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

文档属性

名称 美丽的西双版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0 12:12:45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傣( )家
蕨( )菜
踱( )
勐( )腊
贿赂( )
妩媚( )
心驰( )神往
可见一斑( )
竹篾( )
教化( )
心驰( )神往
傣( )家
蕨( )菜
贿赂( )
踱( )
勐 ( )
d i
jué
duó
m ng
huì lù
妩媚 ( )
w mèi
可见一斑( )
竹篾( )
教化( )
miè
jiào
chí
bān
走进西双版纳
感受美景
进入游览区
景点一
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高高的望天树
高高的望天树
藤状植物
毒蘑菇
清澈的小溪
竹楼映蓝天
景点二
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家竹楼
傣族烤鸡
景点三
悠悠野象谷
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野象谷
树上旅馆
1
景点四
妩媚傣寨水
打谷子
泼水节
水中嬉戏
景点五
笑对生与死
总写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
修行与还俗
“关门节”和“开门节”
笑对生与死
写作特点:
1、截取片段,用小标题构建文章
2、对比手法的运用:
野象的恐怖与大象的有趣表演
男人粗粗打谷与女人细细打谷
生与死.
3、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彩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课后搜集西双版纳的图片和故事。
2.选择你喜欢的
片段背诵。
欣西双版纳傣家风情.rm赏《美丽的西双版纳》同步训练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10分)
(1)“盛”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兴盛”“旺盛”“盛大”“深厚”“盛行”讲时读shèng;作“把饭菜放在碗里、盘里”“容纳”讲时读chéng,如盛饭、这间屋子小得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东北盛产大豆( )
②给他盛一碗饭( )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④壶者,所以盛也。( )
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2)“教”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人”讲时读jiāo,如:教书、教学、教唱;作“教导”“宗教”或作“使”“容许”“被”讲时读jiào,如:教案、教本、教官、教会。
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 )
②这是一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③要大胆进行教育改革。( )
④他教我读书作文。( )
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2.辨字组词。(4分)
3.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4分)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4.“轻”字开花,写出含有“轻”字的成语(不少于10个)。(5分)

5.说说下文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3分)
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6.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4分)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 )( )没有摔倒,拖鞋( )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 )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 )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 )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 )( ),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没花多少钱。
7.根据课文,在下面句子的横道上填进恰当的比喻。(3分)
(1)热带林中,有很多藤状的植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楼,外形像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根据李舵《竹楼里的诱惑》改编成的。不仅题目改了,小标题也改了,内容也作了删改,在具体的文字上也多有改动。完成下面的题目,体会修改的好处。(7分)
(1)课文的“妩媚傣寨水”的原标题是“打谷子——筒裙——水中嬉戏”,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这一部分开头一句就作了修改:
[原文]五月份,正是谷子收获的时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都是靠亲戚朋友来帮忙。
[课文]五月份,正是收获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
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符号。(5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静剂,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5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 )热带雨林,( )澜沧碧水,( )傣家竹楼,(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 )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1)在括号中填进恰当的动词。
(2)加粗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叠词有何表达作用?

