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里山纪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0 12:11:3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风靡( ) 山岚( )
谛听( ) 雄踞( )
鱼鳖( ) 静谧 ( )
一泓( ) 幢顶 ( )
堪称( ) 红桧 ( )

lán


biē

hóng
chuáng
kān
guì
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朗读课文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语文活动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
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
礼貌哦。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
森林小火车
台北的松山机场
嘉义
阿里山站
林区
姊妹潭
原始森林
曲径幽路
神木
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风光美如画
请你思考
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
亦沾衣”的感觉。
请你说说
潭水清澈
林区宁静
幽路 曲径
森林无边

林海云雾
潭水清澈
森林无边
曲径幽路
神木神奇
风光美如画

爱我河山
爱我中华
写法:
融情于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感受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打开照相机
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拍阿里山
的哪些景色?为什么?
走进录影棚
这些美景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有同学也许认为“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这点。“情”寓文中,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语言之美。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
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
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谈一谈
音 乐 美
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
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
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咣当咣当
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情 韵 美
一、融情于景
二、托物寄情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我是小导游
请自选一幅你最钟爱的“摄影作品,为它写一段导游词。用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他们游览一番
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请你创作
红色小火车
云海
潭水清澈
阿里山神木
 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质地幼坚,宜作桥梁、家具等,是珍贵木材之一。桧树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历久不衰。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之宝。神木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作业:
以《美丽的校园》为题,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九龙中学,400字左右。课题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2、总体把握课文,准确指认课文中描写阿里山美丽风光的语句;3、训练学生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5、树立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情美景美 人美
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散文,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领略过阿里山的美丽风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地方。
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开始播放学生喜爱的《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感受了阿里山的美景,引起对阿里山的向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二、欣赏图片、领略美景1、欣赏阿里山风光片,老师作景物介绍,渲染气氛。学生阅读了课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点,但缺乏直观的感受,这时我打开课前我就设计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个个景点,个个聚精会神,赞不绝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进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学生畅谈观后感,得出结论。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3、学生用两字概括观后感受板书:景美三、感知课文,成果展示1、解决生字词(小组展示: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并到黑板上书写自己觉得重点的字词,易错字作结构分解)2、呈现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师生互动,与作者同游阿里山)。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步骤: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2、小组合作交流
3、师生合作讨论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3、文章写了哪些阿里山美景,学生准确指认(小组展示: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神奇的神木)学生阅读了课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点但缺乏直观的感受,这时我打开课前我就设计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个个景点,个个聚精会神,赞不绝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        清澈的水潭
景        静谧的森林        
美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三、小组合作,交流美景,体味语言1、概括景物特征(出示六幅图片)(小组展示:水清、林静、苔厚、树广、路曲、木神)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小组展示:品读美景,畅谈感受)四、欣赏人美1、导语:阿里山的景美,阿里山的人美不美呢?(小组展示:外在美 → “美如画” )内在美 → 热情好客 善待环境板书:人美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五、欣赏情美1、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小组展示:爱国之情)2、视频展示《大海啊!故乡》并共同齐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六、课堂小结(落实本节重点内容)
温馨提示:
在分析本文结构及所记内容中,领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教师归纳:
1、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3、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
现在,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与导语部分呼应)
七、拓展延伸(写——技能训练)
温馨提示:视时间多少,可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同学们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同学们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探讨)苏教版八上语文《阿里山纪行》同步训练题
班级 姓名 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堪(kān)称 风靡(mí) 谛(dì)听 静谧(mì)
C.茸茸(róng) 幢(chuáng)顶 禅(chán) 纯粹(cuì)
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样 镶嵌(qiàn)
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 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
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 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
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 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6.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句中横线上写出一句恰当的话。
古运河,你是那么文静,几乎看不到你翻卷的浪花,感不到你奔流的激情,听不到你生命的呐喊,你缓缓的向前走着, ,和两岸的田野絮语着豪情,默默的奔向自己的期待。
阅读训练
(一)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7.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答:
8.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
9.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
10.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答:
11.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三)乐山大佛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16.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17.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
18.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
19.第⑧段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
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21.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列举一篇运用了这一手法的文章。
答:
22.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
⑴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答:
⑵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写作实践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获过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颗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造物主的赠与,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答案
1.C 2.C 3.B(A“至少”和“以上”矛盾,去其一。 C“授予”少宾语“称号”。 D“惠”为敬辞,它修饰的动词必须表示对方发生的与自己腾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4.⑴只有 ⑵而是 ⑶却 5.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⑶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⑷仔细听。 6.举例:迈着沉重的步履。(上下文连贯即可) 7.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8.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9.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10.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11.C 12.西湖的绿 13.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4.(略) 15.C 16.海空倡导造佛。 17.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8思想品德 19.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20.C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课文略。 22.⑴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⑵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