说明细胞膜
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
(2)图中的②表示_____的过程。
(3)人的肝细胞中有大量的溶酶体,
如果其中某种物质不足将使细胞
中出现大的糖原泡而导致新生儿死亡,则该物是______
(4)已知溶酶体内的溶液pH值为5.如果少量的溶酶体膜破裂,是否会对细胞质产生较大的影响?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定的流动性
(2)溶酶体杀灭细菌
(3)水解糖原的酶
(4)一般不会。少量的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出来的酶因为细胞质的pH为7左右而失去活性。(2分)
知识内容 要求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II
《课程标准》解读
简述叶绿体、线粒体、液泡以及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 盲目相信高考题
广东:2011年前是150分
江苏:120分,分等级
北京、天津、福建:80分
山东:73分
海南、宁夏、湖南、河南等采用全国命题
自主命题
教材在修订,而已高考用的是老的教材
(09福建卷)4.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以江苏为例
先从局部到整体,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意共性和特异性的结合,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理清易于混淆和容易错误的概念
理清单元知识的重点,强化复习的重点
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哪些是一般了解内容,哪些需要拓展深度
尝试改变讲课方式,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
四、第一轮复习的基本要求
1.从局部到整体,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1: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结构、成分及功能:
(细胞壁、膜、质(细胞器)、核)
2.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包括独立与协调的关系,相互联系的关系)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P78
常温 90℃
常温,氯化铁
常温,过氧化氢酶
例2:酶的作用本质:即要重要单个的知识,也要重视整体的理解
例3:育种的知识总结
2.注意共性和特异性的结合,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理清易于混淆和容易错误的概念
●所有的生物膜结构基本都是相同的
●绝大多数细胞器都是具膜结构,但核糖体类外,表明核糖体比其他细胞器要低等
细胞壁(植物的和细菌、真菌的不同)
●叶绿体和大液泡并不是每个植物细胞都有
●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不一定都是叶绿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并不定是线粒体
●DNA的载体不一定就是染色体
●遗传定律中性状比例
例:第1章 走近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细胞学说的内容
3.理清单元知识的重点,强化复习的重点
例:氨基酸的计算,遗传疾病的计算
4.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哪些是一般了解内容,哪些需要拓展深度
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知识要拓展其深度,一般识记的知识只需要了解即可
各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和相互联系
遗传定律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按照教材的顺序全面系统地复习
以教纲为参照,复习中注意内容的重点和难度要求
实验复习应分散在章节复习之中,而实验设计的复习可在二轮时进行专题讲座
复习时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学习的弱点环节
复习的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非知识的死记硬背,特别是所谓的大量的“知识清单”
一轮复习的其他建议
五、第二轮复习中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避免像新课或一轮一样重复学习
每个地方都讲到
每个地方都与原来上课一样重复再讲一次
2. 避免以题代练
特别是将各省市的一模考题拿来训练
注意各省之间的高考模式的不同:广东、江苏与其他省市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江苏
3.注重知识内容复习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1:以细胞为专题
(1)细胞的形态:识别不同的细胞
(2)结构、功能:
细胞壁(成份、功能)、膜、质、核
(3)分裂(及其中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化)
(4)细胞中的代谢
(5)分化和凋亡
(6)动物细胞培养及融合
(7)植物的组织培养
例:植物的组织培养
外植体
脱分化(去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形成胚状体或丛芽
生长类激素、细胞分裂类激素
条件
营养条件
激素
温度
无菌
水、无机盐、蔗糖、氨基酸、有机酸等
光
工厂化生产药物
人工种子
微型繁殖
作物脱毒
单倍体育种
突变体的利用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换瓶操作
3.组培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光照吗
4.组培中用的蔗糖的作用是什么,用葡萄糖行不行?
培养条件 加蔗糖 不加蔗糖
光 正常生长,分化 不生长,死亡
暗 只生长,不分化 不生长,死亡
重视组培的技术操作
1.要保证组培实验成功,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什么?
5.花药和花粉培养有何不同?如何识别单倍体?
例2: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什么是菌落,如何得到一个标准菌落(单菌落) 2、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如何进行分类? 3、固定培养基有哪两种类型?其功能是什么? 4、什么是灭菌什么是消毒?各有哪些方法? 5、怎样才能做到无菌操作? 5、接种的方法有哪些?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6、为什么在接种前一般要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或进行稀释? 7、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例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过程及其内部联系
(2)影响因素及其实践中的应用
(3)有关探究实验(包括如何测量)
(4)光合作用和呼及作用的相互关系
例4: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的变化规律与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特别注意性染色体的差异及其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
分析分离定律的典型性和特异性
3:1 (完全显性)
1:2:1(不完全显性)
1:2或2:1(显性或隐性致死)
例5: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
两对相对性状的典型性和特异性
9:3:3:1
9:3:4
12:3:1
9:7
15:1
16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解释?有什么规律?