(4)先解释“心驰神往”,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5)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综合题
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美丽的西双版纳·同步训练
1.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________;热爱明月________;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
2.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应联系上句,反夏推敲,揣摩语句之间的关系。)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音乐——无处不在
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
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
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
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4.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上句的句式去修改。)
5.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下文衔接得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第③段文字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笑对生与死》,回答问题。
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他们崇高的小乘佛教由缅甸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所以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傣族人,对人十分友善。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子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寨子里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就要进寺庙学习傣文、教规、诵经,经过几年的修行,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成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寨子里的每家轮流为和尚们送饭,遇到寺庙里举行活动时,每家都要来帮忙,其费用也由各家来分担。
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这时人们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寨子里的人们先将寺庙修整一番。祭佛当天,天刚刚亮人们就赶到庙里,男女老少点烛焚香,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诵经的大和尚把象征吉祥的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使每个人从心底得到极大的满足。
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
9.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文的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解释作用 B.表递进作用
C.表思维跳跃 D.表转折作用
12.理解文中划线句“眼前跳动的身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西双版纳·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
心弛神往 无声无息 可见一般 色彩斑斓 水中戏喜
积善修行 善男信女 为防不恻 狼狈撤退 除苦积善
二、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
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_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遮掩 掩映 映衬
三、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的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你对西双版纳还了解些什么?请你课后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做好整理,并用一个适当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五、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没看到野象,也不防看一场免费的大象表演,那真的是很有趣的场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________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________出来________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________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________着前面一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物做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1.加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两段文字中的横线上各填一个适当的动词。
4.原文中这部分的小标题是“悠悠野象谷”,而这两段文字写的却不是野象,是不是偏离标题了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周庄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个梦。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地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当都市里的水充满漂白粉的味道,当都市的空气龌龊得令人窒息,当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丽日蓝天时,周庄被发现了。那石板长街正好松弛紧张的神经,那曲水拱桥正好梳理浮躁的心态,城里人刚刚失去的一切似乎都在这里找到忆想的线索——周庄,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一场清梦。
你不也是这样的寻梦人吗?你曾一次次走向森林大海,向自然索还你本来拥有的自在;你也曾一次次地走进庙宇宫阙,向历史寻找你希望拥有的耐心。那是些怎样畅快怡人的梦!你尽可自由地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诉说,也诉说自己的心曲。可是,在周庄,在这自然与历史融合得了无痕迹的水乡小镇,你的梦却怎是这般脆弱,常被一阵隐隐的不安打断。
作为水乡,周庄的水巷、拱桥、骑楼、石街并没有多少新鲜之处,只不过更集中一些,更精致一些,年代更久远一些;而在古板灰黛的建筑格调中,生动着的是自然季节的转换和那些中年、老年妇女的身影。河边淘米洗菜的是她们,灶头烧火摊饼的是她们,坐在沈厅纳鞋底的是她们,大街上耍龙灯、水巷中撑游船的还是她们。头上蒙一层印花毛巾,身着素花罩衣或靛蓝裤褂,任凭游客花花绿绿淌过眼前,她们安详地做着自己的事,像是经验丰富的演员。这些原本就是她们自家的生活,只不过,这“生活”如今和周庄一起展示在游人面前,成为一道风景。家庭的私密性消失了,日常的随意感淡薄了,小镇还是旧日的小镇,生活却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其实,周庄人作出的牺牲远不止这些。从它决心向游客开放的那一刻起,周庄就注定要封闭自己,让历史凝固:古桥旧宅要维持原貌,风俗习惯要保留旧时模样,就连日常生活,也须追求一个“旧”字,容不得丝毫现代文明的搅扰。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周庄人,天天守着古旧的水镇,年轻人也会变老的。耐不住的,不是远走高飞也要在镇外另辟新家。只有她们,走不得,也不想走。这里有她们双手操持起来的家园,有她们割舍不掉的梦。你不是来周庄寻梦的吗?可知道自己的梦已闯进了主人的梦中。梦里水乡,梦里水乡,歌手们这样轻轻地唱着,竟不知为圆这水乡的一个梦,又有多少人付出代价。
在周庄,到处可以看到介绍周庄的小册子,随手翻翻,字里行间脱不开沈万三、叶楚伧这些名人的行状。周庄人没有忘记历史,也知道名人的价值。然而,眼前的周庄,这古朴又鲜活的水乡小镇,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的创造。所有关于周庄的书中,都应该写写她们,写写她们的心事,写写她们的梦……
1.文章多次提到“寻梦”“圆梦”,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下边对“梦”的理解哪一项与文章的原意不一致
( )
A.与都市“充满漂白粉的味道”的水、“龌龊得令人窒息”的空气、“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的“丽日蓝天”相比,周庄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梦。
B.周庄的长街曲巷、黛瓦粉墙,牵出了记忆深处的印象,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境。
C.只有在周庄这个与时代都市隔膜的封闭的水乡小镇,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梦。
D.被现代文明“搅扰”的人们在这自然与历史融合得了无痕迹的水乡小镇,似乎找到了“失去的一切”。
2.文中“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这一句中的“牵”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除了画线的句子外,还有一些比喻句,描写周庄的小桥、流水,你认为哪一句最精彩?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周庄的妇女,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边是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用其中哪两句概括古镇周庄的特点最合适?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闹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边是对标题“走进周庄”的含义的理解,哪一项体现了本文的主旨?
( )
A.领略周庄自然古朴的水乡风韵 B.寻觅可以慰藉心灵的一场清梦
C.重温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D.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

(三)湘西的水

湘西除了山就是水,从中我发现河流命名的一个规律:黄河在中原,它的支流叫“河”,如汾河、渭河;长江多在华东,称“江”,如黄浦江、钱塘江;独独湘西改作水,如武水、辰水、阮水、冷水滩。
那里的水都是山裁剪的涓流,水依山脉而绕,山脉多变,水也曲折;山皆石而少土,水也清澈透底。因为水清,更因为水曲,所以水势舒缓如镜,这样溪水就有足够的耐心将两岸的景致,一纹不折地很工笔地摄入涧底,漂在水中,非常自然主义的铺陈;深秋就是一卷铺到天涯的画不尽的油画;稍有风起,就有些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倘若暴雨聚至,那就是一幅烟雾泼墨效果图了。
湘西的河床与别处是不一样的,山崖山岩是他们的岸,硬硬的鬼斧神削,很立体的雕刻,很突兀的狰狞。江南的那种水与岸平的岸坡上,一层叠一层的吊脚楼,主体建筑坐在一方石基上,前檐窗下再竖两根山木,直直插入下面的基石上,临河的前檐阁就成了上海的过街,阁下悬空,恰好是一座遮雨避风的泊埭码头,河谷下陷得很深,俯瞰窄窄的一川溪水而已,人舟如芥,渔歌隐隐然蒸起,侧耳听得出旋律却听不见歌词。
那里的水很绿,尤其四面环山的湖,绿得沉重,简直就是块翡翠,当然是水深聚染的。但我更怀疑那是四面山上满目灌木丛雨后褪下的绿,汇聚不泻而成的。
那里的水很清,尤其是峡谷间,若有耐心,泊舟山崖水际旁,一会儿,惊散的米粒般的蟹虾又出现了,在卵石上一弓一弹,或潜底逆水蠕动,齐白石的画算是活了。
那里的水很浅,尤其是石滩,往往一方巨石就是一滩,不仅冲得圆溜,而且漂亮得雪白。水滤其上,感觉绸一般的软。所以那里许多人家的代步扁舟,窄窄的一人宽,齐膝高,平时就竖在家的门旁墙角,仅一人多高,要出门了,就掮起下滩,入水一推跳上舟,再浅的水都能托浮起它。舷与水平、人立舟尾,无舵无桨,一竿在握,竿尖是一撮钢钻裹的,或左或右轻戳一点顺流而下,遇大石滩一跃而过。
那里的水很长,从上午走到下午不见首尾,雾缍越聚越暗越重,黄昏渐渐浸没了人家的窗棂、门框,最后与檐与墙与山融为一色,又跳出一荧荧桔黄色的灯光,灯光剪出一簇簇喝酒的黑影与窗格,噢,到家了,凤凰城!
湘西的水很静很静。雨夜,你可以卧听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沙落的叶声,那是很悦耳的窸窣声。星月之夜,你可以听见檐下灯里老人的叹息声。
1.湘西水总的特点是
( )
A.曲折多变 B.清澈透底 C.曲折清澈 D.舒缓如镜
2.湘西的水具体地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特点。(每一横线只填一个字)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写法在最后一段得到体现,最后一段就是用________、________来________出湘西水________的特征的。
4.在第2段中,有一个动词“摄”用得非常生动,与这个词相照应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题
1.(1)①shèng ②chéng ③shèng ④chéng ⑤shèng(2)①jiào ②jiào ③jiào④jiāo ⑤jiào 2.(1)清澈 撒播 撤兵(2)剁排骨 古刹药剂师(3)蕨菜 猖獗 一蹶不振 昏厥(4)竹楼 一丝一缕 搂抱 佝偻 3.(1)象 妨 象 真(2)概 蜜 象 冲(3)饰 镶(4)傣 斑 4.轻描淡写 轻车简从 轻车熟路 轻而易举 轻歌曼舞 轻重倒置 轻举妄动 轻口薄舌 轻诺寡信 5.“贿赂”一词用得风趣幽默;“得意洋洋”写活了大象的神态,与观众的“哭笑不得”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大象买香蕉,一个“踱”字把大象进一步入格化,赋予了人的动作。 6.(1)尽管 却(2)由 从 也 所以 也 7.(1)蛇一样缠在大树上。(2)一只孔雀 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8.(1)改得好。修改后的小标题不仅简洁而且富有诗意。(2)改得好。“季节”比“时节”更准确;“收获谷子”比“谷子该收获”更顺当,更简洁;原文的“靠”不仅排除了主人自己在收获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不能把亲友的热情帮忙的主动性表达出来,现在这样一改,既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语言也更简洁了。 9.②④①③三个标点都是分号 10.(1)观 涉 登 拍 留(2)指上文中“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3)数量词重叠可以强调数量之多。(4)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示例:美丽的北京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5)这段文字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综合题
本文运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这五个小标题是:“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如果标题都写不全,则得“下”。)运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答出以上两点可得“良”)本文小标题,把每一部分的对象、范围标了出来,对这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1.(略) 2.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使句式整齐)
3.B、D、A、C 4.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基本不改变原意,语句通顺、连贯、精练。如:有了它,生活会丰富多彩。
5.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不当,得1分;没有扣题,即使与上下文衔接得当,也不得分。如: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无处不在。
6.找准语句,理由充分,如:第③段最后一句,写到了另一类的所谓的“音乐”,游离于文章的写作范围——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之外。
7.从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回答,表述应清晰。如:不恰当,违背了围绕中心写作的原则,本文的主旨是音乐无处不在,而这些内容写的是音乐的作用。
8.言之成理即可。可扣住破折号的用法回答,如:“不恰当,因为此处使用破折号的用意不明,不应用破折号。”也可以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分析,如:“恰当,此处虽不是常规用法,便能强调‘无处不在’,且与标题照应。”
9.傣族人民的生死观和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 10.总分结构。 11.A 12.这段文字充满了哲理性,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综合练习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驰 斑 嬉 测
二、1.掩映 2.遮掩 3.映衬
三、这几个词流露出作者对大象的喜爱之情。
四、略
五、(一)1.加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不能,因为大象被菠萝吸引来,只是作者的猜测,并不能肯定。 3.卷 拔 扔 踱牵 4.不偏离标题,因为作者写野象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双版纳的神奇有趣,而这两段文字并没有偏离这个主题。
(二)1.C 2.用得好。“牵”字表现了水的“衣带般”的质感,表明游客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引发,突出了水乡令人心动的魅力。3.略 4.周庄的妇女为圆水乡的梦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的奉献精神是最值得人们珍视与赞美的。5.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 6.D
(三)1.C 2.绿、清、浅、长、静 3.沙沙落叶声 老人的叹息声 衬托静 4.自然主义《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笑对生与死