甲物质
乙物质
丙性状
(蛋白质)
酶1
酶2
基因A__
基因B__
9:7
甲物质
乙物质
丙性状
(蛋白质)
酶1
酶2
基因A__
基因B__
12:1
例5: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例6: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
(7)植物的激素的调节
(8)生物与环境
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 注意通过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
5.注重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假说演绎法
探究性实验
预实验
抽样调查法
同位素标记法
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验证假说
假说演绎
DNA分子的复制特点
(1)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子代DNA可能的情况及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这种现象
(3)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6 特别重视教材中新增的内容
(1)细胞学说
(2)酶的作用本质的叙述
(3)生物膜系统、碳架结构
(4)细胞核的功能的资料分析
(5)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
(6)DNA、RNA的分布的原理
(7)正反馈/负反馈实例
(8)信息传递
(9)内环境调节
(10)假说-演绎的实例
(11)蛙的坐骨神经上的的电位测定实验
(1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3)激素调节的特点及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
(14)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6)群落演替
必修中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
1.酶的作用、本质及其特性
2。呼吸作用过程、本质及其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3.遗传定律和摩尔根的果蝇的遗传
4.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及途径
5.进化理论及其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7.种群的调查及增长曲线
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复习
实验与探究能力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1、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图17
例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对照组:一般来说,是指保持原有状态(未做处理)或已知影响因素所造成结果的一组实验。
实验组:人为改变条件(人为特别处理)或未知实验结果的一组实验。
在中学中大多数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也有例外。如孟德尔杂交实验。
鉴定或检测实验,可不用对照。如检测细胞中的有机物,证明食物中确定含有能量。
注 意
2、区分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
例: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1、已知α-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55—75,现需要探究其他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
组1:60 组2:0 组3:100
2、不知α-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多少,现需要探究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
组1:60 组2:0 组3:100
研究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是来自二氧化碳中的氧还是来自于水中的氧?
甲 乙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他们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这就是一组对比实验(相互对照),也是一个判决性实验。
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人类在不同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差异。例如,如果人们不知温度对某种种子萌发的影响,此时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这就是对比实验,从对比实验中可以确定该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如果现在人们已知了上述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还想研究其他温度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此时设计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同样,对于学生来说,因知识有限,对照实验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认为是对比实验。
3、学会控制变量
变量---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子
y=ax+b
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来控制自变量
控制自变量的原理
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原理。
例: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加酸和加碱的一组为实验组。
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减法原理。
例: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
常态是对照组,运用加法或减法原理的一组为实验组。
4.关于预测实验结果
可能情况1:鼠妇的数量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较多
可能情况2:鼠妇的数量在明亮干燥的环境的环境中较多
同学一:
作出预测时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客观地进行
鼠妇的数量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较多
同学二:
例题:已知标记基因有抗四环素基因和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现探讨某细菌的质粒中有无标记基因或标记基因是什么 请设计实验、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对照组:不添加抗生素
实验组1:添加一定浓度的四环素
实验组2:添加一定浓度的氨苄青霉素
实验组3:添加一定浓度的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
对照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结 论
第一种结果 + + + +
第二种结果 + + — —
第三种结果 + — + —
第四种结果
+ — — — 既不含有抗四环素基因也
不含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既含有抗四环素基因也含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只含有抗四环素基因
只含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5、对实验现象、结果和结论的简单区别
实验现象: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即对因变量的描述
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要求:情境性,真实、客观性。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对实验现象的客观陈述。不含推理依据和推理内容。
得出实验结果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性,非推理性。
实验结论:是指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规和推测(推理)而获得的内容。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推测(推理)。实验结论一般有推理依据或推理内容。
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要求:解释性和推理性。
例如,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写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具: 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1)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
(2)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实验现象:
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即对因变量的描述
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要求:情境性,真实、客观性。
因变量:是否萌发
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
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
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对实验现象的客观陈述。不含推理依据和推理内容。
得出实验结果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性,非推理性。
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
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
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
实验结论:
是指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推测(推理)而获得的内容。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推测(推理)。实验结论一般有推理依据或推理内容。
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要求:解释性和推理性。
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光是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光抑制该种子的萌发
推理性
完整案例分析
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现有两种类型的伞藻,一种伞帽为伞形帽的伞藻,另一种为菊花形帽的伞藻。为了探究细胞核在细胞中的作用,某人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
a. 将两种伞藻的伞帽和柄分别剪掉,留下假根。
b. 将伞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
c. 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在伞形帽伞藻的柄上长出了菊花形伞帽。
提出问题:
细胞核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不好)
细胞核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和具体)
作出假设:
如果在不同的伞藻中对细胞核进行移植,伞藻的伞帽的形状可能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决定,因此,细胞核可能是控制细胞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a. 将两种伞藻的伞帽和柄分别剪掉,留下假根。
b. 将伞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
c. 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在伞形帽伞藻的柄上长出了菊花形伞帽。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科学结论对问题进行的一种尝试性解释
提出问题:细胞核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和具体)
制定计划:
(1)该实验还需要设置一个对比实验:
预测其实验现象及结果:
将菊花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
在菊花形帽伞藻的柄上长出了伞形帽。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果
(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细胞核的作用,除上述实验外,还可以通过移植细胞核来完成,如下:
A组:将菊花形帽伞藻假根中的细胞核移出,并移入去掉伞帽的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中。
与A组相对应的实验操作(对比实验)是:
B组:
预测实验现象:
(3)A组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是
(4)B组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是
(5)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 在伞形帽伞藻的柄上长出了菊花形伞帽
(4) 在菊花形伞藻的柄上长出了伞形帽
(5) 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将伞形帽伞藻假根中的细胞核移出,并移入去掉伞帽的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中。
对比实验、实验现象、结果及结论
●控制自变量(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以形成对照或对比;
●无关变量严格保持一致;
●观察分析因变量,以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
5.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例如,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写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具: 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解题时一般分为审题和答题,以下流程为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
例: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㈠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
① 控制自变量,以形成对照或对比 (l)确定1组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一定量的高血糖素溶液;另一组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② 控制无关变量并确保一致
③ 观察、记录和分析因变量 (3)给药1小时后,对两组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 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l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这是因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
实验结论: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
七、如何对选修三和选修一进行备考
选修一还是选修三?
艰难的选择?
2010年高考试题
(2010年,全国,生物技术实践)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 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 (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当原料量等其他条件一定时,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 ,原因是 。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 的地方,目的是 。
(5)某植物花中精油的相对含量随花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提取精油时采摘花的最合适时间为 天左右。
(6)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时 (能、不能)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 。
【答案】 (1)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不是 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2)蒸馏温度 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定时间后提取量不再增加。(3)下降 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4)较低 减少挥发(或防止挥发)(5)a (6)能 薄荷油与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相似。
【2010年,全国,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请回答:
(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可以保持品种的 ,繁殖种苗的速度 。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 。
(2)把试管苗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时,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其原因是避免 的污染。
(3)微型繁殖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 ,而与 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促进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需要使用的生长素调节剂是
(脱落酸、2、4—D)。
(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 ,单株鲜重的变化趋势是 。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
(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 (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
【答案】(1)遗传特性 快 遗传信息 (2)微生物 (3)生根 2,4—D(脱落酸、2,4—D)。(4)逐渐减小 先增加后下降 不能 (5)降低
2011年高考试题
(2011全国卷,生物技术实践)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除由于原油泄漏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同学想从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问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和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以比较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演唱和谈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___和_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2011年,全国,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 曝气池 兼氧池 植物池”,其中植物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所固定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环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生。
选修一的命题情况分析
以单个的实验为完整的命题对象
微生物实验操作多次出现在考题之中
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具体的实验操作细节仅在组培中出现过
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试题还未出现
重视未考过的实验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还有哪些实验是高考中没有考到的实验
选修三的命题分析
以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特别重视专有名词的考察
生态工程的题目为初次进入考纲
从2011年的高考题目中可以看出,选修三与必修可能有一些融合
特别关注有知识结构层次的考点
一类应用水平,如工具酶、质粒、PCR技术、DNA分子杂交技术,等等,需要理解其原理,并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二类为理解水平,如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透明带反应、单克隆抗体,等等,需要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等等。
第三类是了解水平,不要求掌握具体定义和内容,但要求对这些专有名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技术、杂交带,抗原-抗体杂交,等等。
总 结
选修教材目前的高考命题原则是:
不会超过教材现有的难度
一般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内容,全国高考不会考试
以基础知识为考试的重点,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011年吉林省高考情况
20.46%的学生选择选修一,平均分12.85
79.54%的学生选择选修三,平均分8.83
总 结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切忌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复习的速度,而忽视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控制适当的练习,不做偏题怪题,不要满世界找模拟题练习,特别忌讳以题代讲,以练代讲
注重将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即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注重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选修内容的复习以教材为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复习
2012年《新课标高考复习丛书 胜券在握 生物》
编写内容:
三本必修+选修一+选修三
以下为本书作者的基本情况
主编:吴成军:教材编者
林祖荣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高考大纲制定者之一
于 璇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市骨干教师
陈月艳 北京四中,市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王春易 北京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乔文军 北京第十一学校,骨干教师
尚宝山 北京汇文中学,骨干教师
唐俊颖 北京11中学,市骨干教师
夏献平 深圳育才中学,特级教师,兼职教研员,华南师大兼职教授
苏科庚 广州广雅中学,市骨干教师
吴举宏 江苏省教研室,特级教师
黄 敏 江苏省泰州中学,特级教师
胡企中 苏州中学,教授级专家
郭彩凤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骨干教师
刘本举 河南濮阳一中,省骨干教师
柯 勉 湖北黄冈石镇中学,省骨干教师
沈 雁 吉林省教育学院,省教研员,教授
郑春和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高中生物课标组成员
陈 香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教材编者
卢 媛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教材编者
购书电话:010-58758363
010-58758356
当当网上有售,而且有折扣:
http://product./product.aspx product_id=22465972&ref=search-1-pub
淘宝网
可直接在网上输入书名
扎扎实实搞好评堂教学
认认真真提高学生能力
祝在座的各位老师在
2012年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010-5875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